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中音乐元素研究
2018-01-19黄纯懿
黄纯懿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是赣南地方歌剧院创作编排成型的一部大型采茶歌舞剧,它具有相当鲜明的地方特色。这部歌舞剧用当地的客家方言做舞台语言,口头文字众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音乐方面,《山歌情》这部采茶歌舞剧的唱腔属于传统的曲牌体,以灯腔和茶腔为主要的唱腔,以路腔和杂调为辅助。它涉及到的民间乐器也很众多,表演时的音乐元素极为丰富。下面我将列举出这部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中具体使用的元素,来研究《山歌情》中的音乐元素的作用[1]。
1 赣南采茶歌舞剧的特点
1.1 应用众多民间音乐
赣南采茶歌舞剧是由传统的采茶歌和具有民舞性质的采茶灯活动发展延伸而来的一种剧作形式,所以在采茶剧作品上会发现众多民间音乐的痕迹。作为赣南采茶歌舞剧的代表剧目《山歌情》作品中也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民间音乐元素。例如:在《山歌情》的第一场中出现了一个“对山歌”的场景,这种“对歌”的方式对于老一辈的中华儿女一点都不陌生,特别是当每一句歌的开头响起的“哎呀咧”往往能够唤起人们对于传统山歌对唱的记忆。这样的“对歌”场景在歌舞剧的第六场又出现了一次,这就体现该歌舞剧中出现了许多传统民间音乐的元素。还有在《山歌情》第五场中出现了《一条手巾三尺三》这首歌,在很多赣南人的认知里,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传统地方山歌,反复品味这首山歌会发现这首歌也赋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气息,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民间山歌。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在这部歌舞剧中运用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宁都道情。宁都道情是赣南地区宁都县独有的一种音乐形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传统的宁都道情表演形式分为一人演唱和多人演唱两种方式,它的舞台语言是以宁都地方方言为主,所以也有人说宁都方言原本就是一种音乐。在《山歌情》的第四场《劝降》部分运用到到了传统民间地方音乐元素宁都道情。在第四场中因为融入了宁都道情的歌曲,使得观众与表演者的距离更为贴近,歌曲通俗易懂,传唱度高,使得歌舞剧的渲染力和感染力变得更强。
1.2 “三腔一调”
《山歌情》这部歌舞剧的唱腔是传统的曲牌体,它的唱腔大致可分为“三腔一调”。主要的是茶腔,茶腔是赣南采茶歌舞剧最为重要的唱腔,这是因为采茶歌舞剧的前身是传统的山歌,茶腔曲牌一般都是从一些山歌或者地方民谣转变过来的。茶腔具有浓郁的田园山野气息,它的风格特征是高亢结合。其次的唱腔是灯腔,灯腔这种曲牌的音调大都雄浑欢腾,节奏感极强。通过运用唢呐等传统民间乐器,能够调动气氛,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它的曲调大都为旺调,气氛一般都较为热闹。第三种腔调是路腔,路腔的部分曲牌来自于湖南,这种腔调轻松、幽默、有趣。路腔一般与茶腔搭配使用,通常在表演中会运用到唢呐这种民间乐器,也与打击乐配合。这种唱腔最大的特征是较多使用衬词,能够表示出意犹未尽的效果。前三种就是所谓的“三腔”,剩下的一调就是“余调”,它的特征是温文尔雅、优美动听、意境丰富,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在《山歌情》中涉及到这几种唱腔。
1.3 创腔手法
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中的创腔手法是主调选择与主题贯穿的手法。主调选择的是指在《山歌情》这个曲牌中,找到了与《山歌情》这个剧目内容相一致的曲调当做剧目的角色的基本腔调。主题贯穿则是指将这个基本腔调进行了一个细微变化后进行反复不断的使用,将这个腔调贯穿在整个《山歌情》剧目当中。这种方式不仅仅在《山歌情》这部采茶歌舞剧中应用,也应用于其他赣南采茶歌舞剧。这种方法既能保留赣南采茶歌舞剧的风格也能根据时代变革进行相应的转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使得赣南采茶歌舞剧不被时代淘汰。
