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专访杨承军教授
2018-01-19张勍
本刊特约记者 张勍
杨承军,火箭军参谋部退休研究员,教授,大校,军事运筹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国家智库高级研究员;全军军事学学科评议专家、装备理论专家,核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略卷终审专家;我国导弹技术专家、核战略专家、核军控专家、首席军事理论专家、军史专家;量子防务首席科学家。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2017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习近平主席任主任。9月22日上午,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本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等4个重要文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注重军民融合”,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可以预见,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向深度推进。
结合党的十九大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本刊特约记者张勍邀请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智库、核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承军教授,围绕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展望,就“务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行了专访。
张勍:杨老师,您好!我们都能看到,近几年,我国军民融合事业迅速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先后建立了大量的相关领导和管理机构。那么,目前已经落地的重点项目有哪些?在您看来,需要务实推进的主要有哪些方面?
杨承军:目前,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也成为科技强军的重要引擎,但仍需看到,真正实现“军转民”和“民参军”的项目还很少,民企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在军队正式列装的也不多。对此,我们应进行客观分析、找到症结、设法解决、务实推进。首先,军队对于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作为一个在军队服役47年的老兵,我对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着较为深刻的切身感受。我认为,围绕军民融合领域,当前军队有着以下10个方面的迫切需求:
(1)需要仿真和模拟技术预测和设计未来战争
我军曾经历了“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未来打什么仗就研发什么武器”的阶段,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已具备了预测和设计未来战争的模式、规模、强度和持续时间等的条件。因此,需要运用先进的网络及计算机技术,使军队利用仿真和模拟环境来提升作战能力。
(2)需要引进新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
目前,发达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干扰技术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未来军事斗争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些专家提出,战略武器要实施所谓的“饱和式攻击”,这种建议并不靠谱,因为军事投入的效费比较低,经济性可承受性也很低。要提高战斗力,一是需要能够释放高功率干扰信息的芯片,其能够随机、随弹飞行,以防止敌方卫星、雷达的侦察、监视和定位,有效规避敌人的拦截;二是需要能够抵御敌方各种频率干扰信息的技术,使我方的指挥系统、武器系统都能够有效屏蔽和阻挡敌方各种侦察和定位。
(3)需要研发新材料来提升武器突防和阵地抗压能力
一是需要各种隐形材料,如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可喷涂在导弹、核潜艇、战斗机等武器装备的表面,使其能够有效隐身、规避敌方侦察。二是需要耐高温材料,可使导弹战斗部壳体、发动机喷管、弹体及其它飞行器能够承受住再入大气层时产生的摩擦高温。三是需要高强度建筑材料,可提高相关设施的抗打击强度,大幅降低敌方的打击毁伤能力,保护设施、装备。四是需要防腐涂料,使长期运行或保存在潮湿环境下的装备能够有效防腐、不变质。
(4)需要引进先进侦察、监视和跟踪技术,提升战略侦察及打击效果判定能力
这些技术能够及时洞察敌方的战略动向,也能够对打击效果进行判定,为实施后续火力打击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5)需要采用先进计算技术,定量规划军队发展的数量、规模和结构
目前,我国正在扎实推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统筹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科学地确定军队整体规模及各军种、战区、各战略方向军队部署的数量规模及结构组成,提升质量,优化组合,确保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打赢未来战争。根据军队各部承担任务的不同,需要使用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手段,以及仿真技术,科学地论证和确定军队各组成部分的数量规模及结构组成模式。
(6)需要精确测量和制导控制技术
为了提高战略武器的控制精度、命中精度、可靠性,需要采用先进的飞行控制、级间分离、精确对接、检测和准时返回等精确飞行控制等技术。
(7)需要适用于恶劣环境的装备装具
未来的战场环境,以及自然灾害都会造成恶劣、严酷的环境,需要开发适用于这些环境的装备和装具,以开展作战和救援等工作。一是需要能够进入特殊地域的装备,特别是能够在核污染、化学污染、各种自然灾害情况、在遭到人为破坏后仍能运行的装备和个人装具。二是需要具备良好行驶性能和可维修性的装备,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气候条件下,在不同坡度、不同转弯半径的道路上行驶,确保军队能够在预定地域很快展开战斗队形和开展作战行动。
(8)需要畅通的、抗干扰的指挥通信手段
一是亟需突破越级指挥和横向联系手段。在未来战争中,需强化越级指挥和横向联系,使指挥人员能够及时获知前线信息,而指挥决策也能够更快地下达到作战部队,还可加强各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倍增作战效能。二是亟需解决恶劣环境下的指挥控制技术,如具备强抗干扰能力的无线、网络、密码和代码通信技术。三是亟需解决偏远地区的通信及远距离通信问题。
(9)需要精确计算各种目标信息和数据
以往的目标整编工作大都是针对明确的对手和静态目标,这种状况亟需拓展。一是要开展对潜在对手的目标整编,建立整编档案。二是增加对动态目标的整编,对各种移动目标的运行规律进行目标整编,以及时发现和跟踪,必要时能够精确打击。三是引进先进的侦察定位技术,主要用于未来作战和平时的抢险救灾行动,以此提高行动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10)需要拓展、丰富军队基层管理内涵
一是要引进新型教育训练设施,逐步淘汰单调、落后的训练设施器材,丰富基层文化、科技和日常生活。二是要引进民用网络技术,构建军事局域网,改善基层军队的军事互联网,让官兵从中学到知识、开拓视野。三是要引进地方高水平师资力量,让民用领域的技术人员进入军营,讲解先进信息技术知识等前沿技术,也可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邀请权威专家进行分析和解读。
张勍:对于民营企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途径,您有哪些战略性的思考?
