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中音韵与茶韵的通感体验研究

2018-01-19胡樱平

福建茶叶 2018年10期
关键词:通感感官茶文化

胡樱平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深圳 518000)

人体对外界的感知,一般都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一般认为,人的五官耳眼舌鼻喉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感官而产生不同的感受。然而,在心理学上却认为,人体的感官是相通的,其内在之间是具备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和相互补充的作用。这种潜在的联系,被称作通感。茶虽然是一种饮食文化,但在传统的茶文化中,音乐和茶事活动却密不可分、相得益彰,两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给人以一种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恰当相宜的背景音乐,能够使人平心静气,更好的融入到茶事活动中去,而缺失了背景音乐的茶事活动,就像缺少了灵魂,让人索然无味。让学生了解这种音韵和茶韵的通感现象,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本文将从茶韵和通感的概念和内涵说起,对音乐音韵与茶韵的通感体验进行论述,希望能给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些理论上的帮助。

1 茶韵的概念和内涵

从宋代茶馆的出现开始,茶与音乐的结合就已经形成。时至今日,背景音乐仍是茶馆中必可不少的一部分。那么,两者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使得两者的结合毫无违和感呢?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引申出茶韵的概念来。

1.1 茶韵的概念

韵字是一个会意字,由“音”和“匀”构成,原本的意思指的是声音浑厚、均匀的意思。在生活中,韵字上升到一种审美情趣,被广泛和其他字结合起来用于形容人的气质和精神,如大家所熟知的神韵、气韵、风韵等等。韵字还被广泛的运用到对艺术品的评价中,如画韵、诗韵、指韵、笔韵、墨韵等等。总体来说,对于型外之态、诗外之情、画外之意、书外之神、茶外之味等等,不能用具象的形容词来描述的气质和内涵,都可以用韵来表述。

以韵为构成的复合词,形成的“韵”是需要长期的积淀的,也是需要被大众共识所确认的。具体到茶韵,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所以并没有严格概念而言。通常来说,广义上的茶韵指的是历史文化、地方风物、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体验的综合,属于是在形、色、香、味之外的精神境界,乃茶味之外的一种审美认知。狭义上的茶韵,指的是人在品完茶后,所产生的愉悦、空灵和遐想的心理感受,属于精神层面上的收获和体验。

1.2 茶韵的内涵

大部分学者认为,茶韵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对茶的评论术语出现,用来形容喝完茶后嘴中的余味和回味,二是文化层面的领悟,是通过喝茶的过程领略到茶文化所蕴含的内涵。

有人说,茶韵在精神层面上的内涵,多是文人墨客无病呻吟所谓,其实不然,唐代诗人卢仝在《七碗茶》中“两腋习习清风生”的诗句,就是对茶韵感受的描述。茶韵与茶叶的品质有关,但不等同与茶叶的品质,茶叶的品质更多的是对物质表现的评定,可以用数据或分析结果来进行量化标准,而茶韵是精神上的产物,每个人和每个人的感受也多有不同,同时又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根本无法定量,也无法制定标准。虽说茶韵不等于茶的品质,但首先是有了茶的品质,才会产生茶韵,一壶苦涩难喝的茶水,是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茶韵的,这是茶韵和茶品质的关系,其次,茶韵的产生和人的因素也有关,不但要有一定的素养,还要对茶叶有一定的研究,好喝茶,会喝好茶,才能感受到茶韵的所在。

2 通感的概念

音乐和其他意向的相互完美融合,离不开人体本身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机制:通感。早在我国古典音乐学术著作《乐礼》中就有关于通感的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树上的知了泼泄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音乐和茶韵的结合,其实也是通感体验所带来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人体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会直接对耳眼舌鼻喉等相应的器官产生反应,这中感觉一般是平行存在,互不发生串扰和关联。但发生在人们心里活动中的通感现象,将这个长期存在的观念打破:人体的感官之间是相通的,具备相互协作和补充的联系。通感不仅可以实现跨感官的感知,也可以实现跨意识、跨概念、跨感官的感知。在《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通感做出这样的定义:“一种感官刺激另外一种感觉器官有所感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人体五官的其中一个器官,感受到刺激之后,会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我们的神经中枢,而这种兴奋通过神经中枢之间的内在联系传播给另外的神经中枢,形成短暂的感觉交叉、转移和融合,最后反作用于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声音好甜”、“暗香盈袖”、“冷月无声”。在这样的语境里,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声音的甜,香气的色泽、也没有触摸到月亮的温度。但我们能通过这样跨感官的形象描述,准确领会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就属于通感最常见的例子。音乐最容易实现和其他感官的通感,当音乐响起,我们会根据音乐的风格,在大脑中立刻呈现出不同的联想画面,如听到《天堂》就会想到大草原,听到《月光下的凤尾竹》就会想到傣族风光,这都是听觉所引发的视觉通感。研究表明,不同的音乐还可以让人产生不同颜色的联想,如C调能唤起对红色的感觉,D调与紫色相对应,弦乐是暖色调,电子和声是冷色调等等。

