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当代传承的磐安探索与价值实现

2018-01-19陈新森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32期
关键词:磐安传统文化

陈新森/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勤劳智慧的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磐安是非遗大县,共有710个项目,其中列入县级以上名录的就有82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浓郁。这些项目不仅承载了磐安民间古老的文化记忆,同时也展示了磐安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实现非遗的当代传承,不断挖掘非遗的内在价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元性,更有助于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文化支撑,在“文化浙江”“文化金华”建设中走出磐安路径。

一、非遗当代传承的价值体现

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遗的传承是强调传统文化精神内质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语言、文字、舞蹈、音乐、风俗民俗及其对应的生产方式和工艺品,以及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来实现。磐安拥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的山水资源,拥有“药材之乡,名茶之乡”的特产资源,拥有“森林氧吧,浙中绿肺”的养生资源,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拥有“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这个文化资源就是拥有厚重文化积淀,凝聚着优秀传统因子的非遗项目。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磐安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转化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出其特有的重要价值。

(一)非遗是传统文化“活的灵魂”和“珍贵记忆”

非遗是过去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的认识和了解历史,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风习俗等。磐安炼火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习俗的遗存,兼具驱瘟、辟邪、祈福、求平安等目的,有一整套规范的仪式,在磐安这方古老的土地上世代传承,充满神秘性、独特性、群体性和艺术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凡是看过炼火的观众,无不为勇士闯火海的惊险场面而叹为观止。玉山一带的“赶茶场”、榉溪村的“婺州南孔祭孔典礼”等非遗项目,历经千年风雨,一直传承至今,这些非遗项目蕴积着不同历史时代的精华,保留着最浓缩的民俗特色,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折射了民族的集体心态和行为模式,深藏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帮助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二)非遗是地域文化“美的呈现”和“艺术符号”

非遗中大量的艺术作品,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其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不同时代人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欣赏。无论是民间工艺美术类非遗,还是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它们都存储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和文艺创新的宝贵资源。“迎龙虎大旗”是磐安独有的群体性传统民间竞技活动,至今有800多年历史,玉山《周氏宗谱》上记载的《玉山竹枝诗》,描绘了“迎大旗”的热闹场景:“十月中旬报赛忙,茶场卜得看场狂,裁罗百幅为旗帜,高揭旗杆十丈强”,大旗面积达600多平米,旗面图案,华美异常,绘有“龙虎相斗”,大旗迎风飞舞时,如真有龙虎相争,活灵活现,每面旗需80-100个壮汉才能竖起。2007年“迎大旗”被列为省级非遗名录,到磐安看“迎大旗”成了一项深受游客欢迎的传统艺术节目。市级非遗项目高二乡“七夕庙会迎长旗”,人数众多,队形优美,描龙绣凤的五彩长旗在乐曲声中舞动飘扬,分外美丽壮观。市级非遗“大祭马”,马身巨大无比,仅制作框架的毛竹要600多公斤,工艺复杂,马身用篾扎,底座为木架,架下装轮子。“迎大祭马”时,人山人海,场面壮观。这些非遗项目融合了歌曲、舞蹈、制造、装饰等多方面的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社会经济、传统思想、民俗民风水乳交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现代文化产业的艺术宝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

(三)非遗是群众生活“新的需求”和“精神食粮”

非遗传承了地域文化、地域精神的精髓,深藏着所在地区的文化基因、精神产品。非遗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民间传说、民间戏曲,也有传统美术、传统杂技等,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华、文化活动,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和欣赏。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磐安吹打”包括“四吹”“先锋吹奏”“铜锣调”等项目。“四吹”乐器多达20种,乐队20多人,分列面对面演奏。“磐安先锋”由36人吹奏长号。“铜锣调”的主要曲牌为《天曲》,乐曲优美至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民间的婚丧嫁娶或是喜庆日子,都要运用“吹打”,“磐安吹打”已经深深扎根在当地百姓的心里,成为广受欢迎的民间音乐。每逢重大节会,“磐安吹打”成为保留节目,2007年“磐安吹打”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除了“磐安吹打”,“单人闹花台”“乌龟端茶”“四轿八车”等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将说唱、曲艺、演奏等方面的传承人集中起来,进行活态展示,常年为群众演出,成了群众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当下,实现非遗传承不仅能更好地保护传统的精神文化,使其更为丰富,也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开发非遗相关的产品和节目,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非遗是滋养心灵的清泉、培育精神的沃土、凝聚人心的纽带,具有教化价值、精神价值。

