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疗法治疗作用及效应机制初探*

2018-01-19温小华刘迪生王桂玲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火针针刺局部

杜 鑫,温小华,刘迪生,黄 凤,姬 旭,张 涛,郭 静,李 彬,王桂玲△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火针疗法是将一种特殊质料制成的粗细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和穴位的治疗方法[1]。火针疗法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内经》将火针称为“大针”“燔针”(即九针中的“大针”“燔针”),将火针刺法称为“焠刺”。《伤寒论》又将火针刺法称为“烧针”“温针”。据史料记载,直至晋代《小品方》才最早出现“火针”名称一词[2]。火针疗法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改进、发展和不断完善,此疗法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成为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针灸学科的发展,对火针疗法的临床研究及其效应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笔者以近年火针疗法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对该疗法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现将其治疗作用及机制阐释如下。

1 治疗作用

火针疗法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科疾病、风湿痹病、外科疾病、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疾病及男女科疾病[3]。火针疗法如此广泛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其治疗作用。已故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提出“贺氏三通法”,将火针疗法作为温通之法,总结火针疗法具有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的双重作用[1],不仅有针的刺激作用,还有温热刺激作用,而重点在于温热,火针通过温热刺激部位和穴位达到温通经脉、调节脏腑、激发经气、鼓舞正气、活血行气、增强人体阳气的目的。火针治疗作用可概括为3个方面[4]:①借火助阳,温通经络;②开门祛邪,散寒除湿;③行气开郁,以热引热。

1.1 借火助阳,温通经络

针灸治疗疾病的最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火针疏通经络的作用具体体现在:通过加热的针体作用于腧穴,热量得以导入人体,从而达到温补经脉阳气、促进气血运行的治疗作用。具体体现为:温阳补肾、升阳举陷;疏通经气、宣肺定喘;温阳化气、消癥散结;助阳益气、解除麻木;温通经络,祛风止痒;运行气血、解痉止挛;健脾利湿、温中止泻;补脾益气、通利筋脉。

1.2 开门祛邪,散寒除湿

火针既可表散外感风、寒、湿之邪,又可温煦体内阳气、化散内寒。既可使脓、痈、痰浊、瘀血和水湿等有形之邪从针孔直接排出体外,又可祛除风、寒、暑、湿、燥、火等无形之邪。正如《针灸聚英》所云:“盖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具体体现为:祛寒除湿、通经止痛;生肌敛疮、去腐排脓;攻散痰结、消除瘰疬;通经活络、消散痈肿。

1.3 行气开郁,以热引热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火郁发之”。火针借助其火热以强开外门,从而使热邪外泻体外,达到“火郁发之”之功。具体体现为:引热外达、清热解毒,如治疗乳痛、缠腰火丹、痄腮等。

2 效应机制

随着火针疗法的临床广泛应用以及其治疗效果逐渐被认可,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方法探讨火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或效应机制已成为广大针灸工作者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关于火针疗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阐述如下。

2.1 调整人体感痛系统

临床上用火针治疗各种疼痛有较好的疗效,有学者提出:火针治疗各种疼痛疗效显著与火针大的刺激量对人体感痛系统的调整有关[4]。这种观点主要依据乌赫托拇斯基(前苏联生理学家)提出的“第二优势灶”理论[5],该理论具体为“当疼痛发生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则形成一个兴奋灶,而针灸治疗发生的刺激也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建立另外一个兴奋灶。假如第2个兴奋灶的强度超过了第1个兴奋灶的话,那么第1个兴奋灶的兴奋性将被第2个兴奋灶抑制,而且第2个兴奋灶也会将第1个兴奋灶的兴奋性牵引过来。由于前者兴奋灶的兴奋性被抑制和牵引了过去,所以疼痛也就减退或消失了”。

