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腐蹄病病因及常用防治浅谈
2018-01-19魏勇
魏勇
(江苏省睢宁县畜牧兽医技术指导站 221200)
奶牛的腐蹄病是影响牛场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各地都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舍饲牛群中发病率高者可达到30%~40%。腐蹄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产奶和运动,严重者常常导致淘汰。腐蹄病的发生于营养、管理、疾病、遗传等因素均有一定关系。
1 奶牛腐蹄病的病因分析
1.1 病原微生物侵袭
病原微生物是奶牛腐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坏死梭杆菌是从患蹄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除此之外,还有结节状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等能在患蹄中分离得到。坏死梭杆菌在自然界环境中广泛存在,能在土壤中存活较长的时间,奶牛感染坏死梭杆菌后,产生的毒素会危害蹄部组织,进而出现坏死的症状。坏死梭杆菌极易与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加重病情,并且即使仅有少量的坏死梭杆菌,在其他病原体的作用下,也会导致腐蹄病的发生。
1.2 环境的影响
1.2.1 季节因素
奶牛腐蹄病在高温多雨的潮湿天气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温度过高会引起奶牛的热应激,致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奶牛蹄部又长时间在潮湿的地面或水中浸泡,容易感染。加之,夏季是病原体大量繁殖的季节,所以腐蹄病的发病率较高[1]。
1.2.2 环境因素
牛舍通风不良,地面潮湿污浊,舍中粪便及污水长期存在也能加重肢蹄损伤,牛床的长度和运动区域不方便奶牛起卧,牛床潮湿、垫料不足也容易发生蹄病,牛舍地面质量对腐蹄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影响,较为坚硬的水泥地面会增加蹄部与地面的摩擦力,容易损伤皮肤和角质,增加患病率。运动场地面坚硬,有细小石子,集中挤奶时奶牛走道过长,坡度过大,都是诱发蹄病的因素。
1.3 饲料营养因素
1.3.1 精饲料过多
饲喂过量的精饲料会使奶牛瘤胃内的乳酸分泌量增加,导致瘤胃内环境pH降低,酸性环境会使短链脂肪酸产量降低,内毒素增多,进而影响血液循环,蹄部组织容易被细菌所侵袭,导致腐蹄病的发生。
1.3.2 粗纤维比例不当
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发酵能够产生有机酸,大量的食用会使瘤胃内环境pH降低,破坏瘤胃的生理功能,造成代谢紊乱,如果粗纤维的采食量较少,则反刍功能会受到影响,瘤胃缓冲能力降低,也是诱发腐蹄病的一个原因。
1.3.3 钙、磷比例失调
当机体内钙水平降低时,为了保证泌乳和血钙含量的需要,奶牛会利用储存在骨髓中的钙和磷。骨骼中的钙、磷含量减少,引起奶牛骨质疏松、蹄部发育不良,如果饲料不能提供充足的钙磷,情况会更加严重。钙磷水平也不宜过高,高钙和高磷会对锌和其他元素产生拮抗作用。锌的缺乏会影响蹄部角质化,进而引起腐蹄病的发生[2]。
1.3.4 缺乏微量元素
锌是许多金属酶和激素如胰岛素的一部分,锌的缺乏会致使皮肤的健康受到影响,表现为蹄部的角质形成障碍,保护能力弱,出现腐烂的情况。锰是奶牛骨组织的重要组成元素。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形成的必要物质,能降低过氧化脂质对机体的毒性作用,进而提高奶牛的抗病能力。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元素,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引起免疫系统的抑制,并导致皮肤中的黏多糖、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结合蛋白和水分大量聚集,发生黏液水肿,进而导致腐蹄病的发生。VA、VD和生物素缺乏也可导致免疫系统减弱,这是继发蹄细菌感染的原因。
1.4 疾病因素
部分疾病的发生能够引起牛腐蹄病的发生,如乳房炎、子宫炎、疣状皮炎、黏膜病等。
1.5 遗传因素
奶牛的品种也是影响腐蹄病发生的一个因素,通过对不同品种奶牛腐蹄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发现夏洛来和荷斯坦的腐蹄病发生率要高于其他品种。
2 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
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分为急性发病和慢性发病两种。
2.1 急性发病的症状