(四)非遗是文化产业“特的内核”和“发展资本”

非遗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有其发展的必然性,脱离了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文化环境,非物质文化将不复存在。很多以祈福、传统信仰、表演审美为基础的非遗,在当今生活中逐渐消失,一些传统艺术形式逐渐丧失了文化生态环境,一些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伦理道德、艺术修养、民间风俗逐渐被淡化,在做好保护和抢救的前提下,对非遗加以合理利用,使其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力,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带来经济效益,为非遗带来持久的、有深厚基础的保护和传承条件。磐安是中国中药材之乡,著名的“浙八味”中的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药材盛产于此,俗称“磐五味”,产量居全国之首。“磐五味生产技艺”是集育种、种植、管理、收获于一体的一套严格的生产工序,是磐安农家千年以来种植经验的集成,非常适合于浙江丘陵地带种植药材,产出的药材绿色安全、药效独到、产量较高,在机械化生产加工药材的今天,传统的生产加工技艺是药材品质优良的保证。2011年“磐五味生产技艺”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全县年种植药材8万亩,药材种植户4.8万户,产值5亿多元。2016年“磐五味牌中药材”还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脱离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就会削弱产业发展的历史特性和加工工艺的原创特性。磐安非遗中的织土布工艺、织带工艺、抽粉干工艺、花灯制作工艺等都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而恰恰是非遗的这些特性使其具有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发展资源,并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非遗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利用独特的非遗资源为我们的文化产品附加丰富的文化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发展和创新非遗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非遗资源一旦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就具有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

二、非遗当代传承的价值实现

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力量,已成为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源。近几年来,磐安县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把推进非遗保护事业永续发展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化强县战略方位中去谋划和实践,全力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转化,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将非遗中的精华与当代生活和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将非遗传承与全县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我们的精神活水,成为不竭的文化和生活的滋养,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新途径。把有条件的非遗变成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变成文化产业做成特色,实现了保护和传承“双轮驱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互促双赢”。

(一)充分挖掘,非遗成为文化磐安的闪亮点

磐安地处婺州、越州、台州、处州四州交界的纯山区,与东阳、永康、新昌、仙居、天台、缙云6个县市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区风貌,造就了多元多样的生产习俗和生活民俗,传统文化种类繁多。而非遗是传统文化中最有地域特色、最具民俗风情、最有文化积淀的精髓部分。近年来,磐安严守“本真性”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散落在各乡各村,且文化价值较高、基础条件较好、处于濒危状态的重点民俗项目,进行充分挖掘和系统整理。先后组织开展2次大规模的全县域普查,收集非遗线索1.2万多条,调查非遗项目1686项。经过整理申报,目前有1个国家级、11个省级、19个市级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民俗、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20多个门类,是茶文化、药文化、菇文化、舞龙文化、小吃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当地群众的智慧结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民间音乐别致多样,风貌独特;民间舞蹈丰富多彩,摇曳多姿;传统民俗岁月留痕,风情浓郁;传统技艺匠心独具,精湛美妙;传统曲艺乡音乡情,泥土芬芳。非遗项目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相继编辑出版了《赶茶场》《磐安非遗代表作丛书》《乡影》《非遗代表作丛书之民间文学》等书籍。非遗留住了磐安的文化记忆,延续着磐安的历史文脉,成为优秀文化的精品珍藏、文化磐安的解读密码。