首先,火针在针刺过程中对机体的刺激量远大于毫针;其次,病人在接受火针针刺操作时对其注意力也远远超过了毫针针刺操作;再次,火针的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的强度也远远胜过毫针刺激。因此,火针对第一个兴奋灶的牵引与抑制作用也强于毫针。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中火针疗法治疗各种疼痛病症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的原因。

2.2 改善血液流变

有研究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模型,以火针为干预手段,来探求不同间隔火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火针可以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全血粘度[6]。

2.3 改善血液循环

2.3.1 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有研究运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火针针刺,研究者借助红外热像仪观察火针针刺病变部位或局部穴位,通过观察火针针刺部位的红外热象图发现经火针治疗的病变部位温度明显提高,提示局部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改善[7]。另外,火针治疗输卵管积水临床观察证实,火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从而利于炎症吸收、消退[8]。

2.3.2 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火针可以消除病变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渗出、黏连,改善局部组织的钙化、缺血、挛缩等病理变化,促进病灶液化、坏死,激发自身机体的良性调节机制,增强免疫功能,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加快或促进代谢,促使肉芽组织生长,受损组织得以重新修复[9]。火针针刺膝骨关节炎研究发现,火针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弛,有利于组织修复,疼痛缓解[10]。

2.3.3 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管再生 火针可以改善甲襞微循环[1]。火针可以使血管管袢数目增多、增粗,改善局部血流量,加快血流速度[11]。火针刺激是一种伤害性刺激,这种刺激可造成新的良性伤害,可调动机体的自身调节手段,从而使体内许多生长因子在机体的统一调控下积极而有序地参与到创伤修复中,肉芽组织得以有序地生长,最终血管再生[9]。

血管的再生主要与6-酮-前列腺素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E)有关。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它能够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火针干预可以提高6-keto-PGF1α和VEGE的含量,增加病灶局部微血管数目,改善血液循环[12-13]。

2.4 调节白细胞

火针治疗疮痈、疖肿、脱疽、丹毒和臁疮腿等感染性疾病就是通过对白细胞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火针可以增强针刺局部的血液供应,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进而促使炎症消退,引起炎症局限化[14]。火针灼热刺激皮肤,皮肤受到损伤释放出组织胺样物质,使变性组织逐步溶解变成异体蛋白而被身体吸收,人体则呈现出一般性的全身反应, 如白血球数增高、血糖量升高, 血清中补体和凝集素等增加[7]。

2.5 调节血浆渗透压,降低神经兴奋性

一项火针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研究发现,火针刺激不仅能调整拘挛手指局部的血浆渗透压,还能加快局部组织代谢,降低或抑制拘挛手指局部周围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手功能的进一步恢复[15]。

2.6 高温灭菌,促进皮肤修复

火针治疗痤疮临床研究发现,火针高温对皮损局部具有杀菌、消炎、祛腐的作用,祛腐方能生新。火针可有效的控制病灶的复发,这种作用是通过火针高温直接破坏增生肥大的皮脂腺细胞,使皮脂分泌减少,改变毛囊内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实现的[16]。火针能直接刺激毛囊,打开闭塞的毛囊口,使皮脂腺炎性物排除,促进了炎症的消散;并且能直接刺破囊肿的囊壁,使脓血排出,祛腐生新,促进皮肤修复,防止瘢痕形成[17]。

2.7 改善大脑皮层调节

针刺可以影响大脑皮质, 对皮层下中枢进行调节,调节皮层下各神经中枢的机能状态。火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火针治疗通过改善大脑皮层调节,进而影响血管的收缩功能,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7]。下丘脑摄食中枢磁共振机能成像fMRI研究发现,毫火针刺激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足三里、阴陵泉穴时,下丘脑相关区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和抑制,由此可推断:毫火针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可能是通过影响下丘脑摄食中枢以达到减肥效果[18]。

