APP下载

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河北省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2018-01-19赵学礼

关键词:河北省京津冀城镇化

赵学礼,王 宏, 李 峰

(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城镇化在我国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我国现代化的实现,推进我国迈向经济强国。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3年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关于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使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能够有序实现市民化。

城镇化的深度、广度与速度受很多因素影响,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也与政府政策密不可分。把人口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到非农产业是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也是主要任务,借助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利用不同地区的要素、资源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产业分工与合作,既符合经济发展的逻辑也是地区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产业转移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2010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承接优势特色产业。为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国家会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并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的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

由于历史渊源、地域邻接、资源差异等原因,京津冀三地一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作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北京和天津,为顺应产业升级需要,把一些产业向外围区域尤其是河北省转移这一现象一直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铺就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之路,也为三地产业转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契机。河北省三地通过产业重新定位,可以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例如2017年雄安新区的建立,使其成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专注承接京、津地区的高端产业,会对本地区乃至整个河北省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城镇化的任务很重,而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高非农产业比例,为城镇化的深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文献综述

对于城镇化的内涵,张贵(2011)从人口的聚集、经济要素的空间聚集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概括[1]。城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关系着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姚士谋,2014)[2]。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解决“住、行、学”问题,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王国刚,2010)[3]。城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发展、比较利益诱使和政府政策[4]。从人力资本角度,中国的城镇化的发展会推动人力资本的提升及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促进可持续的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陈浩,郭力,2012)[5]。从产业结构角度,徐光平,景建军(2015)[6]对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得出城镇化发展过程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民族地区发展的角度,城镇化滞后会制约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滞后使社会生产和消费能力不足,不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发展(陈延斌,2012)[7]。

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向城市流动,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在对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很多学者提出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业转移是指一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过程,其起因是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陈建军,2002)[8],也可以是企业为了组合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的结果,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产业布局的改变而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张孝锋,蒋寒迪,2006)[9]。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着重考虑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制度成本(马子红,2006)[10]。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政府推动也不可或缺,为了使产业转移顺利进行,区域政府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排除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障碍,从而构建新型区域产业转移的协调机制(张贵,王树强等,2014)[11]。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最主要的动力是以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为主的市场驱动以及政府驱动(李然,马萌,2015)[12]。而京津冀地区的转移产业以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地区主要集中在较近的城乡边缘区,并且已经进入由梯度转移为主转向以城市功能为主、产业创新、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并行的新阶段(张贵,王树强等,2014)[13]。

产业转移为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产业转移不仅使以县城为主导,以重点镇为支撑的县域城镇化格局渐渐形成,而且也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外出回流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然而资本密集型产业不仅没有有效促进城镇化进程,甚至限制了对人口的吸纳,不利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殷江滨,李郇,2012)[14]。产业转移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产业结构的改变、产业集聚以及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任洁,2016)[15]。产业转移还通过回流效应、直接增长效应和间接增长效应来帮助教育发展,从而缩小区域之间的城镇化发展差异(张晓楠,2015)[16]。虽然产业转移与区域城镇化之间通常存在显著的关系,但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表现又有所差异,相对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大(颜秀金,叶琪,2015)[17]。因此,欠发达地区要想加快本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而且集聚经济效应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由外向力向内生力的转变,对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陈平,2010)[18]。从京津冀角度来说,虽然北京、天津地区在河北省吸纳国内投资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对河北省的投资并没有因为京、津两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增多,三地自身经济发展所引起的区域间贸易和投资机会将会成为拉动京津冀区域间投资的主要动力 (王建峰,2012)[19]。

综上所述,关于产业转移对城镇化影响的研究偏重理论分析,而对于其关系的实证检验以全国产业转移为主,缺乏区域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的分析,且京津冀产业转移及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和地位有别于其他地区,不能用全国的机理一概而论。因此,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立足点,在分析其区域城镇化效果的基础上,探析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为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产业转移促进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产业转移会吸引大量的生产要素在承接地集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要素需求,从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产业转移在为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引了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产业转移带来了相关配套产业的进入,产业链也不断完善,从而使承接地的企业数目与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不仅转移的企业本身为承接地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由此而产生的配套产业也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需求,缓解了城镇居民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转移的产业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要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为转移产业的顺利承接提供保障;产业转移不仅减少了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病”,而且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生活成本和心理成本,更加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产业转移会为承接地带来大量的资本,从而为承接地注入资本支持。城镇化的初期发展需要大量的原始积累,后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资本的供给,产业转移到承接地后,会直接带来资本的引进,增加承接地的资本存量;同时产业转移也带动了承接地的投资,使得内部投资与外部投资互相竞争,从而优化承接地的资本。资本的引进与积累为承接地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产业转移会提高承接地的技术水平。大部分的产业转移是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伴随着产业的转入,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会传导到承接地,促进当地的技术升级。转入的新企业会带来相关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由于溢出效应,这些技术和经验会溢出到承接地的其他企业中,从而促进当地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在承接地的运用也成为城镇化进程重要的技术支撑。