(二)创新转化,非遗成为文化旅游的引爆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磐安县大力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创建了一批山水景区、村落景区,实现了从传统景区向全域景区转变,除了传统景区观光旅游,科学、合理、有效地整合利用非遗资源,把非遗有机植入旅游、融入旅游,推出了节庆体验、民俗展示、戏曲表演、美食养生、运动休闲等丰富的旅游业态,使非遗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有效地弥补了旅游项目“山水雷同、文化缺失”的短板,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玉山台地管头、陈界、向头等农家乐特色村,连续多年举办“红红火火过大年”民俗体验活动,推出了杀年猪、捣年糕、磨豆腐、切米糖等参与性项目,每年吸引了数万名上海、苏州等地的游客在磐安山村过年,冬令旅游淡季变旺。平时利用古街老巷、礼堂宗祠、民俗展馆等场所,通过图文、实物、现场“活”的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当地的非遗,供群众、游客参观体验,如玉山佳村的舞龙灯、玉山岭口的亭阁花灯、胡宅横路的舞狮子等民间传统舞蹈节目,都成了游客体验的主打产品。今年,在省非遗专家和戏曲专家的精心辅导指点下,将12个非遗项目改编成戏曲类、杂技类、舞蹈类的文艺节目,排演了“非遗一台戏”,既保持了非遗的原味,又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先后在“江南药镇”“古茶场文化小镇”“沪上人家”“沙溪玫瑰园”等旅游景区和特色村镇开展巡演,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民俗节目,打响了文化旅游新品牌,引来了旅游市场新客源。此外,还通过举办全省十大戏曲演唱联赛、全省药膳大赛、中药寻宝公开赛、森林休闲旅游节、方前小吃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充分展示非遗魅力,吸引游客眼球,既让非遗传承人看到了传统技艺的价值,同时也带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和兴盛。

(三)培育产业,非遗成为文化富民的增长点

非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非遗的原创性,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和重要文化资本。磐安十分重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挖掘和利用非遗这一文化资源,重点扶持有传统生产技艺、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非遗项目,鼓励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规模。在磐安县级以上非遗名录中,传统技艺(包括传统美术)类非遗占总数的45%。磐安积极探索以生产性保护为重要内容,抢救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并举的多种传承保护方式,按照非遗项目自身衍变规律,对手工技艺类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饮食文化类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传承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如磐安云峰茶是中国名茶,其制作技艺属非遗项目,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云峰茶,“三绿一香”,品质优良,全县茶叶年产值3.4亿元,“磐安云峰”品牌价值达14.01亿元。金樱子酒酿造技艺给白酒行业增添了新品种,由于是纯天然野果、传统工艺酿造,市场销路很好,技艺传承人陈华海创办的万苍酒厂,年产金樱子酒50多吨,年销售额达到400万元以上;夹纻技艺带来了彩绘泥塑业,代表性传承人杨迎军在磐安和福建两地办厂经营,产品销往上海、台湾和越南、印度等地,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以上。盘峰乡榉溪村传承织带工艺,并在带上织上“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格言,当地的老年织带妇女年收入在5000-8000元。还有传统的宫灯、木雕、竹编、印染、刺绣等制作工艺,通过保护、传承、开发以及政策方面的扶持,如今已经在乡村复兴,民间手艺变成致富新门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文化富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四)精心排演,非遗成为文化交流的聚焦点

文化交流是展示非遗魅力、扩大非遗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非遗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地域性、综合性等特点,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因其不可复制性而呈现的独一无二性,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磐安每一场“炼火”表演、每一次“迎大旗”表演,总是能吸引成千上万人观看,总是能吸引众多媒体聚焦,主要是因为这些非遗项目的神秘和独特。这些年,磐安精心策划、精心排演,推出了一系列原汁原味、亦庄亦谐、大气大美的非遗节目,通过“文化走亲”、交流演出、展示展演等方式,不仅让非遗“活”起来,而且让非遗走出去,走出浙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展示磐安形象、扩大对外交流的“金名片”。近年来,磐安非遗外出交流展示百余次,获得国家级金奖3次,省级以上金奖15次,2015年,磐安非遗节目参加了法国瓦龙第32届国际民间艺术节,获得组委会唯一奖项“最佳表演奖”。2016年,磐安非遗在省内杭州、舟山、丽水等地开展展示展演23场次,赴上海、山东等省外城市旅游推介10多场次,深受当地市民好评。今年,“磐安龙虎旗”参加了第六届运河文化节,“岭口亭阁花灯”参加了全省彩灯大赛,“新宅舞狮”参加了千岛湖狮城国际狮文化艺术节展演,“磐安吹打”参加了浙江传统音乐展演活动。“磐安炼火”“龙虎大旗”等非遗项目还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地理中国》《美丽中国乡村行》《过年了》《传承》等栏目播出,极大地提升了磐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非遗当代传承的价值再现

