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8-01-19宋志刚
宋志刚
(甘肃省临夏州动物,甘肃 临夏731100)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016年8月10日,临夏市城郊镇良种牛繁育场饲养的1756头牛群中,个别牛突然发生一种以急性高热和呼吸困难,咳嗽,流粘脓性鼻液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发病198头,发病率为11.28% ;治愈172头,治愈率为86.87%;死26头,致死率为13.13%。发病后多数在3~5 d内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确诊该场牛群中流行的疫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经过采取紧急免疫接种,选用敏感药物治疗,消毒,隔离,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疫病及时得到了控制。
1 发生情况
2016年8月3~5日该场从本地活畜交易市场陆续购入54头牛,被购入牛饲养在同一圈舍中,8月10日先由购入牛发病,之后相继传染给本场其他圈舍牛发病。
2 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便秘或腹泻,并混有黏膜和血液;体温升高至41~42℃呈稽留热;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流浆液性或粘脓性鼻液;触诊肺区有疼痛感,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和水泡音;鼻镜干燥,眼结膜潮红,点状出血,有脓性分泌物。个别病牛在颈、胸部水肿。
3 剖检病理变化
可视黏膜充血或出血,皮下组织有淡黄色液体浸润,肝、肾轻度肿大、出血、质地脆弱,肝切面有小点状坏死;脾脏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肺淤血肿大,间质增宽,有出血点,质地变硬,切面呈大理石样变;胸膜腔内积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液,气管内有多量泡沫样液体,粘膜点状出血;胃、肠有出血性炎症,咽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
4 实验室检验
4.1 病原检查
无菌采取病死牛心血、肝脏、脾脏、淋巴结组织涂片,瑞特氏染色镜检,见有多量,单个或散在形态一致,呈明显两极浓染,钝圆的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两极着色的球杆菌。
4.2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上述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见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灰白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透明露珠样小菌落;肉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呈均匀混浊,管底生成粘稠沉淀物;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未见本菌生长。取纯培养物涂片,染色镜检,其菌体形态与前相同。
4.3 生化试验
取分离的纯培养物做生化实验,结果: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乳糖、木糖、鼠梨糖、山梨醇和甘露醇;生成靛基质;M.R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还原硝酸盐;产生硫化氢;过氧化氢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阳性。
4.4 动物试验
无菌采取病死牛肝脏、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研磨成糊状,用灭菌生理盐水1:10稀释成悬液,过滤,取上清液,接种于4只小白鼠,每只0.3 mL。接种后小白鼠于18~24 h全部死亡。剖检皮下组织、腹膜有出血点,肺充血,肝肿大。取小白鼠肝、脾组织分别涂片,染色镜检,其菌体形态与病料中菌体形态完全相同。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该场流性疫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5 药敏试验
按常规药敏片方法操作,选用8种药物做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菌对青霉素、先锋霉素、卡那霉素有高度敏感性;对磺胺嘧啶、诺氟沙星、链霉素有中度敏感;对四环素、红霉素不敏感。因此,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嘧啶可作为治疗牛巴氏杆菌病的首选药物。
6 防治措施
6.1 立即隔离所有发病和可疑牛,每头病牛肌肉注射青霉素1 200万IU,链霉素800万IU,5%安乃近注射液60 ML/头,2次/d,连用6 d,用药3 d后发病减少,死亡停止。对个别重症病牛在应用抗菌消炎治疗的同时,结合补液、解毒、强心等对症辅助治疗。
6.2 疫区点内所有牛进行临床检查, 对未发病的牛,紧急免疫接种牛巴氏杆菌灭活苗6-8 mL/头。此后,定期预防免疫接种,再未发生新的疫情。
6.3 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对场内所有牛圈舍、运动场及周围环境彻底清扫,用5%甲醛溶液和%5强力消毒灵溶液交替喷洒消毒,2次/d,连续消毒6 d;禁止场内车辆、人员自由出入或移动,饲喂用具、饲草料和饮水运载车辆、设备等清洗后,彻底消毒。病死牛尸体、被污染饲草料、粪便等无害化处理。
6.4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群的抵抗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消除各种致病因素。经过采取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及时得到了控制和扑灭,再未出现新的病例,牛群也很快得到了恢复健康。
7 小结
总结分析,导致该场发生牛巴氏杆菌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该场常年收购屠宰贩运和饲养繁殖牛群,对本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二是此时正值本地天气热,多雨、潮湿,牛体时常造受雨淋,而且运动场、牛舍粪尿堆积卫生条件差,加之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牛体抗病力下降,也是引发本病的外部因素;三是饲养管理不善,饲草料单一,常年饲喂多年儲存的玉米秸秆,保存不善雨淋腐烂发霉,精料不足矿物质缺乏,牛体抗病力再次下降也是引发本病的因素之一;四是防疫知识缺乏,疫情观念淡薄,随意购买贩运牛,不了解疫病流行情况,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本病的防治中,及时采取隔离病牛,严格消毒,采用敏感药物治疗,紧急免疫接种,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对本病的及时控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