产业转移为承接地带来的大量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改变了当地的要素结构,进而改善了承接地的产业结构,使得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产业结构向更加高级化与合理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当地聚集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当地就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的人口逐渐迁移到城镇地区,促进城镇化的过程。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在供给以及管理体制方面的差异导致的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有时可能会成为技术转移的障碍,也可以成为技术转移最有力的工具,此时政府在制度上的改变和创新就变得至关重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向本地区的迁移,进而影响着城镇化进程。产业转移促进城镇化的理论框架可用图1表示。

图1 产业转移推动城镇化的理论机制

三、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河北省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1.产业转移量指标

本文的产业转移量衡量采用冯南平、杨善林(2012)[20]提出的方法。上述二位学者在Xiaoli Zhao(2011)提出的衡量某一时期区域制造业转入还是转出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产业转移量的公式:

其中,IRij是i地区j时期的产业转移量,IAVij表示i地区j时期的工业增加值,IAVj表示j时期全国的工业增加值,IAVi,j-1表示j-1时期i地区的工业增加值,IAVj-1表示j-1时期全国的工业增加值。

基于本文的研究主题为河北省承接的京津冀区域的产业转移,我们用IAVj、IAVj-1代表京津冀区域的工业总增加值。IRij>0表示产业的转入量,IRij<0表示产业的转出量。

2.城镇化指标

一直以来,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指标,这种标准虽然过于单一,而且并不能完全表现城镇化水平,但人口结构的变化确实是城镇化最显著最直接的特征之一,人口和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聚集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市民的住房、医疗、卫生、教育水平,反映着城镇化的结果。本文选取河北省11个城市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率(UR) 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RI)作为衡量城镇化的指标。

本文的数据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数据均来自2004-2015年相关的统计年鉴。

表1 河北省各市2004-2015年相关数据

(二)模型建立与结果

本文选取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衡量城镇化的指标,与产业转移量之间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检验,截距和系数均变化,因此采取变参数模型,同时考虑到河北省11个地区之间存在相关性,综合来看,选择SUR模型:

URit、DRIit分别表示各时期河北省11个市的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Rit表示各时期河北省各市从北京、天津地区转入的产业转移量,μit是随机误差项,ci为常数项,β1i、β2i、β3i为回归系数。

利用Eviews9.0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2。

四、结果分析

第一,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8个地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在这8个地区,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正面影响。由此可见,北京、天津地区产业向河北省的转移已经渐渐改变了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就业结构,进而提高了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调研结果表明,北京、天津地区的企业转移到河北省后,不仅本产业会为本地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为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会促进该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在本地的发展,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影响劳动力的就业情况。长期来看,产业转移在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的同时,转移产业所需的必要培训还可以提高河北省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而促使更多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改善就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

第二,承德、唐山两地产业转移和城镇化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在这两个地区,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率的影响较小。承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总体来说相对较低,2015年承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68.1亿元,仅为石家庄2 117.2亿元的22%,工业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了第二产业的就业情况。承德的就业情况中,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依次降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最小,不合理的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承德的城镇化率由2004年的29.9%提高到2015年的46%,虽然提高速度并不慢,但总体来说城镇化比率相对河北省51.33%仍然较低。像承德这样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比于第二产业来说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承德市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起步比较低,二产就业比重上升比较缓慢,而三产就业比重上升的比较平稳有序,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于第一、二产业来说比较强,另外承德市的城镇化动力相对比较单一,城镇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推动。从而导致目前承德市工业的就业比重对城镇化推动作用不大。唐山的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虽然都已经很高,工业增加值和城镇化率分别达到2 739.2亿元和58.31%,位居河北省首位,但是转移到唐山的企业对本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这里的原因包括很多。例如,由北京转移到唐山的首钢包括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和首钢迁钢钢铁公司,其中后者设立在唐山的农村区域,企业的转移必然会伴随着就业的增加,然而首钢迁钢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不仅不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甚至可能会把原本的城镇人口吸引到农村就业,使本地区城镇化水平下降。据调查,唐山首钢的大部分员工是由原来的唐山钢铁公司直接委派,其他的则是从当地或者其他地区招聘的学生,他们本来就属于城镇常住人口,因此转移来的企业并没有有效地促进唐山的城镇化水平。而近几年国家关于钢煤行业去产能政策的实施,更是导致以钢煤为主导产业的唐山工业增加值大幅度减少,产业转移量也不稳定。这些因素可能共同影响了产业转移对唐山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