如何让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非遗,在当代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如何让非遗不再“沉睡”,焕发新活力,创造新价值?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文化浙江”建设的新要求,自觉地承担起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责任和使命,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让非遗融入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非遗自身的造血功能,激发非遗的生机活力,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将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彰显其独特的魅力,放大其潜在的价值,走出一条非遗当代传承的磐安特色之路。

(一)创建非遗传承基地,推动非遗项目向非遗产业转变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要明确保护的标准和目标管理,完善非遗传承保护政策,配强非遗保护机构力量,加大对传承人的关爱与扶持力度,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努力创建一批功能分类、个性鲜明的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推动非遗项目向非遗产业转变。一要创建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对有产业化优势的磐五味生产加工、云峰茶制作、竹编工艺、婚嫁篾器制作、土索面加工、磐安药膳制作等非遗项目,引导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让非遗工艺与产业有机结合,鼓励村民从事传统手工艺劳作,建立“以手艺带农户、以农户带基地、以基地带销售”的经营模式,让非遗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培育形成一批非遗项目骨干企业,促进非遗项目可持续传承和生产性保护良性循环。二要创建一批传统节日传承基地。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传统节日是非遗项目的蓄水池,是旅游体验的快活林,是社会和谐的调节器。要以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和地域传统节日,如玉山赶茶场的春社秋社、高姥山七夕节等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为重点,普及非遗知识,培养传承接班人,鼓励传统节日生发地开展常态化的民俗活动,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让这些优秀非遗民俗项目永续传承、文脉不断,让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感受非遗经久不衰的魅力,感受传统节庆的欢乐。三要创建一批传承教学基地。非遗传承的最大难点是传承人缺乏,由于当下非遗经济效益不佳,学艺过程艰辛,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要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提升传承人的工资待遇,搭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要以签约传承基地为主平台,与中小学合作,在非遗项目所在地就近开展教学传承活动,扩大非遗传承队伍,为非遗项目产业转化提供人才保障。

(二)建设非遗体验中心,推动静态保护向活态保护转变

非遗承载着一个地方发展的历史,活态传承能展现和延续其历史价值。一些依附于农耕文明的非遗项目,其所依靠的社会经济基础在逐渐消解,要以活态保护为主,静态保护为辅的方式,落实好非遗项目的保护,多渠道、多方式募集资金,加强非遗场馆建设,激发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不仅能呈现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一要建设县级非遗中心。结合县文化中心项目,抓紧规划建设县级综合非遗中心,使磐安优秀非遗项目以实物展示、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场景再现、活态演示等多元化方式,在那里可以集中展示展演,成为市民和外来游客走近磐安非遗、了解磐安非遗、体验非遗魅力的主窗口。二要建设一批主题非遗馆。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将非遗主题馆融入其中,在重点非遗特色村镇规划建设一批诸如农耕文化馆、传统手工馆、民俗风情馆等个性化、差异化的非遗场馆,推进非遗项目的生产化、生活化、生态化保护,让它们成为展示乡村非遗的窗口、体验非遗项目的场所。三要建设中华斗茶中心。玉山古茶场最早建于宋代,当时上至宫廷文人雅士,下至市井百姓,几乎“斗茶”成风。借助“赶茶场”非遗项目,恢复斗茶比赛。在古茶场周边投资兴建集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斗茶戏茶为一体的中华斗茶中心,联合中国国际茶研会等机构,每年举办全国性的斗茶大赛,不仅比拼茶叶质量优劣,还要比拼品茶的功夫、茶的修养,让全国各地的名茶和品茶高手云集在此,不断地扩大玉山古茶场的知名度,推动磐安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发展。

