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蘑菇高产管理要点
2018-01-19朱广凯
本栏目由山东省食用菌协会与本刊合办
一、菌袋通气技巧
食用菌袋栽时直接用绳扎口会通气不良,影响发菌,造成污染,甚至导致栽培失败。现介绍以下四种通气技巧:
1.通气塞法。以麦秆、棉绒、葵花秆、玉米芯等为材料,扎于菌袋的两头即成通气塞。须注意的是,麦秆和葵花秆要截成3厘米长的小段。棉绒要折叠成一端平整一端有毛茬的棉柱。玉米芯要粉碎成豆粒大小后用报纸包成团。塞子的大小要视菌袋大小而定,大袋用大塞,小袋用小塞。还要看发菌温度,发菌温度低时塞可小些,反之应大些。
2.套环法。可购买喇叭口环,套住菌袋后加棉塞,如买不到喇叭口环,也可用塑料打包带自制(截成段,用烙铁焊成环),外用牛皮纸加橡皮筋封口。注意,套环时要套牢固,防止脱落。
3.通气孔法。用缝纫机针在距离袋口6厘米处各扎一排孔,孔距约1厘米。装料时将菌种播在扎孔处即可。扎孔不可过多,并注意在扎孔时不要操作菌袋,否则菌袋在装料过程中易开裂。
4.通气洞法。用一根拇指粗的锥形木棒,在装好料袋两头呈三角形打3个6厘米深的洞,再在中间播种处横打一个洞,将菌袋放在经过消毒的室内发菌。
二、病虫害预防
病虫对蘑菇威胁很大,一旦危害,后患无穷,有的甚至绝收。病虫预防的重点是:培养料进房前要进行杀螨,重视二次发酵,菇房事先消毒杀虫,菌种采用熏蒸处理,覆土用甲醛、石灰或疣孢净、克霉灵处理。
三、预防游离氨
氨对菌丝有毒害作用,使播下的菌种失去活力。发现培养料有氨味,应停止下种,用甲醛进行消氨处理。甲醛用量视培养料和含氨量的多少而定,熏蒸后再翻格平整。一般只要做到堆料时注意配料的碳氮比,氮肥使用不宜过多,化肥要适量控制,建堆时把氮肥一次性投放完毕,就可避免游离氨的产生。栽培中若菌种不发菌,原因有:二次发酵不彻底,下种期升温造成“烧菌”,培养发酵期延长,料腐熟过度产生酸化及培养料过湿等。
四、防止大批死亡
蘑菇出菇阶段常会出现小菇萎缩、变黄而死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高温。出菇阶段气温高于23℃连续3天以上,菌蕾生长会受到温度的抑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从而使营养产生逆向输送,导致菌蕾既无营养也无水分而死亡。因此,出菇以后仍需有抗高温的准备,如采用南面搭荫棚,菇房屋面喷水,或用冰块降温以及适当推迟堆料,避开高温等措施。
2.养分不足。培养料没有足够营养供给,如堆料中氮源不足,特别是缺少粪肥,碳氮比失调,堆积培养料厌氧发酵,培养料薄而少,营养不足,或秋菇养分已耗尽致使春菇夭折。因此,要求优质料、发好酵、翻好料,提倡厚料栽培等以提供充足的养分。
3.通风不良。菇房或菇棚通风不良,造成菇房郁闷,特别是出菇阶段,子实体代谢旺盛,如关窗调水引起高温高湿会使大批子实体死亡。
4.水分管理不当。子实体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菌层缺水、覆土层没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也会造成幼蕾死亡,或用水不清洁、长期喷过头水也会引起死亡。
5.渗透压太高。多次用食盐水会增加渗透压,使菌蕾失去水分而死亡。
6.虫害滋生。危害严重时会吃光菌丝,使菌蕾成批死亡。
7.滥用农药。出菇期间使用农药,须按要求稀释正确。随意增加农药浓度会产生药害。并禁止使用含有石化类乳化剂的农药。
(朱广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