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态土猪产业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2018-01-19王庆师孔令萍
张 勇 王庆师,2 孔令萍
(1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省贵阳市农业局,贵州贵阳 550001;3贵州省黔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兴义 5624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如何帮助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摆脱贫困,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牵挂的一件大事。当前扶贫攻坚工作正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地也归纳和总结出不少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一些地方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土猪产业,加快贫困山区群众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发展生态土猪产业是推动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培育形成了品种丰富、形态各异、各具特性的地方猪种,这些地方猪种历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普遍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抗寒或耐热能力、抗病能力和耐粗饲能力[1,2]。但其缺点是生长较慢、饲料报酬低、瘦肉率低。由于生长周期长、背膘过厚、饲料转化率低,地方猪种受到国外瘦肉型猪种的巨大冲击,曾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些地方猪种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小,甚至濒临灭绝。国外生长速度较快的瘦肉型猪种,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但由于其不断追求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低背膘厚,导致其肌内脂肪含量低、肉质差等缺点[3]。由于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高密度饲养条件下,抗生素滥用、生长激素、镇定类药物违法使用,甚至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等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猪肉质量安全事件,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猪肉产品的需求正呈现出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追求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安全健康,甚至还追求吃出个性,这些变化给生态土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4]。各地先后涌现出一些以纯种地方猪或以地方猪作为配套系杂交亲本而生产出来的优质生态猪肉及其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育和形成了一些具有全国区域性影响力的生态土猪品牌[5]。
生态土猪产业将各地的地方猪种及其生存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考虑,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开展绿色生态福利养殖,向市场提供绿色、健康、无污染、高品质、肉质风味极佳的土猪肉及其产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协调发展[6]。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贫困山区,由于基础设施缺乏,科技教育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再加上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滞后、缺乏资金技术等多种原因,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其他地区,群众增收难,增收渠道少。但由于这些贫困山区在现代化大型工业发展方面几乎处于空白,没有污染企业存在,生态环境良好,空气、土壤及水源洁净,人口密度低,有大量的草山草坡、林地等闲散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尤为重要的是,由于落后的交通和天然的地理屏障,落后山区往往分布有丰富而独特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因此,这些贫困山区具有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在这些地区,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土猪产业,有利于加快当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
2 新时代将给生态土猪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生态土猪产业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还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相信,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会给贫困山区生态土猪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生态土猪产业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生产水平。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生态土猪产业的发展适应猪肉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有利于实施差异化竞争,应对国外低价猪肉冲击,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有利于贫困山区土地、饲草饲料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个性化、定制化的方式进行优质生态猪肉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精准脱贫。
2.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生态土猪产业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同时,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而生态土猪产业由于按照种养结合发展循环经济,以适度规模方式生产优质安全健康猪肉,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统一,完全符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2.4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生态土猪产业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生态土猪产业的发展,正是加快上述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必将有利于推动生态土猪产业的发展,从而为贫困山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生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品质猪肉产品,培育和形成特色经济。
3 目前贫困山区发展生态土猪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畜禽养殖都是山区农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信息闭塞、资金技术缺乏、观念落后等多种原因,广大山区农村生猪养殖总体生产水平低,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缺乏品种意识,无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定位
地方猪种生长周期长、成本高,在没有形成自有品牌和知名度的情况下,其价格往往与外种猪相差不大。所以很多养殖户在品种选择上,仍以养殖杜长大外三元商品猪为主,且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如果没有达到相应规模,养殖效益不明显,而销售上受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农户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尽管现在不少地方在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养殖地方品种,大力发展地方生态土猪特色产业,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地方土猪种源,养殖户养殖的地方土猪品种类型多样,品质参差不齐,毛色外型不统一,商品一致性较差,很难取得理想的养殖效益。更有甚者,完全没有品种意识,盲目性、随意性很大,缺乏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定位。