(三)打造非遗特色景区,推动山水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

非遗和旅游相融相通,非遗可以借助旅游开发的平台,通过有效融合、市场调节,挖掘潜在的经济价值。磐安有25个风格各异的古村落,要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非遗项目,建设非遗旅游民俗村,增强其文化厚重感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实现由山水游到文化游的转变,使非遗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使古村旅游也因非遗更具内涵、更具吸引力。一是南孔榉溪儒学生活化。榉溪村建于南宋初年,是孔子第三圣地,是全国唯一一个原生态的孔氏后裔聚居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借助“婺州南宗祭孔典礼”非遗项目,挖掘儒学在现代生活的表达、表现形式,整理孔子家规、家祭、家学,在榉溪村复活原生态、生活化的乡土儒学,把榉溪建设成为可看可感、可触摸、可体验的人文圣地。二是非遗景区形成特色化。充分发挥深泽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作用,整合深泽“磐安炼火、磐安吹打、磐安先锋、大力士摔跤”等众多民俗活动项目,策划编排若干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项目,定期开展展演活动,形成一批原真性、高质量的特色非遗品牌。利用传统古村落的非遗资源,打造“非遗四合院”“非遗一条街”,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非遗特色景区,如在双峰乡大皿村打造以磐安炼火、宫灯制作、竹编工艺为特色的非遗景区;在胡宅乡横路村打造以舞狮文化、磐安铜锣调为特色的非遗景区。三是非遗大戏演出常态化。发挥磐安民俗风情类和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种类丰富、多姿多彩的特点,对“磐安炼火”“迎龙虎大旗”“乌龟端茶”“磐安吹打”“闹花台”“四轿八车”“磐安道情”“舞金龙”等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推出蕴含道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非遗大戏,在主要旅游景区实现常态化演出,要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目标,打造成知名的文化旅游节目。

(四)培育非遗主题小镇,推动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

非遗有着非物质的属性,是精神财富,但由于缺乏展销展示和延伸拓展的平台,影响了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体现。特色小镇是以文化为核心动力的多元素组合,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要以建设“江南药镇”和“古茶场文化小镇”为重点,延续历史文化根脉,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使特色小镇成为发展新引擎、招商新平台、创业新天地。一要找准目标定位。特色小镇要贯穿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彰显地方人文特色的理念,注入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实现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郁、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目标。“江南药镇”要依托“中国药材之乡”的优势,打造集“中药生产加工销售、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科研教学、民俗文化展演”为一体的药文化主题小镇。“古茶场文化小镇”要依托“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的优势,打造集“茶产业、茶体验、茶赛事、茶影视、茶创意、茶科研、茶养生”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小镇。其他小镇也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到小而特,避免大而全。二要强化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的基础,没有项目、没有投入,小镇就兴不起。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力,形成小镇建设主流产业体系。要围绕传统产业的重塑和升级,以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展精准招商,“江南药镇”通过五年努力,着力建设中医药养生园、中医药产业园、养生博览馆、药文化园、民俗文化园和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古茶场文化小镇”通过五年努力,加快建设小镇客厅、精品茶交易中心、茶文化主题酒店、茶文化商业街等重点项目。三要坚持文化为魂。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除了鲜明的产业形态以外,更要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要让文化的基因融入到小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到小镇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江南药镇”要把磐安千年的中药文化传承好、弘扬好,要深化、拓展省级非遗项目《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建设以中药博物馆、加工技艺展示、民俗文化表演、历史中药名人为主要内容的药文化园,建设集科普、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百草园”。“古茶场文化小镇”要依托千年古茶场,深入挖掘、提升国家级非遗项目《赶茶场》,大力传播磐安茶历史、茶文化,建设茶乡民俗文化广场、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博物馆、赶茶场主题公园、茶创意中心等文创项目,占领文化制高点,提升小镇文化品味。

猜你喜欢

磐安传统文化
磐安工业园区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