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方义及应用古今演变分析
2018-01-19刘思鸿,侯酉娟,李莎莎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5期
痛泻要方首载于《丹溪心法》一书,原文中没有“痛泻要方”之名,所列药味与后世所称“痛泻要方”组成一致,且明确其主治为“痛泻”,可谓痛泻要方最早的文献记载。其后《丹溪先生医书纂要》“中风篇”附方“刘草窗治痛泻要方”,首见“痛泻要方”一名,明确提出痛泻要方为刘草窗所创制。明·虞抟分别于《苍生司命》卷三泄泻篇、《医学正传》卷二泄泻篇中收录此方,称其为“治痛泻要方”,并注明此方源自刘草窗。此后,《寿世保元》、《景岳全书》、《成方且用》等医籍也有关于痛泻要方的引用和论述。但因本方没有固定的方名,诸多医籍的记载中名称多不一致,直接命名为“痛泻要方”者居多;也有按照其药物组成命名,如“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大全》)、“白术防风汤”(《竹林女科证治》)等,直到当代统一称为“痛泻要方”。在所检索到的古代文献中,痛泻要方的主治病症均为“痛泻”。历代诸书所载痛泻要方均为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味,其组成在后世应用中鲜有变化,但药物剂量却有所不同。在痛泻要方古代记载的医籍中,除《丹溪心法》、《医林一致》中记载为“芍药”外,其余医籍中均明确记载使用的药物为“白芍”。而至近现代,全国统编教材《方剂学》、《中医大辞典》等书籍中均使用“白芍”。故痛泻要方中芍药应采用白芍。现代研究证实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惹综合征有明显疗效,并证实其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轴、改善内脏感觉高敏度、调节免疫功能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古籍中记载痛泻要方泻肝补脾、调和气机,恰契合肠易激综合征病机,进一步验证了痛泻要方应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实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