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风口
2018-01-18张兴军
张兴军
O2O,共享经济,移动互联……,每一个万亿级的风口被引爆之时,都会涌现出头部玩家,但并不是每个玩家都能够笑到最后。创业与创新,注定是一条荆棘之路,有些能够抢占风口,成功上岸:也有一些则终归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共享单车的无底洞
曾几何时,这是一个令资本趋之若鹜的“风口”,然而,“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百舸争流,如今来看或许只留下一些表面的辉煌,在经历诸般无序之后,这终究成了一个无法圆说的伪风口,而曾经的烜赫一时,反倒成了时下落寞与黯然的注脚。
摩拜、ofo、小蓝、优拜、酷骑、优拜、拜客……,罗列这个榜单会发现,这一领域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玩家,在去年危机初现时,很多问题公司甚至以几百万资本便大张旗鼓地扎身其中。至于商业模式以及如何持续,这些创业者都鲜有顾及。
再大的风口,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玩家,尤其是对于商业模式异常羸弱的共享单车。
《中国经济信息》查阅的数据显示,哪怕是头部玩家也几无造血的持续能力,其所依赖的无不是背后的资本,其近乎疯狂的梦想,只有在资本源源不断地进行投入的前提之下,才能够缔造起只看流量、不求回报和只重估值、不期未来的临时商业帝国。
“欲让其灭亡,必先使之疯狂”,ofo及其创始人戴维无疑是最为疯狂的玩家之一。但这家曾经估值高达30亿美元的明星公司,如今却正陷于债务的泥潭。
有人做过统计和描述,事实上早在半年以前,ofo就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困境:戴威最近的烦心事不少,并不只是用户押金的事情,ofo的债主实在太多了:大概半年前的ofo整体负债就已经有65亿了,用户押金36.50亿元;欠上海凤凰自行车厂6815万;欠百世汇通310万......
资本并非没有给过戴维机会,包括滴滴出行、阿里巴巴等潜在的并购者都曾希冀将其收为己有,从而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入口。然而戴维拒绝了。
没有资本助力,凭借一己之力试图让ofo突出重围,无异于痴人说梦。而挪用用户押金,已经超出了商业本身的范畴。在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和e租宝等问题企业,
戴威能冀望的,不管是滴滴出行还是阿里巴巴,或者是其他哪家白衣骑士能够接盘ofo的残局,否则一旦ofo清盘破产,其本人势将万劫不复。因为在一些业内人士和法律人士眼中,挪用用户押金已经超出了创业本身的范畴。
事实上,共享单车的前车之鉴不是没有,小蓝单车的失败就是一例。在无法退还用户押金之后,其创始人李刚至今滞留海外未归,却转手把小蓝单车出让给了滴滴出行。当时,周鸿祎曾对于小蓝单车发出疑问:“以托管的方式把车子都卖给滴滴了,拿到的钱不用来佩服用户的押金,到哪里去了?”但至今为止,用户数以亿计的押金仍然无法收回。
然而戴威并未有所警醒,在最近爆出押金难退的新闻之后,媒体复盘戴威曾经将投资人委派的董事赶出ofo的往事。如果彼时ofo能够在滴滴跟阿里两者之间任选一家,并引入新一轮资本,ofo也绝不会沦落到目前被传闻将倒闭的境地,如果投资人力促ofo、摩拜合并之时戴威未曾一意孤行,共享单车或许已经得到巨头的荫蔽,再无须为前景担忧。但假设终究是假设,戴威因固执而交的学费可能要用一辈子来还。
而共享单车危机的发酵,也让业界意识到,但凡涉及到占款和押金的創业企业,对之必须慎之又慎。
智能手机的滑铁卢
感觉到寒冷的,不止是共享单车市场,智能手机领域同样面临着新一轮的优胜劣汰。摩尔定律在智能手机市场可以说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产品与技术迭代的频率前所未有。回顾过去十年的智能手机成长史,传统手机市场时期的中华酷联早已成为过去,洗牌与颠覆,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如今占据头部市场的,华为、小米、OPPO、vivo在出货量上稳居前列,暂时宣告上岸。而联想、中兴等传统巨头逐渐式微;背靠阿里的魅族、奇虎主打的奇酷这些中量级品牌,处在夹缝中生存;而诸如锤子科技这样的准小众品牌,正受制于供应链和融资之困。
如果要遴选出最失意的一家,老牌手机企业金立集团的结局无疑令人唏嘘。
金立原董事长刘立荣,可能是继贾跃亭之后的最知名的“老赖”了。就在2018年10月28日,因欠款2亿未偿还,刘立荣进入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紧接着的2018年11月20日,近20家金立供应商在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讨债无果后,向深圳中院提交对金立进行破产重整的申请。就这样,在近乎多米诺股牌式样的连锁效应之下,金立遭遇了连番的断供与诉讼,生产一下就“休克”了。
