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推广与体现分析

2018-01-19

现代园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蓄水城市园林海绵城市

邵 彬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 常州 213000)

随着世界各国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在不断发展中,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提出方便快捷的要求,对于周围的环境也有了新要求。城市园林建设,可以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适宜,也符合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并有利于城市、国家的高速发展。今后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对于环境也日益看重,而“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自然灾害的管理概括,可以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应对雨水等灾害,如果将其运用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就可以起到重大作用,所以文章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下雨时吸水、储水、渗水、净水,并在合适时期加以运用储蓄水。“海绵城市”的概念是在2012被首次提出,并且在之后受到重视。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强调;“在考虑把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时,最先要考虑到的是,先要保留有限的雨水,最先考虑尽量用自然力量进行排水,建设出自然存积、自然渗水、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务院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希望采用渗、蓄、净、排等策略,更好地净化与运用降雨。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可以看到大多是钢筋水泥,这些并不具备渗水能力。所以在大雨降临时,主要通过管渠等设施进行排水工作,但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在建设当中,遵循的原则是生态优先,尽量使用城市本身的生态设施,来进行蓄水和排水的工作。建设海绵城市,不能完全按照传统建设,也不能完全不用传统建设,要在建设中加以改正与更新,使二者相辅相成。

2 “海绵城市”的水资源理念

现代工业不断发展,以至于工厂不断增加,在城市建设中,给水资源造成更大的污染。所以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其理念是循环利用水资源。如果能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就能最大限度减轻水资源短缺现象,并保护水资源。“海绵城市”就是运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的理念,将河水、湖泊、池水、绿化等方面可渗透地面作为城市“海绵体”,在下雨时进行吸水、蓄水、渗水、排水等,当需要雨水时,就释放出储蓄的水并加以运用。这样在降雨量过多时,可有效防止洪涝灾害等,当地面干燥时,又能够提供水资源,不仅能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还可以节约成本,更好地发展建设。

3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推广与体现

把“海绵城市”建设应用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就要不断提升“海绵体”的数量和质量。首先,要进行相应的推广工作,最大程度上保护每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就是城市原有的“海绵体”,例如小溪、河流、池塘等。然后尽可能修复被传统建设所损坏的生态环境,最后,在建设过程中,适用“海绵城市”这个理念,加以开发建设。

传统的城市建设无法使雨水渗透,如果一旦排水不及时,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自然渗透至关重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不仅要大力推广自然渗透,还要加以重视运用,这样就可以雨水渗透、改善环境气候。

雨水如果在一个地方短时间汇聚,有可能造成内涝,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就要进行调整预防,将池塘等地作为天然蓄水地,如果蓄水池不够,可以在不破坏环境情况下,修建人工蓄水池。

净的意思就是净化水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雨水渗透、储蓄等过程对水质起到净化水的效果。土壤植物等都可以对水起到净化作用。在蓄水过程中修建一个净水系统,就可以为水资源今后的利用打好基础。

在雨水过多的季节,雨水排放就是重中之重。良好地储蓄与排放雨水,可以更好地建设“海绵城市”,减少存在的问题与负担,利用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开发影响的同时,将雨水排放工作做得更好,构建一个出色的园林城市。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并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推广与体现,并得出相应结论。要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就可以节约成本,更好地建设城市园林,不仅能够解决洪涝问题,还能够净化水质,加强景观效果。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创新,建设一个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优美城市园林。

1 李永宝“.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实践及推广策略[J].现代园艺,2017(10)

2 文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和推广[J].现代园艺,2016(10)

3 韦衡.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探析[J].门窗,2017(7)

猜你喜欢

蓄水城市园林海绵城市
楼庄子水库初期蓄水原则及蓄水方案选择
现浇大直径基坑支护能量蓄水管桩技术研发
城市园林垃圾资源化与处理模式研究
城市园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管理模式研究
水库蓄水问题研究进展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我国第二大水电站首次冲击600 m最高蓄水目标
浅谈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