3.2 缺乏品质意识,技术尧观念落后
我国大多数农户在猪场选址、猪舍布局、结构设置及环境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饲养管理落后、养殖环境简陋仍旧是国内山区养猪户存在的问题,使得饲养场及周边环境污水横流、蚊蝇孳生、水体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导致猪群抗病能力差、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低下,一旦有疫情暴发,将会给猪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这些猪场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上,只关注猪的生长速度,对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可能对猪肉品质造成的影响一无所知,造成猪肉品质显著下降。
3.3 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品牌意识
由于广大山区群众局限于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生产合力,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局面,产销对接不到位,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养猪成本高,资金供应不足,自我约束调控能力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没有打造猪肉品牌的意识和能力,无法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难以培育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更无法把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及少数民族风情等地域特色的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去,最终在山区形成了“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的局势。
3.4 缺乏配套的加工销售条件
在生态土猪产业的全产业链构建方面,离“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仅仅停留于养殖环节,且在市场拓展方面因为产品单一,局限很大。由于缺乏相应的加工条件,甚至连粗加工条件也不具备,产品往往以活猪和热鲜肉销售为主,销售半径小,销售渠道单一,销售利润低。
4 贫困山区发展生态土猪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4.1 加快地方土猪品种选育,为生态土猪产业发展提供种源保障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大力促进地方品种的选育,提高生态土猪养殖配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注重“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对市场进行科学定位,大力发掘和利用地方优良土猪,在保持其嫩度、口感等肉质风味的前提下,巩固和提高地方猪的繁殖力,充分利用地方猪种抗逆性好的优势,进一步培育耐粗饲、抗寒、耐热、适应性好、成活率高的地方土猪种猪群体,为大力发展生态土猪产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充足的种源保障。在选育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地方品种独有的特征特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从产品外观及品质上突出优势和独特性,培育形成生态土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2 推动农产品生产的规范化尧标准化和品质高端化
不断通过各级各部门,加强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夯实产业基础,整合生产基地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积极推动申报“三品一标”,不断强化科技力量,制定和落实各项有利于扶持生态土猪产业的优惠政策,将工作重点从产业前端的资金、政策、圈舍建设等环节向产业后端的产品增值、市场营销、品牌创建转移。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生态土猪的精深加工。不断推动生态土猪产业向吃得健康、住得生态、适度规模、规范标准、管得精细、养得福利、周期够长、全程追溯、口感极佳、营养丰富、安全健康、品位高端、质优价高的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并且注重在生态土猪产品中不断融入地方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将生态土猪产品打造成有文化的、有故事的产品,不断提升产品内涵和竞争力[7,8]。
4.3 不断提高参与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在产业组织形式上,根据小规模、大群体的原则,鼓励农户结合自身的土地资源、农作物资源、劳动力状况进行适度规模的生态土猪生产,按照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盘活山区农户的闲置土地资源、饲草饲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养殖者组织起来,在产业运行组织形式上形成合力,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再加上政府的政策与项目资金支持和各种金融扶持,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在产品战略上,按照“土猪+土养(生态福利散养)+土料(全粮加青绿饲料、无抗生素饲料)+全程可追溯+全程质量控制”的方式进行生产。市场营销战略方面则实行“突出品牌+线上线下营销+互动式体验+定制化服务”的方式,定位中高端市场,结合社区支持农业等新的经营模式,利用各种电商平台,推动生态土猪产业向着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社区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9]。
4.4 注重农业功能拓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提倡匠心精神,按照细致、精致、极致的要求,打造精品生态土猪,使传统农业向着生态农业、市场农业、都市农业、精致农业、效益农业、观光农业转变。通过参与式、互动式的生态土猪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亲子活动、乡村体验等方式发展“后备箱经济”,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打造透明农场,让城里的消费者能更深层次参与生态土猪各个生产过程,对生态土猪品质产生更充足的信心。通过加强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努力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不断加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和联系,提高消费者的粘度和品牌忠诚度。
[1]冯书堂.遗传资源创新是我国地方猪种保存和利用的重要途径[J].猪业科学,2010(1):106-110.
[2]郭源梅,李龙云,赖昭胜,等.中国地方猪种利用现状与展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39(3):427-435.
[3]刘猛,王桂荣,王慧军.中国生猪饲养的发展出路—生态养猪[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254-258.
[4]刘云峰.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 [J].经济管理者,2014(10):132-133.
[5]罗义兵.养猪业存在的问题与生态养殖模式创新[J].养殖与饲料,2015(9):1-3.
[6]彭中镇,刘榜,樊斌,等.关于保护利用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若干建议[J].猪业科学,2006(4):32-36.
[7]张福芳.宁乡花猪:打造绿色高端肉类品牌[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5-07-28(02).
[8]王芳宜.让槐猪“飞”进大城市[J].光彩,2016(3):30-31.
[9]王勇,朱满兴,侯庆永,等.地方猪种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J].畜牧与兽医,2012,44(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