杨承军:要顺利实现“民参军”,使国家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使民用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在军队批量列装,并成为确保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认为,当前应做好以下7件事:
(1)构建畅通的军地交流平台
军地交流不应局限在政府和民政部门,要注重在政府、企业和军方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军队的需求信息与民用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信息能够实现有效对接。2015年1月4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已成为军工企事业单位、优势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信息的重要汇集渠道。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防科工局联合开通了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用于收集和发布军工系统的技术和产品需求,现在已经在运行。
(2)真正了解并确定军队需求
民营企业必须主动作为,深入调研,真正弄清军队需要什么?哪些才是军队建设和未来作战亟需的技术或产品?并据此来推送或深化研发先进的技术、材料、工艺和产品等军队有较高需求的技术与产品。
(3)军队要降低融合门槛
军队要把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具体工作的权限适度下放,使军种和战区根据自身实际拥有一定的立项权、选择权、决策权和采购权,从而大幅降低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难度和门槛,有利于解决一些燃眉之急问题,也有利于把军民融合,特别是“民参军”工作落到实处。
(4)民营企业要把产品做好做精
要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军用市场,相关民营企业除了保持现有优势外,还要考虑能否适应未来恶劣的战场环境、能否适应颠簸的长途投送、能否经得起各种信息干扰、能否适应各种地理和气候环境条件等,从而在现有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改造和升级,更好地适应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
(5)把产品推广到军用领域试用
民营企业一定要避免出现急功近利和单纯追求快速盈利的做法,应尝试先把先进技术和产品推广到军用领域试用,一旦用户认可了,就会逐级申报、组织评审并请示列装。某民营企业研制成功并获国家专利的微光夜视仪就在西部战区和火箭军某基地进行了试用,得到了用户的肯定和认可,最终正式列装。这样有利于务实和稳步推进军民融合。
(6)不怕挫折、循序渐进
实现军民融合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民营企业要使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品被军队认可,需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一旦产品在军队列装,就一定会产生显著的政治、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
(7)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武器装备招标风气
在选择和确定“民参军”产品的过程中,要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信息化技术含量高、适应未来战争的先进技术、材料和装备能够走进军队,服务国家安全保障。
张勍: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到今天,地方的工作进展得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什么瓶颈?
杨承军:我认为,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缺乏顺畅的军地沟通机制。虽然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运行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还有很多信息民口企业很难获得,难以了解到军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需求。应建立健全军队与地方政府之间、军队与相关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机制,及时收集和发布军地双方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需求、项目建设,以及高新技术研究进展等情况。
二是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军民融合的规章、规划和计划尚未系统形成。随着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工作的日益深入,国家和地方均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规范性文件,为推动各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的政策制度体系仍不完善,如缺乏顶层法律文件、缺乏具体实施措施等。
三是部分民用产品进入军用市场的批准权限太高,门槛高。近年来,军委装备发展部会同军地有关部门,着力完善政策措施,围绕营造融合发展环境,下发推进“民参军”措施意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企业参军的“门槛”,但是,市场准入制度仍不够完善,准入流程不够便捷。
四是存在重复立项、投资和建设等现象,需要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实现军民统筹协调。
张勍:您刚才所谈的内容包含很多针对重要问题的建设性意见!那么,您认为,要促进军民进一步深度融合,今后的发力点应该在哪里?
杨承军: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把党中央确定的这项利国、富民、强军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抓好与之相关的每一个环节,即:首先,民企要有过硬的产品;其次,要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再次,要消除军队顾虑并取得信任;此外,要让部分先进产品在军队试用;最后,实现产品在军队的批量列装,从而圆满实现“民参军”。
我相信,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军队、地方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事业必将健康、顺利发展,一定能够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赢得未来军事斗争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