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字所见人物名号四考*

2018-01-19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伊尹名号卜辞

王 辉

近年新公布的出土文献中,不少篇目里都有众多的人物名号,如清华简《楚居》、《系年》、《良臣》等。综合这类材料并结合传世文献来看,不仅同一人物有多种名号,且同一名号的用字又有很多不同。以下选取古文字资料所见四位人物,搜索其名号的各种异文,或辨析名、字,或探求身份,或分类汇考,以就正于方家。

一、“沈尹茎”名、字考

马王堆帛书《缪和》(第85行上)载“荆庄王欲伐陈,使沈尹树往观之”*《吕氏春秋·似顺》、《说苑·权谋》载此事说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沈尹树亦与楚庄王在同一故事中,张政烺认为即沈尹筮,树、筮音近通假*张政烺:《张政烺论易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82页。,廖名春认为树(禅—侯)读为戍(书—侯)*廖名春:《帛书〈缪和〉、〈昭力〉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邓球柏疑为沈尹戌*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增订本),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531页。,于豪亮谓戌为戍字之误,戍、树音近相通*于豪亮:《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10页。。

按,以沈尹树即沈尹茎是很正确的,但以“树”读为筮、戍则非是。古人常在字前加“子”,如颜回字子渊,称呼时又可省掉“子”称颜渊。沈尹茎在楚简中既然可以称为“沈尹子”,则或茎当为其字。根据名、字意思相关,则“树”当为其名之本字,方可与或茎构成联系。这样,作“戍”应为树之音近假借字,“戌”则是误字。“”古有二训,一为床前几,一为木名。前者与树联系不甚紧密,以为木名又不合古人以集合名词为字的一般做法,如齐陈瓘字子玉、魏蘧瑗字伯玉,楚羊舌鲋字叔鱼,鲁孔鲤字伯鱼等等,玉包含瓘、瑗,鱼包括鲋、鲤。因此“茎”当为本字,指树木的主干,“”为假借字。综上,古书常见的沈尹茎,其名为树,或用假借字戍,戍又讹为戌;字为子茎,或用假借字,茎或讹作竺、筮、蒸、巫。

二、“史蒥”身份考

《上博九·史蒥》篇记载了史蒥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史蒥的身份,文中只有一句类似自我介绍的谦语见于简1,“蒥也,古齐邦敝史之子也”。整理者据此认为蒥是史官人名*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3页。,没有更多说明。

按,《汉书·古今人表》“中上”有人名“史留”。梁玉绳、钱大昕等均曰“未详”。翟云升曰:“或曰即史廖,见《史记·秦纪》。廖、留音同也。”周寿昌曰:“即史籀也。《艺文志》周宣王太史。籀之为留,古字通省耳。”王先谦曰:“周说近之,而《表》次时代稍后。”孙国仁曰:“此即史籀,留为籀之省写字。”*诸家意见并参王利器、王贞珉:《汉书古今人表疏证》,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319页。依据史留在《人表》中所处的位置,可以推测他应当为春秋中晚期人,不可能是周宣王太史之史籀。疑简文之“史蒥”与《人表》“史留”是同一人。史蒥既以齐邦史臣身份与孔子对话并被记录下来,地位应该不会很一般,收入《人表》的可能性当然很大;生活年代又跟孔子相当,也正好与他在人表中所处的位置相符。因此史留很可能就是“史蒥”。不过文献中有关此人的记录几乎找不到,具体身世事迹尚待考证。

三、“商汤”名号汇考

古文字资料所见之商汤名号甚多,分述之,可有如下八种,逐一辨析如下:

(一)汤(汤、康、漮、唐)。《郭店·尊德》简6、《上博二·容成》简39、《上博九·举治》简14 、17、《清华壹·尹至》、《尹诰》等作“汤”,汉代简帛亦作“汤”;《上博一·缁衣》简3、《上博四·曹沫》简65、《清华叁·良臣》简2作“康”;《上博九·史蒥》简3作“漮”;甲骨文、王家台秦简《归藏》作“唐”。康、漮、汤、唐音近通用。

(二)武汤(武唐、武汤)。甲骨文又称“武唐”(《合集》26770),《北大叁·周驯》简27作“武汤”。《诗·商颂·玄鸟》“武汤”,郑笺:“有威武之德者成汤。”文献或称商汤为武王,《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毛传:“武王,汤也。”孔疏:“有武功有王德之成汤。”《史记·殷本纪》:“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论语·尧曰》、《墨子·兼爱下》均有商汤自称“予小子履”,《大戴礼记·少闲》称“商履”。若“履”为汤之名,则将成、汤理解为号更合适。《逸周书·史记解》“成商伐之,有洛以亡”,孔晁注:“汤号曰成,故曰成商。”《金楼子·兴王篇》谓汤有“天成”之号,亦与称“成”相关。《路史·发挥五》注谓汤为商之邑名,梁玉绳从此说,以为盖以地为号*梁玉绳等撰,吴树平等点校:《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第505页。。

