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停车难”为城市“添堵”
2018-01-19田晓剑
田晓剑/文
所谓“三区三圈”,即景区、站区、政区,商圈、医圈、校圈。这些都是拥交通拥堵的重点区域和节点,究其根源,在于停车难这一问题。当然,具有昼夜潮汐规律的“工作区”和“居住区”,也是因停车导致拥堵的高发区域点段。分析发现,因停车导致拥堵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车辆越来越多,另有一些诸如交通规划、制度设计的成因也加剧了拥堵的程度。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04亿辆,其中汽车2.0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7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28亿人。我国即将进入全民汽车时期,已经远远超出城市停车保障能力。
在车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无处停车和交通拥堵是必然趋势。破解这一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如何在车满为患的道路上找到一条畅通的出路,公共交通具备可行性。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目前道路拥堵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要加大市政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构建立体公共交通网络,设置合理的公交站台,开辟更多的公交港湾与公交专用线,保证路网合理且有足够运载力,让乘坐公交出行超越私家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最快捷、最方便、最主要的方式。目前,互联网共享单车的使用,也是应需而生,并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着人们的出行观念。
绿色出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市民群众的选择意愿,小汽车的优点是便捷舒适,也因此导致车满为患,在拥堵面前只要公共交通保持便捷通畅,小汽车的优点就容易被忽视,绿色交通就容易被市民接受。否则,需要长时间等待、拥挤、反复转车仍无法抵达目的地的公共交通,加上在时断时续的自行车道和严寒酷暑或雾霾中挣扎骑行的共享单车,“绿色交通”的优势和可信度从何谈起。因此,在维持便捷公共交通的前提和基础上,要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改变市民出行观念和习惯,提高市民文明行车和停车意识,拓展绿色交通空间,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不失为治理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
随着机动车迅猛增多,无处停车、无序停车已经成为交通拥堵的一项主要原因。提升支路街巷道路微循环疏堵保畅力度,打造开放式小区,通过支路次道交通微循环让车辆真正循环起来,解决小区车辆出不来、进不去、绕着道路转圈无路可走等一系列问题。而随着支路次道交通的畅通,相邻主干道的车辆也可以借道通行。通过提升改造微循环增加机动车通行空间,打造出行畅通道路,倡导绿色低碳环保慢行交通,打造文明停车新模式,提高小区停车设施的利用率,可有效提升治堵效果。
按照“路外停车为主、路内停车为辅”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共停车场建设,适当提高建筑停车泊位配比,谨慎设置路内停车位。路内停车位占用路面通行空间资源,应严格审批,在路外停车场的合理服务半径范围内,不应过多设置。在日本,路内停车位仅占全部停车位的5%,所以东京虽然繁华,却很少看到因停车而造成的拥挤。路外停车场中,配建停车场停放目的单一,停放时段集中,较难提高车位周转率。而公共停车位用于多种目的,可利用不同目的在停放时间上相互错开的特征,提高泊位周转率。若对建筑配建停车场实施有效的共享停车、合并停车,则可以大大减少停车的数量和成本。有研究表明,合并停车中,零售业可降低25%、办公可降低33%的停车需求。因此,应大力发展公共停车场,鼓励配建停车位对外开放,逐渐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占道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格局。
总之,停车等原因导致交通堵塞问题,决不仅仅是交通管理一个部门的责任,需要党委、政府作为强大后盾,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需要市民群众的配合理解。只有这样,城市交通才会规范、有序、快速运转起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群众生活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