2 赣南采茶舞曲的音乐要素研究
2.1 勾简正反弦的伴奏
赣南采茶歌舞剧的伴奏形式多样,在众多的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当属于勾简。勾简是赣南采茶歌舞剧中最为重要的表演伴奏乐器。这种乐器具有独特的存在意义,它是属于赣南地区人民的一种新发明。它由竹子编制而成,音色与二胡相似,具有极强的乡土气息。在作为演奏乐器时,主要通过人“拉”,“切”的方式,并且用食指配合进行弦的拨动。伴奏时的正反弦是指对着唱腔的就是正弦,反着唱腔的就是反弦。规定反弦的使用要比正弦的使用低一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勾简的伴奏效果,达到互补的效果,提高唱腔的表现力。
2.2 唱腔与强调
《山歌情》的唱腔特点符合赣南采茶歌舞剧的风格特点。赣南戏曲的唱腔风格特点由“河东”“河西”两大派别元素组成。河东这一派别的唱腔具有鲜明的说唱性,它的旋律没有特别大的起伏变化,重在抒情。河西派别的唱腔恰恰相反,它的唱腔的波动较大,慷慨激昂。由于唱腔的唱法不同,在实际的剧目表演中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山歌情》来说,这是一台表情达意的歌舞剧,它是属于“河东”派唱腔,表演者通过说唱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
3 赣南采茶舞曲的演唱形式
3.1 多样化的演唱形式
赣南采茶歌舞剧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不仅仅在唱腔、演奏、表演形式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戏剧的形式,也为歌舞剧的演唱增添了新的音乐元素。传统的赣南采茶戏音乐虽然朗朗上口简单易学,但是曲式过于简单在舞台表演上面算不上是优点。过于单调的音乐会使得跌宕起伏的剧情与音乐无法巧妙衔接。因此,在采茶歌舞剧中,为了配合激荡的戏剧情节,在不背离采茶戏为本体的原则之上,音乐表演者创新音乐表演时的演唱形式。在《山歌情》中采的演唱方式,包括独唱、重唱、合唱、伴唱的形式。在音乐旋律之上加以其他音乐剧种的演唱形式来丰富采茶歌舞剧的演唱。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用和声乐器,调音乐器为观众呈现最为完美的音乐表现形式,在音乐的演奏表演下给戏剧表演提供最佳的氛围。
3.2 兴国山歌
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中还运用了这一音乐元素。兴国山歌跟前文提到的宁都道情一样都是江西省的民间艺术传统。兴国山歌是起源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种民间口头艺术。兴国山歌生动灵活,形式多样,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气息。从演唱形式上看,兴国山歌与其他山歌相比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特色,就是每句歌的开头都会加一个“哎呀嘞”,使得歌曲具有极为强烈的歌曲韵律感和节奏感,犹如潮水拍岸,奔腾激荡,有一泻千里的态势。在《山歌情》这样的叙事抒情歌舞剧中,由于篇幅较长,兴国山歌会采用二人对唱或者三人联唱的方式进行。兴国山歌虽然是一种音乐元素,但它同样属于一种客家元素,它根植在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客家人丰富的文化信息。这种音乐元素也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3.3 于都古文
于都古文是一种起源于江西的曲种,它流行于江西的一些地区和城乡间。这是一种以演唱古文为主的一种演唱形式。于都古文以唱为主,说唱相互结合。唱腔会因伴奏的乐器而各具特色。通常用勾简式的竹板、小鼓伴奏。《山歌情》中涉及到于都古文,这种唱中夹杂着说、说中包含着唱的音乐形式,使得表演更为轻快灵活,自然多变[3]。
4 结束语
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是一部具有赣南地方音乐特色的歌舞剧剧目。《山歌情》中的音乐曲调优美,创作风格多样,涉及了客家艺术文化相关的元素。作品中不仅采用了主调选择和主题贯穿的创腔手法,也大量运用宁都道情、于都古文、兴国山歌等赣南特色音乐元素。这部歌舞剧可以说是赣南众多采茶歌舞剧中的一大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