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景观人文理念的营造
2018-01-19涂静萱郭玉洁
涂静萱 郭玉洁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如今,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注重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中国教育方面的建设进入了黄金年代。随之而来的是多数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扩大、调整和新建等各项建设任务。通过文章分析,希望能够打破现今人们对于校园景观设计的固有思维,在校园景观日益趋同的情况下,发出一种不一样的声音,一种突破固有套路、积极创新的声音。
1 校园人文景观设计自然因素
在众多影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因素中,自然因素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不抗的因素。因此要学会因地制宜,根据周围不同的自然环境,做出最为合理的景观设计。
1.1 气候(宏观与微观)
所谓的气候包含了湿度、温度、降水量、日照时间、日照强度和风速方向等。[1]从宏观上来说,无论是校园的规划,还是构建景观的整个过程中,气候因素始终都是一个重点。虽然恶劣的气候会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限制,但并不能成为阻碍。
从微观上来说,景观的位置设计及空间序列的摆放都可以产生热效应,譬如遮挡强风,让细风徐徐吹进休息区域,增加舒适感。
1.2 植被
同时,植被的选择利用和气候因素分不开关系。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植物的不同形状、外观、功能和质地与设计理念结合起来,达到最大程度的视觉和谐。F.A.巴特利特就曾在《美国景观建筑师》中说过,当一个人每天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某项工作时,必须有敏捷的思维。树木就是可以使人“强身健体,放松精神与刺激灵感的工具”。[1]树木如同艺术一样能够激发人的灵感。但排列成行的树木,就能够清晰地划分界限、位置和方向,形成路径,校园的路线就会更加明晰。如若像绿化带一般密集地种植树木,树木所形成的屏障就可以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同时对于植被的选择和规划需要长远的目光与耐心,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密集地种植植被,导致植被后期的生长不健康,甚至造成一些推倒重来的后果。
1.3 地貌
早期的校园设计,设计师们相对于平地而言,更倾向于高地。并不是因为平地没有优势,而是因为高低起伏的美感不是一片平面中个别的凹凸所能代替的。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这样的美感,校园景观的设计也要顾虑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强行造出违和的设计。
2 校园人文景观设计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景观设计的根源基础,人为因素则是关键。人文因素决定了景观设计最终的风貌。
2.1 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需要掌握并规定校园景观的面积大小、布局和周围的环境状况。可利用数学公式来合理地分配场地。尺寸确定下来之后,需要思考布局和周围的环境。普遍认为,方形的布局比直线的布局更有灵活性。完整的地块比割散的七零八落的地块更具优势。
2.2 风格
笔者认为院校景观设计中,“风格”就像灵魂般的存在。无论是景观的局部还是整体,风格对于整个景观设计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但风格这个因素是灵活的,它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跟设计者的品味,当时设计环境大的风向潮流等外在因素都密不可分。景观服务于建筑,风格虽然可以千变万化,但大体格调还是不能与它所服务的建筑风格相去甚远。
2.3 规划
构思和设想最好首先从评估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开始。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的调查。规划中所含的信息应该全面,包括所有能导致预期结果实现的内容。明确的规划目标可以使人了解问题并及时想出解决办法。同时,还有一个需要在所有校园景观规划中值得注意的事情,在大小特征不同的范围内,要特别注意景观和植被的比例和范围。
3 结论
笔者希望校园景观的作用不只停留在观赏的层面,在优美和谐的同时,师生能够将这样的景致开启“用”的功能,发挥校园景观的人文作用。同时营造安静舒适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希望能够打破师生对于大学校园景观的固有概念,不仅只是一个教育场地,更是一个可以靠近的艺术品。
1 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 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6
3 彰国社(日).东京都立大学新校园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约翰·O·西蒙兹(美).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