表2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城镇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第三,邯郸地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存在负相关。邯郸的情况和唐山有些相似,以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虽在2014年整体搬迁到邯郸武安,但同时也带去了北京100多名员工,而并非在邯郸本地招聘的员工,即使是新招聘的员工,大部分也是大学生,对本地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作用不大,而这样有竞争力的大型知名企业,很有可能会对邯郸其他从事相同行业的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这些企业就业人员减少,甚至会导致城镇常住人口的减少。而近几年邯郸市经济增长率不断降低,经济增长缓慢,这也导致了本地产业的缩减,进而降低本地的城镇化率(图2)。再加上邯郸主要生产钢铁、煤炭等重工业,近两年国家的去产能政策使重工业企业大规模压减炼铁、炼钢产能,仅2016年邯郸市的炼铁、炼钢产能就分别压减了1 148万吨和1 004万吨,虽然从京、津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于钢铁、煤炭行业缩减导致的工业增加值的降低,但劳动力以及产业的本地化需要时间,所以并未迅速形成对劳动力的吸纳,而当地原始产业的大规模裁员,大大降低了邯郸的就业率,城镇常住人口渐渐减少,从而使邯郸的产业转移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呈现了显著地负相关关系,系数为-0.014。

图2 邯郸市生产总值及增速

第四,北京、天津地区企业向河北省的转移带动了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京、津地区向河北省转移的企业不仅直接提高了河北省的就业水平,而且带来的资本、知识、技术等要素,也带动了前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产品附加值增加,进而提高了河北省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带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

第五,河北省城镇化对居民收入水平有正向影响。从回归结果看,2004—2015年河北省11个市的城镇化率与本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回归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都通过了检验,并且均为正数,说明在此期间,城镇化率对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如图3所示,2004年—2015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自2004年到2015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由35.83%上升到51.33%,翻了1.4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951.3元提高到26 152元,翻了3.29倍,是城镇化率增长幅度的两倍多。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交通更加顺畅,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构成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加速建设,住房也更加宽敞舒适。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本地区的投资、消费需求,维持着本地区的经济增速,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

图3 2004-2015年河北省城镇化率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五、政策建议

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发展,对构建京津冀城镇化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来看,由于河北省工业并不发达,虽然产业转移对河北省的城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个别地区这种作用还是很小甚至几乎没有。城镇化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区域产业转移又是构筑城镇化产业基础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北省应积极发展工业,发挥工业产业对就业和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高质量的产业转移,处理好产业转移与城镇空间发展过程中的协同发展和统筹建设。为了更好地把握新一轮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促进产业转移对城镇化发展的更加重要的积极作用,加速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第一,利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镇吸纳能力。在新一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应该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提高吸纳京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效果,带动城镇化向纵深发展。近期,河北省应根据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定位和区域发展条件,重点推进环渤海的能源及重化工产业集群,环京津的电子信息和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环省会的医药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环中原的冶金和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冀中南纺织、皮毛和服装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通过建立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聚集能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加速河北省的城镇化进程。

第二,理性承接产业转移。为了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根据城镇的要素供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等条件理性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理论,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会渐渐变大。所以,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第二产业的规模,加大引进第三产业的力度。

第三,提高城镇化质量,建设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的环保措施,以包容的胸怀和开放的眼光承接产业转移,整合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然后承接相关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承接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不只是追求城市规模和GDP,要着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积极发展更能带动就业率的现代服务业,为城镇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支撑。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从而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连接起来,增强城市的各项功能,提高吸引产业的能力。

第四,重视非经济要素,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否对城镇化以及产业转移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的教育、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完善会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促进产业的集聚,增加本地的就业规模,提升生活质量,缩小与发达地区在城市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增强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人口的迁移,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政府需要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由片面追求城镇化规模和速度的狭义城镇化转变为致力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内涵型城镇化”,增加当地的公共产品投入,做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跟进工作,将政府财政更多地投入到民生方面。

[1][4]张贵,丁梅.中国城镇化的新探索—来自天津市华明示范镇的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3.

[2]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6):641-647.

[3]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70-81+148.

[5]陈浩,郭力.“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J].城市问题,2012(2):71-75.

[6]徐光平,景建军.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关联效应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5(7):130-134.

[7]陈延斌.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3):117-120.

[8]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37-44.

[9]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4):104-107.

[10][13]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6(8):46-50,97.

[11]张贵,王树强,刘沙,贾尚键.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28(4):14-20

[12]李然,马萌.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市场和政府角度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1):128-131.

[14]殷江滨,李郇.产业转移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发展——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2(8):71-77.

[15]任洁.重庆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2):130.

[16]张晓楠.产业转移视角下的教育发展与区域城镇化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23):111-113.

[17]颜秀金,叶琪.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城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92-99.

[18]陈平.产业转移推动下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以江西上高为例[J].城市问题,2010(5):22-24,29.

[19]王建峰,母爱英,罗义.FDI、国际贸易与产业转移效应——基于京津冀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7):185-187,211.

[20]冯南平,杨善林.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动态,2012(8):70-74.

猜你喜欢

河北省京津冀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家乡的城镇化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