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研究
——以古典茶诗的英语翻译教学为例

2018-01-19谭照亮

福建茶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英美英语专业古典

谭照亮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前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工具,而且语言之中承载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等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及英美文化学习中,必然逐渐产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然此种对异己文化的认同是否削弱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有待考量。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古典茶诗的英语翻译教学为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进行研究。

1 文化认同概述

1.1 文化认同的概念

有学者指出所谓认同系指,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认为自己归属于哪一个群体,归属于同一个群体的社会成员有着一致的需求和目标以及利益,群体成员之间也比较容易生成相同的个人偏好和价值取向,并且这种偏好和取向在总体上趋向一致的。此种认同与个体的民族、种族、文化背景、经济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相关,上述因素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定群体中的成员的种族、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是相似的,因此一般来说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有共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民族群体形成文化认同的原因所在。但是如果个体脱离了其原本归属的群体而融入了另一个群体,或者受到另一个群体文化的渗透程度较深,进而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与另一个种群的文化相融合,那么该个体就是对另一个种族的文化产生认同。因此本文认为,所谓的文化认同,就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个人与群体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个人对自己种族(中华民族)和本己文化(中华文化)或者其他种族和其他文化产生认可、承认和赞同的心理变化过程。如果个体对异己文化产生了认同和承人的情绪,即称之为该个体对异己文化产生了文化认同。

1.2 文化认同的特点

不同种族和群体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有些是因为种族的划分,有些是随着人们的对外交往和交际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文化认同的转换是有规律可循,不同的文化认同之间也存在一些相通的特点。以下,本文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文化认同是在不同文化的交际与碰撞中产生的。如果个体有认知能力之后,一直处于同一个文化环境中,那么一般情况下该个体的文化认同不会发生改变,只有个体与不同的文化群体交际并了解异己文化,才能逐渐对异己文化产生认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互相交换不同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彼此产生碰撞、协商和融合,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文化认同。当然,文化认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否成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个语境之下的人与人的交流中,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能够被另一个认同,而被认同的人又认为自己被认同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那么该交流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身份在某个语境中经常受到质疑,那么受到质疑的人就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受到困扰。其次,文化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譬如绝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深入学习英语专业之前都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但是随着他们深入学习英美文化,他们会逐渐对英美的价值观、文化理念等产生认同。最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生成方式有所不同。譬如在中国文化中,个体的生活以家庭为轴心,强调家庭之间的依赖和互助,而在英语语境的文化中却强调自我意识,个体被要求独立自主。

2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和忧思

2.1 对英美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加强

调查研究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长期的英语语言学习中,长期浸泡在英语语境和英美文化之中,他们对英美文化的认同感正在逐渐加强。本文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长期浸泡在英语环境中,熟读和学习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诸如诗歌、戏剧、文学名著等,甚至包括英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习俗,虽然他们身处中国的大学校园,但是其实已经逐步渗透了英美的社会文化。另外,为了学习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还会大量的阅读英美杂志、书籍,尤其是观看大量的英美电影、电视剧及听英美歌曲,上述作品大多已经超越了艺术作品本身,而承载了英美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英美价值输出的一种渠道,因此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长期接触上述艺术作品,难免对英美文化产生认同。其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以美国为代表,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创造力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美国数年来强调美国文化输出,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其文化霸权。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长期处于英美文化环境中,对西方世界产生文化认同亦属情理之中。

2.2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所衰减

如前所述,英语专业的学生因为长期浸泡在英美文化中,而对英美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加强。相应的,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所衰减,此种现象难免引发教育者的忧思。本文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有所衰减的原因除了英美文化的渗透之外,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本土文化的传播力度不足,因而学生没有形成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传承,虽然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其中有不足之处,但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不过这部分精华文化在英语专业的课堂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为了强化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英语专业的课堂对英美传统文化、古典诗词、近现代诗歌的学习较多,甚至学生都能够将其中的许多诗歌如数家珍、倒背如流,但是对于中国古典诗词、譬如古典采茶诗,却少有涉猎。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感受较为薄弱,无法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共鸣。