2.8 促进神经修复与神经保护

目前治疗神经损伤的热点为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向神经元分化以弥补其在细胞凋亡中的损失从而促进神经修复,火针能够通过该途径发挥神经修复作用。基础研究表明,火针干预后的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血清能够促进离体状态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促使其向神经元分化[19]。还有研究发现,火针能促进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损伤神经的修复[20]。

火针疗法对中枢和外周神经均能起到保护作用[21]。火针能够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22]。火针能降低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脊髓内炎性细胞因子IL-1β、COX-2的表达,促进脊髓前角BDNF阳性神经元的表达[23]。

2.9 调节内分泌

火针干预能明显降低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含量,增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含量,可明显改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的甲状腺功能[24]。

2.10 调节体液免疫

2.10.1 调节体液免疫,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临床多项以火针为干预手段,以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火针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火针四花穴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是通过调节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血清TNF-α、IL-6水平来实现的[25]。火针四花穴可降低TIMP-1、MMP-9的水平来调节MMPs/TIMPs平衡;同时还可以降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血清中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从而调节Thl/Th2平衡,进而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26]。火针四花穴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具有稳定肿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TIMP-1、MMP-9含量来影响肿瘤的侵袭、转移[27]。

2.10.2 调节体液免疫,抗过敏 火针具有调节体液免疫、抗过敏的作用,火针干预可通过降低异常增高的血清IgE水平, 降低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 减轻过敏原对人体的损害, 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以治疗支气管哮喘[28]。火针干预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研究发现火针干预能够明显减轻豚鼠支气管-肺组织结构粘膜及粘膜下充血、水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Thl/Th2对效应细胞因子的分泌及CD+8T、CD+4细胞的调节产生体液免疫,进而调节 Thl/Th2失衡[29]。

2.11 抗炎消肿

火针抗炎作用的产生就是通过调节参与炎症反应的多种细胞因子的含量来实现的。火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明显,通过火针点刺放血,一方面可改善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血液中的尿酸不容易在病灶局部再次沉积,另一方面火针放血能够明显的减轻肿胀关节的内压,促使关节周围炎症渗出物向外排泄,从而痛风关节炎发病诱因得以消除。基础研究发现,火针可明显降低急性痛风大鼠的关节肿胀度,机制为抑制滑膜及关节软骨中的MMP-3表达,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30]。火针同时可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减轻关节局部肿胀度,改善滑膜病变,有效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发展[31]。

3 结语

火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较广,从骨科、神经科、内科、外科到妇科、皮肤科疾病中均有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和较好的疗效,而且在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目前火针的临床研究存在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少的问题,质量控制未做到真正的随机分配,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远期疗效观察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等;②对于火针疗法的作用/效应机制,目前仍缺乏科学的试验研究与随机对照双盲大样本的临床研究;③火针针具及火针操作手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或标准。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指出,火针疗法在操作时把握“红”“准”“快”三点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红”指针体烧至通红时迅速刺入穴位或部位,“红”代表对针体温度的要求,研究火针疗法作用机制可以把针体温度的调控作为切入点,研究不同针体温度下针刺穴位或病变局部引起的良性刺激如何转化为机体生物学有效信息。“准”指进针要准,不仅指进针时穴位的选择要准,还指进针深度要准确,研究火针疗法作用机制也可以把进针深度的调控作为切入点,研究不同进针深度引起的良性刺激如何转化为机体生物学有效信息。再比如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规格针具、针刺留针时间、火针刺络法的出血量等。笔者建议,今后对于火针疗法的研究可以着眼于规范和统一火针的临床操作的研究、火针的不同操作标准及其相关适应症的研究。

此外,还可从火针的温热性的传导机制、靶器官的效应机制两个火针疗法起效的过程环节入手,同时提高火针临床研究的质量,设计科学的试验研究,进行随机对照双盲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期不久的将来能系统的阐释火针疗法的作用/效应机制。

猜你喜欢

火针针刺局部
清明的雨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凡·高《夜晚露天咖啡座》局部[荷兰]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丁学军作品
火针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概况
局部遮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