急性发病的患病奶牛表现为单一蹄部或多只蹄部跛行,患病部位的皮肤发红、肿痛、经常抬肢,病情严重时,蹄冠部位有脓液流出,并有恶臭气味,体温上升,能够高达41℃,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泌乳量下降,发病后期蹄匣处角质脱落,经常会继发多部位的坏死。
2.2 慢性发病的症状
慢性发病的患病牛发病时间较长,能够长达几个月,发病初期炎症部位在蹄部表面,随着病情的发展,蹄部深部组织也会产生炎症病变,导致患病肢蹄肿大,被毛脱落,患病牛出现严重的跛行,部分患病牛会继发败血症,从而引起死亡。而死亡。患病后期蹄底部腐烂并有孔洞,病变部位附近的组织坏死呈灰褐色,有恶臭的液体流出,
3 奶牛腐蹄病的治疗
首先将需要治疗的奶牛保定,吊起牛蹄,修剪蹄部,使用硫酸铜溶液冲洗患处能够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根据奶牛的病变程度,适度对患处进行修剪,首先要剪去超过7.5cm的蹄尖,将蹄掌底部修整平滑,确保奶牛能够平稳的站在地面上。然后削去蹄内侧多余部分,再削平外侧,使两侧平衡。用刮刀清理病变部位异物,并打磨光滑蹄底部,最后使用10%硫酸铜溶液冲洗蹄底部。同时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500ml、青霉素钠160万IU静脉注射;5%葡萄糖100ml、VC40ml静脉注射;5%葡萄糖500ml、磺乙胺20ml静脉注射;沙诺菌克30ml肌肉注射;安痛定40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治疗5d。用碘酒消毒后涂抹灭菌磺胺结晶粉,每天1次,持续涂抹10d。此外,还要保持奶牛生活场地的干燥卫生,防止蹄部再次被感染,经过以上的治疗后,奶牛能够逐渐康复,在此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奶牛蹄部状态,通常治疗3d左右奶牛的食欲会逐渐恢复,7d左右跛行症状能够消失,治疗15d左右通常会康复[3]。
4 奶牛腐蹄病的预防措施
4.1 改善营养
根据母牛的生理状态配制饲料,保证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均衡,并能够满足母牛的生长、生产和泌乳。奶牛饲料中的精粗比例应该根据不同的泌乳期进行调整,通常成年母牛饲料中的精粗比为3∶7;高产奶牛在泌乳前期饲料的精粗比为3∶2;泌乳中期饲料中的精粗比为1∶1,泌乳后期精粗比应该控制在2∶3。
4.2 加强蹄部护理
夏季和秋季的疾病高发季节每周使用硫酸铜溶液浸泡肢蹄,冬季和春季每2周浸泡1次,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对奶牛进行修蹄,在牛圈舍、集中挤奶出入的地方设立浴蹄池,为保证药浴的效果,对池内的药物定期更换。也可以用生石灰粉进行干燥蹄浴。
4.3 改善养殖环境
牛栏的宽度控制在1.4m左右,高度为1.2m,以保证奶牛的活动空间充足,增加奶牛的运动量,能够提高其抗病能力,降低腐蹄病的发病率。奶牛的运动场应该铺上沙土并清理石头等坚硬的异物,保证牛的蹄部能够正常的生长。同时要避免活动场地有积水。
4.4 合理分群,定期监测疫情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通常100m2运动场12~15头牛,定期对牛场的疫病进行监测,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如发现患牛应当立即隔离到干燥的环境中饲养和治疗,如果蹄部发生了严重变形,会增加腐蹄病的发生率,要及时找出蹄部变形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4.5 疫苗免疫
疫苗是防治奶牛腐蹄病的重要手段,能极大的降低奶牛发生腐蹄病的概率。应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并选择安全有效的疫苗,使用正确的接种方法。
5 结语
奶牛腐蹄病是一种养殖生产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疾病,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较大,严重影响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兽医工作人员对奶牛腐蹄病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对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危害等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总的来说,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坚持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将腐蹄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以保证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