(五)成汤(成康、成唐)。又称“成汤”,《清华壹·保训》简9作“成康”,周原甲骨(H11:1)、春秋晚期叔夷镈(《集成》00285)作“成唐”。

(七)天乙汤(天乙唐)。春秋时期宋公栾簠(《集成》04589、04590)、宋公司铺(《通鉴》06157)称“天乙唐”。《荀子·成相》作“天乙汤”。

四、“伊尹”名号汇考

伊尹之名号,古文字多见,黄庭颀曾有论述*黄庭颀:《论古文字材料所见之“伊尹”称号——兼论〈尹至〉、〈尹诰〉之“尹”、“执”(挚)》,简帛网2013年7月15日(原载《东华中文学报》第5期,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2012年12月)。,然仍有颇多可作补论与考述。兹分类如下,并略作辨析。

《上博二·容成》简37作“泗尹”,泗(心—质)、伊(影—脂)音近相通。《清华叁·良臣》简2作“伊”,“”习见于三晋文字,读为官称之尹。

(二)伊。甲骨文伊尹或称“伊”,罗振玉谓“伊尹”之名或“但举一字曰伊”*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3页。,王国维也说伊尹“亦单称伊*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0页。,裘锡圭认为“伊”用作“伊尹”二字*裘锡圭:《甲骨文字考释(续)》,《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第193页。。大部分学者以罗、王说为是。伊尹称“伊”,传世文献似不见。

(三)尹。《上博一·缁衣》简3、《郭店·缁衣》简5、《清华壹·尹至》简10、《尹诰》简1称伊尹为“尹”。

(四)挚(执)。伊尹名挚,《名疑集》卷1谓“一名贽”*陈士元:《名疑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5页。。《清华壹·尹至》简2、《尹诰》简2等作“执”。

“伊尹”名称的构成,《书·胤征》“伊尹去亳适夏”孔疏曰:“伊,氏;尹,字。”《殷本纪》:“伊尹名阿衡。”司马贞《索隐》曰:“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现代学者或谓伊是私名,尹是族长或官名等身份标识*参看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3页;陈梦家:《殷虛卜辞综述》,第363页;刘宗汉:《卜辞伊尹考》,《西周文明论集》,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年,第326页;黄庭颀:《论古文字材料所见之“伊尹”称号——兼论〈尹至〉、〈尹诰〉之“尹”、“执”(挚)》。;或谓伊是族名,伊尹即伊族之长*温明荣、郭振禄、刘一曼:《试论卜辞分期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72页;肖良琼:《卜辞中的伊尹和伊尹放太甲》,《古文字研究》第2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4页。。按,若伊为私名,则《孙子·用间》、《墨子·尚贤中》、《楚辞·天问》等所称之“伊挚”则为两名并称,较难解释。所谓伊族,亦难从卜辞中觅得踪迹。《吕氏春秋·本味》说伊尹之母“居伊水之上,孕”,因“命之曰伊尹”,传说虽不一定可靠,但从楚简作“泗尹”来看,由伊水得氏并非没有可能。

(九)伊丁、伊尹丁、伊丁人。卜辞又有“伊丁”(《合集》32802)、“伊尹丁”(《屯南》3033)“伊丁人”(《南·明》497),“丁”或释为“方(祊)”*参看裘锡圭:《说卜辞的焚巫尪和作土龙》,《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第196,196页。。姚孝遂、肖丁认为伊尹祭日为丁,称“伊丁”当是庙号*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5页。。需要指出的是,伊尹虽不是商之先王,但卜辞反映出他所享有的祭祀十分隆重,其地位之尊崇断非人臣所能比拟。张光直对此有深入探讨*张光直:《谈王亥与伊尹的祭日并再论殷商王制》,《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211—235页。,可参看*有关伊尹的研究尚有李裕民《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考辨》(《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蔡哲茂《伊尹传说的研究》(《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 年),叶懿芳《伊尹的神话与传说之研究》(中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8月),黄若惠《伊尹身分之再探讨》(《史学汇刊》第20期,台北:兰台出版社,2005年),刘凤华《殷墟村南系甲骨卜辞中有关伊尹称“示”的材料》(《中国文字研究》第12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图1 甲骨喜贞:翌乙酉,唐(汤)岁,黄尹其宾”*林宏明:《甲骨新缀第325—326例》,先秦史研究网站2012年3月21日。 ,这样黄尹与伊尹一样可以配享先王,又为黄尹即伊尹增添了证据。本文也倾向于黄尹即伊尹。不过伊尹为何又称黄尹,仍然没有合理的解释。郭沫若认为“黄”读为衡,黄尹即阿衡,也就是伊尹*郭沫若:《卜辞通纂》,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314页。 。《史记·殷本纪》说“伊尹名阿衡”,但这个意见似乎并没有得到认可,历代学者都有反对*参看王维堤:《关于伊尹的姓氏名号及其它》,《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2辑。 ,如司马贞《索隐》曰:“阿,倚也,衡,平也。言依倚而取平。书曰:唯嗣王弗惠于阿衡。亦曰保衡,皆伊尹之官号,非名也。”此外崔述曾力辨伊尹与阿衡、保衡非一人*崔述:《商考信录》,《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4—25页。 ,唐兰也认为“黄尹”、“黄”即阿衡或保衡,但非伊尹*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第14册,第587页。 ,陈梦家亦持相同意见*陈梦家:《殷虛卜辞综述》,第363—364页。 。《书·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分伊尹、保衡为二人;《清华叁·良臣》简2“汤

猜你喜欢

伊尹名号卜辞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伊尹摄政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殷墟甲骨“先用字体分类再进行断代”说评议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