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绿化的植物配置原则及策略

2018-01-19

现代园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质感公园原则

王 莎

(石家庄市裕西公园管理处,河北 石家庄 050081)

1 公园植物配置的原则

为了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在进行公园的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合理搭配公园植物。第一,生态性的原则。首先,就是保证植物具有良好的延续性,为植物生长建立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发挥植物生态效应,吸收有害气体,保持生态平衡,发挥降低城市噪音的作用。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需要进一步利用公园植物改善城市局部气候,坚持生态性的原则,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合理搭配,从而不断节约成本,便于日常的管理,保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1.1 艺术性的原则

在公园植物搭配过程中,不仅需要坚持生态性的原则,且应保持植物生态的艺术性,提升公园植物景观的艺术效果。因此,植物搭配要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丰富植物的内涵,通过植物搭配塑造意境美,给人愉悦的感受。同时在植物艺术搭配过程中,需要分析周围环境、物理特性等因素,控制相应的比例、尺度以及节奏,从而提升植物搭配的艺术性。

1.2 功能性原则

公园属于社会公共设施,为社会大众服务。在城市公园植物搭配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公园复杂功能特性,发挥游憩功能,丰富植物空间类型,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搭配方式。比如公园游玩区,要选择树形高大,冠型优美以及枝叶浓密的树种,起到遮荫的作用。

1.3 动态性原则

由于植物生长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植物的四季变化,设置优美直观的景色,具有良好的观赏特征,合理的搭配,从而获得不同的景观效果。

1.4 协调性原则

在公园植物搭配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公园综合服务功能,认真分析人文景观和当地的气候特征,保证游人人身安全。同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植物,科学合理选择植物物种,合理搭配色彩,控制好植物比例,协调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提供公园植物搭配的艺术效果。

2 植物优化配置策略

在公园植物搭配过程中,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类型的植物特征,优化植物配置,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2.1 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形态

在公园植物搭配过程中,需要根据植物形体大小进行设置,从而提升公园空间的利用率,满足人们观赏和游憩的需要。比如在开阔的地带,可以选择高大的乔木,成为整个空间视线焦点,接着在此基础上,确定乔木和灌木的位置,通过高度间的搭配,形成良好的林冠线,实现丰富多样的变化。并可提供丰富的林下空间,具有良好的分割效果。对植物外形而言,通过修剪,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

2.2 充分利用植物色彩

在实际植物色彩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色彩搭配,从而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享受,比如冷暖感、远近感、轻重感以及软硬感等。因此,公园植物色彩搭配既要保证丰富多样性,又要体现和谐统一性,从公园布局情况出发,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的搭配,优化色彩搭配,给人良好感受。同时要选择丰富的植物种类,为色彩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提升公园植物搭配的艺术效果,吸引更多游人。

2.3 充分利用植物的质感特性

公园具有综合服务的功能,因此,在重要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质感粗糙的植物,而周围背景可以选择质感细腻的植物,另外,可以选择中等质感植物作为过渡景观,从而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一旦出现游憩空间狭小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控制好粗糙感植物的数量,从而提升整个植物景观的亲和力。但植物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在进行搭配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季节更替带来的观赏效果。

2.4 提升公园植物景观的协调性

公园植物可以为游人提供良好休憩空间,为了给人良好的体验,需要进一步提供艺术性,需要遵守美学法则,从而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利用近似性的植物景观,调节存在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强调整体的共性,突出个性,烘托良好的气氛,强化公园主题。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植物的外形特点、质感以及色彩等,全方位对比,在确定好整体基调基础上,然后进行局部调整,从而建立丰富多样的色彩,提升公园植物景观的美感。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园绿化植物配置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美学法则,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明确设计主题,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从而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1 孙俊丽.公园绿化的植物配置原则及策略[J].现代园艺,2017(12)

2 安巧琴.浅谈公园绿化的植物配置原则及策略[J].中国林业产业,2016(8)

猜你喜欢

质感公园原则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在公园里玩
空间的质感
能打造光泽透亮质感的妆容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一见如故
打造上乘质感肌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