3 产生通感现象的心理基础

研究表明,产生通感的心理基础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审美需要,人类在物质生活得到相当满足后,必然会有了更高需求,那就是精神生活,在这种追求过程会产生来自精神层面的愉悦和兴致。这种在精神层面的追求,首先是建立在审美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主体对美有所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对接受到的感官刺激有所辨析和鉴赏,并因此而引发其他感官的共振,所以从艺术心理学上来看,一个人的审美需求是通感产生的基础之一。

通感现象产生的另外一个基础就是信息的积累,人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各个感官不断获取着各种信息,并存储到大脑之中。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经验,才能对某种感官认知产生通感的现象。解释起来稍微晦涩难懂,我们不妨举例说明:一个久居外地的人,听到家乡的歌曲或戏剧,头脑中立刻会浮现出在家乡生活的场景,儿时的伙伴,袅袅的炊烟,父亲的呼唤等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这些通感现象,都是源于在家乡的信息积累才能够实现的。此外,信息的积累不但包括丰富的生活经验,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例如同样一首周传雄的歌曲《黄昏》,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很难联想到黄昏、街头、孤独的人等画面。而具备音乐感知力的人,则很容易实现通感现象,走进歌曲所描绘出的场景并陶醉于其中。

4 茶韵中的通感现象

本文前面提到,茶韵更多的是一种超越茶本身品质的、在精神层面所产生的认知,这也是因茶带给人们各种感知而产生的通感现象。具体来说,茶韵的通感表现在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上。在我国众多的茶文化典籍中,这种通感无处不在,下边将一一举例进行说明。

触觉是对茶的基本认识,著名诗人刘禹锡,曾写下《西山兰若试茶歌》:“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诗人将花乳的清冷的触觉,运用通感手法转移到了味觉中,实现了触觉向味觉的映射。又如《采茶词》中“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的通感手法,则是实现了触觉向视觉的映射。

在茶韵的通感体验中,由视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也很容易实现。如“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作者感知到的通感体验,就是视觉向味觉的映射。酒渴、春味等词语,将诗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单凭读者对诗歌的品读,就可以体会到作者尝茶时的心境,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共鸣。

味觉和嗅觉,是评论茶叶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而产生的通感也最为强烈。如温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有“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的描述,作者在描写水的味道,没有采用甘甜清列之词,而是用了个“香“,这就是典型的嗅觉向味觉映射的通感方式。再如“鼻观舌根留不得,夜深还与梦魂飞”的描写,是由茶的嗅觉和味觉,所引发的视觉和精神上的通感现象。

5 音韵和茶韵的通感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茶韵是超越茶叶本身的艺术性感知。艺术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包容的,这就不难理解,两者的融合之所以能相得益彰,给人带来全方位的享受,是音乐和茶文化给人带来的双重或多重通感体验来形成的。

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在音乐鉴赏课堂中,我们同样也应该注重这种通感体验的重要性,通感体验的使用,能够突破教学形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使音乐中的艺术形象更具立体感和画面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度,从而产生更好的艺术审美效应。例如,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曲目《高山流水》时,就可以引进茶文化活动来更好的理解。茶艺中提壶注水的动作体现了高山流水的意境、清澈的水带动茶杯中绿茶翻滚,音乐与茶的结合仿佛将人带入山水之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不仅使学生对音乐中所承载的内涵有了更好的体会,也会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对传统茶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对我国经典传统曲目《春江花月夜》,宛若是一幅山水画轴,将春天夜晚的静谧、月上东山的柔美,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中摇曳的自然风光描绘的淋漓尽致。单凭借音乐本身所产生的通感现象,学生对曲目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起来还不够充分,若是可能的话,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位身着汉服的美女来表演茶艺,茶水与春江水的隔空呼应,茶香与花香联袂呈现,汉服美女与古曲意境相互配合,所呈现出的一切将会让学生产生时光穿越的感觉,从而更好的理解曲目的内涵。

有人认为,茶韵与音韵的结合只限制在古典音乐范围,其实不然。拿被称为我国第二国歌的《茉莉花》来说,若在鉴赏时候泡上一杯茉莉花茶,首先会让欣赏者更好的理解“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所描述出的景色,通过茉莉花茶的清香,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让我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的心理共鸣。

值得指出的是,音乐和茶韵的结合,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音乐和所有的茶品,只有合适的音乐配上恰当的茶叶,才会使得二者所产生的通感效应始终处于同一节奏上。如《十面埋伏》的肃杀之气和茶韵的静怡之美,显现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当中。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对音乐有准确的认知,还要对茶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6 结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艺术领域内,想象力其实就是通感的表现,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引入音乐和茶韵的通感体验,对发掘学生情感和思维上的巨大潜力,培养更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通感感官茶文化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感官训练纸模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感官训练纸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