3 加强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英语专业教学虽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及他们对英美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的理解,但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上述内容并不是为了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而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如果英语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了英美国家的文化,对西方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产生了认同,那么就有可能认可和接受西方的价值体系,而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障碍,这种结果绝不是英语专业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这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重塑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保障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充分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上,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2 有助于提高东西方文化的互相认同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如果一个民族文化长期处于封闭之中而不思进步,那么这个文化必将为世界所淘汰。在当今世界,文化与文化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应当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譬如,中华文化强调“仁厚”和“礼仪”,这就使得在古代先贤的熏陶之下成长的中国人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甚至将仁爱之风推广到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之中。当然中国社会过度的强调人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由经济的发展。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与“自我”,这种文化造就了西方人勇敢和无畏的品格,以及追求梦想的精神,但是这种过于强调自我的文化却在无形中淡漠了人情,甚至是残忍的性格特征。因此中西方文化中各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东西方文化之间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当然这种彼此认同和共同进步需要建立文化的交流者与传播者对本土文化与异己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就难免有失偏颇。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需要同时学习中西方文化,需要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认同。

3.3 有利于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之后,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中国的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种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作为有着两千多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在对外交往中表现出的文化自信却有本国的文化深度不成正比,导致中国与异国文化的交流中一味的迁就对方的文化习俗,原本的文化输出或者这双向文化交流在无形中演变成了异国对中国的文化输入。本文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就对母语文化的学习不足,没有形成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英语专业教学应当重视中国文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本土文化积淀,以提高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交际的质量。

4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本土文化的策略

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其根本措施在于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譬如,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很多茶道爱好者都将茶视为中国的国饮。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茶叶同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自唐宋以来,诸多文豪都写诗阐述中国的茶文化,甚至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古典茶诗。以下,本文以古典茶诗的英语翻译教学为例,分析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本土文化以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的策略。

4.1 古典茶诗英语翻译的意境转换

中国的茶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西方尤其是英国的也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是自然条件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双方的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偏差。譬如,中国人饮茶一般使用陶制茶具,西方人饮茶则偏好使用银质的茶具;中国人泡茶一般直接使用沸水,而西方人则比较喜欢在茶水中加入牛奶和糖等;再如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而西方地区尤其是英国常年处于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中。这些差异导致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对中国古典茶诗进行直译,可能会导致西方人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在翻译古典茶诗时应当注意诗词的意境转换。譬如《夏昼偶作》一诗云“南周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溽暑”一词如果直接翻译成“midsummer”(盛夏),就丧失了南方暑夏的潮湿闷热之感,因此将其翻译为“humid summer”(潮湿的夏天)更符合茶诗的意境。

4.2 古典茶诗英语翻译的韵律变动

无论是中国古典茶诗还是英美古典诗歌,为了追求诗句的对仗和韵律感,其中都会有组多押韵形式。但是汉语的押韵形式与英语的押韵形式相去甚远。汉语的韵律变化主要依靠平仄、押韵等来表现,而英语的韵律则是通过发音、重读、轻读以及音节的数量来体现的。因此,在翻译古典茶诗时,应当注意英语与汉语之间的韵律转换,以保持茶诗的意境。譬如陈岁志在《客来》中写到“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学生在翻译时如果直译就无法体现诗中的韵律之美,因此可以采用倒桩的形式进行翻译,将细论文翻译为“discuss the poem carefully”,烹茶翻译为“brew tea”,如此可以押尾韵[i]。

4.3 古典茶诗英语翻译的形式改变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茶诗有五言律诗、七言绝句等表达形式,形式灵活多变,同时又强调对仗工整和形式对仗。英语古典诗歌同样也有形式上的要求,譬如英国的十四行诗,每行诗句都是由11个音节构成,具体可以分为4442或者4433的结构。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英语诗的表达形式应用到中国古典茶诗的翻译中,考虑相应的形式和音节数量,使古典茶诗的英文翻译更符合英语诗的表达范式。

5 结语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某种习俗、价值理念等文化的承认和赞同,对个体的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然而,调查现实英语专业学生对异己文化的认同逐渐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却有所衰减。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民族归属感,有助于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互相认同,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以中国古典茶诗为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需要注意古典茶诗英语翻译的意境转换、韵律变动和形式改变,以提高本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传播。

猜你喜欢

英美英语专业古典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怎样读古典诗词?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