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域下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汉译英研究
2018-01-19林杨
林 杨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我国茶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仅在本民族内传播,自丝绸之路后,更多的是向西方国家,乃至世界传播。由此可见,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对于文化思想的准确传递是十分必要的。内蒙古的茶文化经过其游牧文明的熏陶,与中原的茶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对于定性不清词汇的翻译更加谨慎。
1 茶文化与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汉译英
传统的茶文化发源于我国的巴蜀之地,自西周开始,就已经有人工种植茶叶的历史记载了。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更偏向于游牧文明,种植业并不十分发达,由此衍生出的茶文化中有着其游牧文明的影子,在汉译英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1.1 内蒙古地区的茶文化
内蒙古地区的茶叶主要来源于我国的西南产茶区。历史长河中,内蒙古地区的原住民生活区毗邻辽国、金国等少数民族聚集区,所以在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茶文化,受到了来自少数民族的文化熏陶,形成了其独有的茶文化。内蒙古地区茶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内蒙古地区茶叶饮品的功能十分丰富,日常饮用茶水,夏季消暑解渴,冬季暖胃驱寒;内蒙古地区的茶饮有以饮代食的功能,内蒙地区多饮用奶茶、面茶、油茶等热量较高的茶种,不仅可以起到解渴的功效,还可以补充体力;内蒙古地区有以茶做祭的习俗,每天清晨的第一杯茶用来祭祀天地、祖先;内蒙古地区还有以茶入药的习俗,利用茶叶的药用价值,起到提神、解毒等功效。其次,内蒙古地区的茶叶种类丰富,主要可以分为本味茶、风味茶两大类;本味茶又可以分为清茶、红茶、花茶、野生茶三个类别;风味茶也可以分为奶茶、米茶、面茶、捣茶四个基本类别;其中本味茶于风味茶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味位茶的茶叶在饮用过程中,为了保持其原汁原味,不在茶叶中添加任何辅料,而风味茶则会在饮用过程中添加牛奶、炒米等各种辅料,从而制作出新风味的茶饮。
1.2 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特色
内蒙古自历史上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接壤,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了林胡地区、匈奴地区以及内陆华夏文明等多种文明的文化,并由此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不仅囊括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迁移文化,也包含了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例如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手工业与商业的落后,在政治中也以部落为基础,使得其民族文化与华夏农耕经济文明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但是,自秦朝统一六国后,部分内蒙地区划归为中央统治,开始增加与华夏的文化交流,从而形成了独有的兼具游牧与农耕特色的特殊民族文化。
1.3 民族文化的汉译英过程
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汉译英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词汇理解不恰当、词汇表达不贴切以及翻译者缺乏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通常采用直译的方式,不能充分表达出合适的语义。汉语中的许多词汇所表达出的含义是其隐晦含义,具有特殊的意义,还有一些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翻译的过程中若采用直译的方式,则不能正确表达其含义。为了正确传递民族文化的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将词汇直译与词类混用相结合,充分理清翻译思路的前提下,减少用词冗余,达到精准翻译的目的。
2 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探析
2.1 中外文化信仰错位
传统中西方文化的信仰有着本质区别,自古以来我国许多地区信仰佛教,并以儒家传统思想为指导,而西方宗教信仰大多为基督教,在宗教文化信仰中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在夹杂着宗教信仰的中西方传统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文化信仰错位的问题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口语中常出现的语气词“天呢”,一般将其翻译为“Oh my god.”但是在文章翻译中,如果将“天”直接翻译为“God”,这就是典型的直译失误的例子。在汉语文化中,由于宗教信仰的问题,有许多词语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精准的定位,如在佛教文化中的“阎王”,在英语中没有精准的对等词汇,只能翻译为“Devil”即“魔鬼”,此类翻译虽然并不是特别准确,但是尚可如此翻译。
2.2 中外价值标准差异
价值观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是不同文化要素中的核心内容,其持久性、稳定性、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特点,也是某一文化中特有的文化要素。不同文化环境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是长期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中外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处事标准。例如“尊老爱幼”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处事标准,影响了我国对于西方的文化研究。西方文化中,对于“老人”这一词汇十分敏感,尤其在公共交通中,一般避免为老年人让座,避免将老年人称作“Old People”,会选择将老年人称作“Senior Citizen”,以表示尊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此类中西文化的差异,如在汉译英中,会将翻译“老、弱、病、残、孕专座”翻译为“Courtesy Seats”,汉语可直译为“优待座位”,如果将“老、弱、病、残、孕专坐”直译,西方人会认为此类翻译具有歧视意味,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2.3 中外审美取向差异
不同文化环境下,由于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人们的审美方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最明显的中外审美方式的差异——对于“肤色”审美的差异问题。西方白种人普遍将小麦色定义为最健康肤色,而东方黄种人则认为肤白为美,这两种审美方式的不同显示除了中外不同的价值观。汉语于英语与审美价值观也有相同之处,将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汉语更加重视动态、主动、单一的表达方式,而英语则将着重点放在静态、被动、重复等表达方式上。所以为了翻译的美观,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减词”的现象,而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增词”的现象,这两种方式均是为了迎合语言美观的目的。
3 茶文化视域下对于民族文化汉译英方式的创新
茶文化所提出的包容性思想,可以应用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中。随着我国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力度增大,翻译员的翻译水平也需要随之提高。
3.1 融合中外文化信仰
中外文化信仰有较大的差别,但是茶文化中提出的包容性思想,可以将中外文化信仰进行融合。正如内蒙古饮茶文化中出现的“风味茶”,就是在本位茶的基础上添加牛奶、米酒等其他物品来调和茶叶的味道,这也是茶文化思想中“融合”的体现。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对不同文化进行转换,才能翻译恰当。如“辛亥革命”是利用中国传统农历年份来命名,“辛亥”一词没有准确的直译方式,选择将这一词汇译为“the Revolution of 1911”,实现了将中国传统农历年转化为公历年,有利于提升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亲近感。
3.2 统一中外翻译标准
茶文化思想所提出的“统一”思想,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统”思想相契合,这也对翻译标准的统一提出了新的要求。内蒙地区虽然一直以游牧文化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融合,其文化也在不断改变。为了更好地传播内蒙地区的文化,需要借鉴茶文化思想中的“统一”理念,提出翻译标准的革新思想。
3.3 标取中外审美取向
中外审美取向对内蒙地区民族文化的汉译英翻译问题影响不明显,但是审美取向的不统一还是会对汉译英工作产生影响。茶文化的独特文化魅力体现在其在品种繁多的前提下,对于高质量茶叶的要求十分统一,这一点为标取中外审美取向提供了思路,无论中外审美存在多大差异,只要立足于根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4 结论及展望
内蒙古文化的独特性引起了翻译学者的讨论,对于其独特的文化风格,要有其对应的翻译方式,不能用传统的翻译态度来对待。茶文化以其包容性,在历史洪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视域模式,这一茶文化的新型视域模式也在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对其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翻译要求,同时为传统的汉译英方式,提供了新的翻译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