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曲在大学萨克斯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8-01-19刘冬
刘 冬
(四川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音乐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乐器而言,音乐是其灵魂,而演奏的乐器则是升华音乐的重要角色。我们都知道同一首乐曲可以运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虽然曲子都是一样的,但是经由不同的编曲,给人的感受可以完全不一样。而编曲就是通过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来演绎相同的音乐主题打造不一样的音乐试听感受,产生不一样的音乐共鸣。因此,乐器和情感艺术是紧密相关的。萨克斯教学作为一门音乐教学课程不仅承载着艺术情感的传达,更是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本土音乐的使命。所以把茶曲融入到萨克斯乐曲演奏教学中是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茶曲等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掌握民族音乐的风格及特征,让茶曲这种小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得到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茶曲音乐。以萨克斯来演奏茶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所以在茶曲教学过程中,针对茶曲的音乐特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萨克斯音色、音质等着重进行训练。在我国萨克斯音乐教学中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云南民歌《绣荷包》、《小河淌水》、广东粤曲《彩云追月》,在萨克斯重奏教学中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中国民间音乐改编作品,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青海民歌《四季歌》、山东民歌《沂蒙小调》等。但目前为止茶曲作为萨克斯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还是一个空白,填补这个空白把茶曲纳入到萨克斯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让民族特色音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1 茶曲的来源、音乐特色及其发展现状与思考
茶曲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来源于民间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特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茶曲。
1.1 茶曲的来源及音乐特色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叶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士”。也就是说秦人入蜀以前,在今四川一带已经有饮茶的习惯。宋昊自牧《梦梁录》圈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茶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记录了整个茶文化发展的过程,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长久的历史中流传下来。茶曲最初是诞生于采茶劳作期间,采茶音乐的创作过程朴实,采茶的人们为了增加工作的趣味以及缓解采茶的疲劳感而哼唱起了歌。这些歌曲旋律表达简单,且朗朗上口,欢快、淳朴,因为是在采茶的间隙被创造出来,因此被称为采茶歌,普通劳动人民可以听、可以传,民间参与度高,采茶歌是我国茶曲的最初的形式。后来茶乐、采茶戏、茶舞等相继浮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而它们构成了茶曲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茶曲展现的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象征。
不同地区产生的茶曲具有其不同的音乐特征。如:在四川地区茶曲旋律大多采用流畅的长音来表达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用嘹亮高亢的音色体现川南茶农热情泼辣的性格,因为从劳动中产生所以大多节奏明快,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跳进较多。形象鲜明的紧贴西南茶农的生活习惯特点;在赣南地区茶曲常出现在深山密林,为求传的远,听的清,一般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往往第一句就出现最高音,意在引人注意然后下行至主音。体现了客家茶农劳作中不矫揉造作,真情流露的性格特征。因茶曲的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所以不同地域的茶曲有着不尽相同的差异。
1.2 茶曲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茶曲作为我国民间艺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发展、盛兴至衰落,由于茶歌的地域和内容的局限性,面对现今音乐多元化的冲击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引起大众的关注力,特别在器乐作品领域茶曲的出现少之又少,发展长期处于弱势。因为茶曲形式的单一,缺乏创新,无法提起现代群众欣赏的兴趣,让它在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普及,直接造成相关表演艺术者的缺失。
茶曲作为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代表着我国不同地域的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把口口相传形式单一的茶曲,以更新、更健全、更完善的现代教育方式来保障茶曲音乐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在高校萨克斯的教学中,应用茶曲教学不仅保护传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而且依靠萨克斯这种普及率极高的乐器,为茶曲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广大群众基础。
2 大学萨克斯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应用的现状
萨克斯传入中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萨克斯教学才正式纳入我国音乐教学体系中。萨克斯音色丰富,高音区介于单簧管和圆号音色间,中音区犹如人声和大提琴音色,低音区像大号和低音提琴音色。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曾经写到:“音色美妙变化,深沉而平静,富有感情,轻柔而忧伤,好像回声中的回声、在寂静无声的时候,没有任何别的乐器能发出这种奇妙的音响。”萨克斯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课程至今二十余年,从最初的采用国外古典音乐教材为主,到现在我国众多的作曲家、萨克斯教育家、演奏家不再满足于只沿用国外萨克斯教学教材,根据萨克斯的音色特点而创作改编出众多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很好的诠释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五声性旋律音调,演奏上的歌唱性特点,以及萨克斯演奏技巧在民族民间音乐特点上的灵活运用等,应用于高校萨克斯教学中。
茶曲作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还未能广泛运用到萨克斯音乐教学中。目前高校萨克斯教学中民族化作品发展较为缓慢,如果以萨克斯专业教材内的中国作品数量来衡量则较为乏善可陈。茶曲作为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理应让它填补上这个空白。
3 茶曲应用在大学萨克斯教学中的可行性探讨
3.1 用萨克斯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演绎茶曲
我国茶曲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部分,而萨克斯这种西洋管乐器,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情。用萨克斯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演绎茶曲,将西洋乐器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相融合这将可能碰发出不一样的火花。正因为萨克斯特别的音色特点,演绎出茶曲独特的唱腔韵味,也是不难实现的。受民族器乐的启发,萨克斯的演奏技法也逐渐产生了民族化特征。例如:喉音、花舌、弹舌等演奏技巧。借用这些演奏技巧,让萨克斯在演奏茶曲类作品时,不失其音乐风格特征,在它应有的音乐风格中展示了独特的魅力,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更加新颖。因此,如果用萨克斯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演绎茶曲,一方面教学内容的新意将会为教学增添趣味;另一方面,在教师带领学生用西洋乐器来演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变得更加强烈。教师可以在萨克斯茶曲逐步分段练习中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在作品学习中拓宽对萨克斯演奏的了解,开辟激发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发扬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音乐创造性。
3.2 用萨克斯演绎茶曲的多种方式及意义
每首音乐都拥有它自己的主题,但是同样的主题却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编曲,而不同的编曲展现了这一主题能够体现各种音乐魅力的可能。想让茶曲在我国普及,必定要让它适应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现状。迎合现代民众的音乐审美,改编及重组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如把茶曲单一的旋律进行主题与变奏的改编创作,如把茶曲通过萨克斯的分类来创作重奏改编,如把茶曲通过改编由萨克斯和其他乐器一起演绎的室内乐作品。萨克斯与茶曲的组合将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试听盛宴,让人在感叹音乐的无穷魅力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音乐的无国界性。
教师可以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方特色的茶曲作为改编的对象。在改编过程中,由于茶曲是从劳动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旋律中常运用装饰音、滑音、以及较高的音域,所以对学生在学习演奏茶曲中嘴型、呼吸、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强化训练了萨克斯演奏技巧,还增长了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知,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改编还加强了学生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能力。经由萨克斯乐器重新编曲过后的茶曲将会带给人们耳目一新视听感受,让本来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瓶颈的茶曲,能够在高校萨克斯教学运用中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也将西洋乐器萨克斯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中得到长久的发展。
[1]王恒.论演奏者对萨克斯管音色的控制与掌握 [J].乐府新声,2011,29(2):167-169.
[2]李雨生.论萨克斯管在现代器乐体系中的定位和发展[J].音乐探索,2007(2):100-103.
[3]艾迪.萨克斯教学中的演奏方法与技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93-193.
[4]姜芷若.茶乐人情——管弦乐组曲《春莱虹瀚·云南随想》评析[J].人民音乐,2016(4):12-15.
[5]余悦,高文文.元代茶曲创作与茶事生活反映(上)[J].农业考古,2014(2):131-137.
[6]孙博.萨克斯管“民族化”之路的梳理与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