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8-01-19单国锦
单国锦
(甘肃省临泽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临泽 734200)
1 运行现状及特点
1.1 发展数量稳中有升
近年来,临泽县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稳定提高、规范运行中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带动农户、对接企业、链接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2008年3月至今,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3家,其中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68家,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9家,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44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35家,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其他29家,各专业合作社自组建成立以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求实效,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农村经营体制,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1.2 辐射效应日渐显现
新型牧业经营主体在信息、技术、市场开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农村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具有引领作用。目前,全县已有15家养殖专业合作社、企业通过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5家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4家合作社、企业的产品注册了商标。
1.3 政策扶持不断加大
县委连续11年出台了县委1号文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和《临泽县草食畜牧业增收行动计划》,对专业合作社在设施农业、养殖场区、流通领域、网店销售、规范化建设、规模化经营等方面予以扶持,2015年以来,共有25个合作社获得中央及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共725万元,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
2 存在问题
2.1 运行管理不够规范
一些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重组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有的专业合作社运作管理随意性大,在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实行民主管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等工作做得不够好,削弱了合作社的凝聚力。
2.2 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近年来,临泽县牧业经营主体连年增加,数量多,种类全,但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规范运作的数量较少,大多数处于散小状态,内不联农户、基地,外在销售上根本没有占有份额,没有凸显出新型牧业经营主体应有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2.3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合作社在组建方式上,主要是由养殖致富能人、养殖大户或经纪人牵头组建,但由于受思维观念、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很难跳出传统畜牧业的生产模式,同时,对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掌握了解不多,专业人才匮乏,大大降低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
2.4 融资难成为发展瓶颈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都缺乏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投资形成的一些基础设施,没有明确的产权证书,很难完全达到金融机构的担保、授信标准;同时,受市场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年收益不稳定,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吸纳民间资本能力有限,资金困难成为制约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建议意见
3.1 强化监督管理,提高规范化运营水平
积极制定完善符合新型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实际的监督管理、示范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依法建立组织,完善章程、制度等相关管理措施,提高新型经营主体财务等管理水平,确保广大社员、农户利益不受损害。
3.2 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合作社发展动力
研究制定财政奖补政策,按照“确定标准、分级扶持”的要求,设立牧业新型经营主体专项扶持资金,对具有发展潜力的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予以扶持,充分发挥财政奖补政策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引导调控作用。要积极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建立产业规范、开展基地认证、创建地域商标,打造产品品牌,使其成为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地域特色、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3.3 强化示范引领,带动整体能力上升
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要加强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有机畜产品等相关认证,动员组织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加快名、优、特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进程,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4 拓宽融资渠道,突破制约发展瓶颈
创新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保险”产品、探索“公司+专业组织+农户”等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养殖场权证、生产设施设备、注册商标等抵押担保办法,解决融资难题。推行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降低养殖业生产风险。对专业农校毕业且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意向的,要给予一定的财政创业资金,制定奖励激励政策,形成系统的发展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