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岭南园林建筑中余荫山房的现状引发的思考
2018-01-19欧阳晓怡
欧阳晓怡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在对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具备可达性特点,且欣赏性较强,能够凸显区域的观赏性优势,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1 岭南园林余荫山房实际情况分析
余荫山房是岭南第一楼与余荫山房建设的主要结构,其中包含较多古典类型的山林,能够凸显实际发展功能。在国家历史文化古迹实际保护与复兴的过程中,已经针对余荫山房进行规划,能够扩大园林的实际覆盖范围,创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对于余荫山房而言,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典园林之一,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地改造,继承历史文化。
2 余荫山房现状
通过实际调研工作方式,可以全面了解余荫山房现状,并针对区位与功能等进行合理分析,明确各类主要元素与特征。
2.1 简要分析
余荫山房,初始建设是在清代同治年间,是清代举人的私家花园,到现在为止发展历史在100年左右。总面积1100m2,具备小巧玲珑的特征,且布局较为精细,具备一定的艺术优势。根据相关调查得知,余荫主要是利用建筑物对园区进行建设,能够凸显其文雅特征,属于古典类型的园林结构,在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其进行全面保护。
2.2 相关功能
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的私家花园,能够作为游客欣赏的区域。在百年发展的过程中,现存的余荫山房已经被认定为文物保护结构,能够为市民提供开放式的游玩服务。不仅可以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的范本,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还能为游客提供安静的游玩与观赏空间,在接受游客参观的情况下,发挥其主要功能。在保护历史文物的过程中,能够在保证历史文物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全面的扩建处理,保证能够增强游客承载能力,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
2.3 可达性特点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得知,在余荫山房实际发展过程中,参观游览的游客数量较多,多数都是其他区域的游客,很少有专业学者或是附近的居民到其中游玩。由于余荫山房的主要位置在街道中,具备交通便利的优势,且道路中有很多指示牌,能够更好地为游客提供相关服务。当前,一些标识内容缺乏规范性与可行性,且标识的样本与规格等不统一,难以实现良好的工作效果。作为文物保护机构,应当对其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建设,保证能够从标识改造方面维护文物外部形象,凸显当地的文化特点[1]。
2.4 建筑物实际使用情况
对于余荫山房而言,在接受游客游玩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观赏历史建筑与相关园林,还能开展生产活动。因此,在对园林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实际使用潜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保证可以根据游客的实际需求,考察活动内容与使用情况,将其作为工作基础,创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在景区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儿童与老年人的实际活动情况,主要因为此类人群的活动与需求较为敏感。例如,一些儿童在观赏过程中,会在栏杆旁边玩耍,这就需要在设计栏杆的过程中做好防护结构设置工作,避免儿童出现危险事故。在老年人实际参观期间,很容易出现疲惫现象,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区域中设置舒适度较高的座椅,保证可以满足其需求。同时,还要针对残疾人观赏情况,合理设计坡道,使得轮椅可以上下活动,增加残疾人的活动区域,做好安全设施建设工作,满足实际发展方面的需求[2]。
2.5 保护与更新情况
在保护岭南园林余荫山房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实际情况,由于其外部属于青砖砌筑的建筑体,在建筑规模上对其进行牌坊改建,在大门方面进行装饰。在此期间,还可以增加小游园的相关设施,供给游客休息与娱乐,不仅可以达到观赏的目的,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3]。
3 结语
在分析岭南园林余荫山房的过程中,应合理分析建筑功能等,明确主要的使用功能与情况,创建多元化的管理与设计机制,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游玩需求,促进旅游区域的良好发展与进步,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1 罗韵姗.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现状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6(12)
2 郭冬云.岭南传统园林的空间组织结构及其美学特征研究——以余荫山房为例[J].设计,2016(12)
3 梁明捷.岭南与北方、江南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