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自然朴素的自由观论析
2018-01-18张瑶
张瑶
摘要:庄子主张的是一种自然朴素的自由观。追求的是一种顺应自然,无拘无束,通达自由,率性天真的“至美至乐”。它超越一切美丑的界限,反对人为的矫饰和雕琢。是一种超越精神,一种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然朴素;自由观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天运》:“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一书中所崇尚的“美”是一种“自然朴素”的审美。这种自然朴素之美表现的是一种顺应自然,无拘无束,率性天真的自由。
一、反对人为雕饰与造作
庄子强调自然朴素之美,崇尚自然真情,向往自然大美,坚决反对人为雕饰与造作。《庄子·应帝王》中就有一则寓言形象地表达了庄子“自然朴素”的审美观。“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儵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浑沌代表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也是朴素之美的象征,儵和忽为浑沌凿出七窍之后,浑沌却死了。儵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行为是一种人为的雕琢和修饰,破坏了浑沌原来本身的自然朴素之美,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可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规律,自作聪明的“有为”之举,只会破坏事物的本真状态和自然朴素之美。所以在《庄子·在宥》中有“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天道”,便是一种顺应自然,无拘无束,通达无为,保持事物天然本性的“浑沌”之美,是一种至美境界。而“人道”说的便是人工“凿之”,是一种人为的雕饰,破坏了事物的天然本性的矫饰和伪装。可见庄子认为,“天道”是自然之美,而“人道”残害美。《庄子·天运》中“效颦”的故事也蕴含着相同的道理。“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西施邻里中的丑人希望能像西施一样美,效仿西施蹙眉,以为也能受到邻里乡亲的称赞。但她的效仿却适得其反,成为别人的笑柄。这效颦之人不知,西施心痛而皱着眉头,看起来漂亮,是西施自身与生俱来的美,而不是皱眉头才漂亮。而效颦之人故意按着胸皱着眉的姿态,矫揉造作,故而令人避之不及。从这些寓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一切违背自然的事物是对美好事物的戕害。一旦事物失去其自然本真,也就不能称之为“美”。只有顺应自然,保持朴素本真,才能“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二、强调顺应自然
庄子崇尚这种自然朴素的审美观强调顺应自然,遵循事物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要求事物必须保持其本真,体现其真实美。他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强调“真”,其实就是强调“自然朴素”,只有保持本真,才具有真实美。如果一个人不是表达真实的感情,而是强哭,强怒,强亲,便不能打动别人。因此庄子要求人们必须顺应自然,必须按照自然法则或人的“本真”方式任其发展,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束缚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诚之至”的真实美。故而,《庄子·秋水》云:“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牛马有四足,是它们天然的禀赋,如果笼住马头,在牛鼻子上穿孔,这是人为的束缚,这便失去了自然朴素的“真美”。“真者,所以受于天地也,自然不可易也。”所以不要人为地去排除天性,不要用世事去排除天命,不要出于对得失的考虑而为功名作牺牲。所以要回到纯朴自然的本真状态,即“反其真”。这些都说明了庄子反对一切违背人类“性命之情”的矫饰和虚伪,反对一切违背自然天性发展的雕饰和束缚。认为只有“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符合“受于天地”的自然之美。所以庄子一再赞赏那些不经人为的自然之美,认为“大巧若拙”“大朴不雕”。
三、超越了美与丑的界限
庄子主张的自然朴素审美观超越了一切事物美与丑的界限,追求的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大美”,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即一种“游”的境界。正如《庄子·田方子》中老聃所说:“吾游心于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这种“游”的境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和谐的人生,追求一种超越精神,追求人性解放和人生自由。这种具有超越精神的美,超越了美与丑,超越了是与非,超越了贵与贱,超越了彼与我等等界限。《庄子·齐物》有云“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毛嬙用人的角度来评判,是个大美人。而鱼儿见到她却潜入水底,鸟儿见到她高飞云端,麋鹿见到她迅速跑开。可见用不同的角度来评判美丑,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再有《庄子·至乐》“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人,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听到咸池,九韶这样的著名乐曲,人们便会围上去听,而鸟儿听见了飞走,走兽听闻逃跑,鱼儿听见潜入水底。可见用不同的角度来评判美丑,好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故而庄子认为,美丑是没有界限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都由天定。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自然朴素的审美观,表达的是一种顺应自然,无拘无束,通达自由,率性天真,对后世美学和艺术仍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曹基础.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