金立并非小厂商。这家创建于深圳的手机企业已经拥有超过16年的历史,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金立已在国内开拓了10万多个合作网点、7万多个专区、超过30万节专柜;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已进入8个国家运营商体系。在印度和尼日利亚市场以金立品牌销售,市场占有率较高。
即使这样一家如此规模与体量的企业,也难以在危机中全身而退。
坊间传闻金立的负债高达260亿元,而其所有资产加起来也只有200亿,资不抵债已经毫无疑问。而更令债主们担忧的是,金立所长线的滑坡之势:2016年时金立手机的出货量达到4000万部,是典型的手机大厂。但2017年金立出货量迅速滑坡至1494万部,到了2018年上半年,金立仅出货377万部,其市场份额萎缩到0.8%,聊胜于无。
与此同时,自从2017年年底金立的股东会之后,刘立荣就选择了“暂避香港”,至今未归。从一家2017年上半年尚盈利7.6亿人民币的手机界明星企业到一下子变成了资不抵债、创始人逃跑的问题企业,这一年时间里金立上演了一出令业界吊轨的戏码。
当媒体惊爆刘立荣赌博输掉100亿元,挪用公款60亿元的新闻发酵之时,刘立荣曾对媒体坦陈只是输了十几亿元,对于处在危局中的金立集团而言,当下纠结罗生门式的数字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其面临的是破产清算,以及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多输结局。
共享出行急刹车
共享经济发酵之时,一站式出行市场一直是网络巨头们的必争之地。从仅仅是代叫出租车的简单业务,到发展成为一站式出行的汽车后市场,这个被遐想为万亿市场的领域不断实现着迭代和进化。传统用车市场没有服务好的空间,在共享的模式之下迅速得以释放,而各路资本的纷纷加持,更是缔造了短期内便井喷的繁荣景象。
历数出行市场的玩家演变,这几年的境遇亦如过山车一般。其中,滴滴迅速完成卡位,快的在江浙一带异军突起,Uber大张旗鼓地进驻中国,背靠联想的神舟优车和周航创办的易到用车亦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平分秋色……,此后,又有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等加入战团。
过去的2018年,如果要评选一家2018年最为失意的企业,相信滴滴出行一定位列其中。和共享单车业务相比,涵盖了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等一应业务的大出行平台早就成为了一家独大的领域,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一家独大的滴滴出行仍然遭遇了创办以来的最大挑战——安全。
经历了几次命案的血泪教训,滴滴顺风车业务屡次下线整改,最后一次下线整改至今,滴滴顺风车业务仍未恢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点名批评滴滴,
从竞相烧钱到一家独大,滴滴走过的是一条在资本助力之下的野蛮扩张道路,虽然阶段性地让用户体会到了共享经济的福利,但伴随着其一家独大局面的行程,资本噬利的本质便为之暴露。与此同时,在资本的裹挟之下,背后的变現压力和快速冲刺IPO的动力彼此交融,终而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狂飙突进的行动。
共享经济领域,滴滴出行或许是成长最快的一家。因了腾讯的背书,在初创期就将早期的摇摇招车等竞争对手甩在身后,随后在与快的的争霸之中,腾讯阿里等幕后投资人从对抗转而结盟,随后又在各路资本的斡旋之下,将优步中国纳入麾下,自此成就了滴滴出行一家独大的独赢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滴滴出行真金白银式的融资就超过200亿元,最高峰时期估值号称达到800亿美元。
然而滴滴壮大背后,亦充斥着难以忽视的无序与紊乱,其高速成长过程中所隐藏的诸多弊端在高速成长的背后暴露无遗。如果说这家超级独角兽的成长存在着X因素的话,那么这个因素无疑就是安全。因为与后知后觉的网约车新规相比,用户的信息安全、生命安全才是相关企业最不该忽略的,只有在技术、模式上做到最大程度的规避,其颠覆出行行业的未来才值得遐想。
事实上,滴滴的失意之处,不止是其早期在政策边缘表面积极、实则消极的应对,更凸显了一个初具垄断规模与量级的企业在商业抉择中的失误:在资本的助力之下蒙眼狂奔,在追求流量、规模和估值的道路上而罔顾其他。
正如滴滴CEO在致歉信中所说:“互联网第一次大规模运输生命,从早期的“互联网+交通运输”到未来的“交通运输+互联网”,滴滴会把安全红线刻在心里,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守护安全,也恳请大家继续以最严苛的眼光监督和帮助滴滴。”
从程维的致歉中,能够看出他的确意识到了滴滴商业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作为身处核心的力量,不止是滴滴或程维,所有出行市场的主导者们都应该清醒地认知自身所处的环境,尤其是问题所在。而之于监管者、资本、用户,对这种新型的,需要更加审慎地看待其创新与迭变,只有解决掉其与生俱来的BUG之后,所谓的万亿市场才有绽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