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探究

2018-01-19张煜晗陈嵩嵩

农业与技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精准农业

张煜晗 陈嵩嵩 张 晨

(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吉林 长春130022)

精准扶贫顾名思义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5年3月,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由此可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形势下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1 传统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在我国农业产业格局中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陈旧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状态严重制约了广大乡村和山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全国几乎所有省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县、贫困乡和贫困人口现象。

虽然我国一直不断加大推进农业扶贫政策与内容,比如专门针对精准扶贫的税收优惠措施、农业扶贫专项资金等,过去几十年间,伴随着中国农村农业的时代变迁发展史,中央对农业扶贫工作也进行了部署和战略方向重大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但传统体制遗留下的粗放式、失衡式扶贫方式依然存在。比如基层的扶贫工作主要针对农村、山区新建改建乡村公路、改善通电、通讯、解决饮水困难等基础设施帮扶举措,一些扶贫政策宣讲不到位,部分帮扶干部仍然沿用“以送代帮”方式进行扶贫,未能真正走到贫困群众中去,未能深入了解贫困农民、农户的真正需求。农业扶贫工作的本质是让贫困乡村、山区等政府机构直接受益的区域化形式与内容,而非切实细化到每个具体的贫困农民、农户的直接利益。

同时,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农业扶贫的经济性、区域性和复杂性,为了实现农业扶贫的常态化、可持续化,通过打造适合当地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化、支柱型产业扶贫新模式眼下已成为政府主导型的扶贫模式,然而这样的扶贫模式却很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为往往能够发展支柱型、板块状、特色化产业带动扶贫的农村或者山区,通常交通相对便利畅通、水源丰沛、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突出,具备合理开发各项资源条件,这些地区的农业贫穷落后与自然条件恶劣、边远贫困地区相比只是相对状态,所以需要大量政府贷款补贴和资金支持投入到那些真正贫困的农业地区,使真正的贫困人口得到实惠,农业产业得到帮扶。

推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产业扶贫的政治性、经济性、区域性、复杂性和绿色性等特点,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突出工作重点,科学推进产业扶贫。选准扶贫产业,选择适合当地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鼓励农村人才在贫困地区创业兴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打造优势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使贫困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加强科技服务,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强化金融支持,利用好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

2 “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台终端加一条网线”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有效的扶贫新模式,最大程度发展地方农业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使其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潜在收益,扶贫效率得到度提高,让农业扶贫路线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朝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产业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发展。

高效率,低成本,同时又兼顾了快捷便利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最显而易见的特征之一。比如在信息获取层面,使传统农业产品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等问题在互联网平台上可轻松实现,比如在基于互联网农产品交易平台上可实现从订单、融资、生产、销售、存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信息透明公开,实现双方利益共赢,免去了传统农产品交易中层层级别压缩利润现象发生,从而使底层农户、农民的利益得到最根本的保障。还有比如在销售中间环节,大多数农民对市场行情预期判断不够准确,一般有一定的滞后期,好多的农产品出现严重滞销、价格涨跌幅度较大等现象,农民才后知后觉。然而在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的辅助帮助下,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尤其是在农产品滞销时,精准地完成农产品推荐和提前调配等工作,及时满足供需平衡,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为自身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3 “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大力提升农业人才教育培养,开启精准扶贫新起点

导致我国农村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除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数量庞大,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受气候、水源、交通等客观因素限制之外,归根结底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大部分农民的知识结构和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落后的教育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借助“互联网+现代农业”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则是前提,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投入,培养和引进一批有懂技术、擅长经营管理、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型农民。

3.2 增强内生动力培育,确保精准扶贫模式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精准扶贫模式的持续推进,从长远角度来看激发贫困农村或者山区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方面,鼓励发展产业才是持久且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选择因地制宜、有竞争力的特色农村扶贫产业的深入推进,曾经贫困落后的乡村通过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贫困地区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也就吸引了越来越多去城市拼搏奋斗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这无疑是为当地贫困乡村脱贫攻坚注入新鲜血液和增加后劲力量的重要途径。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本地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加强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组织带头人为目标,继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各村、各乡、各县,最终推动吉林省精准扶贫新模式建设并取得最终成效。

3.3 打造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运作模式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溯源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信息平台,加强源头控制,对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产业链全程化监控检测和有效追溯,不仅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生产和消费安全,还能迎合农产品消费市场日渐强烈“纯天然、绿色、无污染”要求与需求,同时也是最好的推广与宣传。加大产学研联合力度,不断推进农业质量标准化和生产技术规范化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申报,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化与模式,逐步打开知名度,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让更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精准扶贫模式有效性。

3.4 与高校合作,深入推进可持续精准扶贫新模式

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现代农业”开展精准扶贫模式为突破口,以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为目标,带头实践一对一对口帮扶,目前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和自己所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村建立起精准帮扶对接关系,利用高校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专业、科技、文化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影响力,以校地、校企合作为载体,技术示范推广与贫困人口教育培训相结合,重点帮助解决农业技术难题,积极整合社会相关资源,秉承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融入农业产业扶贫,使之成为解决我国农业贫困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新创举。毋庸置疑,“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已成为新时期精准扶贫大势所趋。

4 结束语

“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是新时代创新创业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一大需求, 但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超越与突破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农业扶贫过程中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不利局面,还可以最大限度实现扶贫资源利用价值和扶贫效果的最大化,让每个农民、农户真正享受到农业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与好处。

[1]曹梦玲.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互联网+农业[J]. 山西农经,2017(18):12,24.

[2]陈宁,刘新新,薛宝颖.精准扶贫视域下河北省综合性农业产业化模式探究[J]. 南方农业,2017,2(11) :70-71.

[3]周宇,山红梅,胡海涛.“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促进栖霞果业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3):56-57.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精准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