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作用
2018-01-18徐槊格
徐槊格
摘要:成语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质。而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用成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议论文本身的内在意义,对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等都是有比较明显的作用的。成语作为民族的文化符号,运用得当对成语的发展和更新具有推动作用,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成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涵养。
关键词:成语;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作用
成语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在议论文中使用能够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丰富议论文的素材内容。众所皆知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那便需要对相对应的素材进行议论分析,在文章中引用成语典故等可以满足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再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论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因此成语对于高中议论文中的使用对成语的发展以及我们高中生的学习成长来说都是有帮助的。
一、利用成语写作,丰富学生的素材内容
对于我们高中学生而言,写议论文并不难,难的是能否写出一篇具备深度、亮点等独具一格的议论文[1]。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合理化、有深度的素材也是决定文章内容的一大重要因素,好的议论文所运用的素材必定不是烂大街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于素材的选择也是需要斟酌再三的,通过好的素材切入论点,能够让文章变得新颖有深度。每一个成语都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含义的,将成语转变为议论文的写作素材并非不可,但需要的是学生能够针对成语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将成语隐藏其中的内在文化提煉出来,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探析,这样的一篇议论文是不会太差的。
比如在“亡羊补牢”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而这个成语的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学生要学会层层剖析,进而得出“未为迟也”的这个结论。本身在“亡羊”之前就应该将“牢”做好,但因为“养羊者”没有将问题看得全面、长远,对于“养羊”的基础知识没有理解到位,才会导致“牢破羊亡”。当然也可以从“知错就改”这一方向来讲解分析,成语作为时代发展下的产物,以不同的思维方向、思考方式来解析都是可以的。议论文讲究的是能够自圆其说,将自己的观点、分论点以及素材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将自己所要议论的点提炼出来分析得出结论,这便是一篇议论文了。然而要写出好的议论文是需要好的素材来加以论证的,这也就是素材对于议论文的重要性。在议论文中应用典型的案例会使得文章更具有代表性,也能更具说服力,当前的很多学生议论文写不好很多便是苦于没有好的素材,常常有的学生为了写议论文而去找素材,这样子会使得整片文章的议论功利性太强。所以成语“博观约取”便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广泛阅读、勤于积累,并且成语作为平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掌握和积累的知识点[2],应用成语来论证文章观点不仅能够提升文章的内涵,还能够让文章变得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毕竟引用了成语典故、成语寓言进行论证,比之其他的素材案例来说更加经典。
二、利用成语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成语中不会是单纯的去学习成语这几个字,更多的是通过成语去理解和掌握其背后的故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议论文的写作与记叙文或者是其他写作方式不一样,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带着观点、分论点去思考和理解,这也就是在议论文的考核中,有的学生的分数很高,有的学生甚至不及格的现象出现,记叙文对于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要求不高,有一定的文笔能力并且符合基本的思维方向即可,而议论文强调的便是“议论”两个字,所写的内容要符合文章所提观点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分析。比如出自于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中的“曲高和寡”便是强调越深入的越难发掘。表面现象是谁都能够看到的,但能够在看懂表面的情况下深入的去理解内在的含义就显得难得了,而对于宋玉而言,能够跟他处于同一个阶段去理解他的人很少,而大部分的人都是看起表面来定义他,这同时也是知音难觅的另一番解释。
因此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不应当局限于文章的表面,对于论点的提炼和分析都应该尽可能地去深入挖掘和理解,剖开隐藏于表面下的真正内容,那才是真正具有思辨、哲理性的内容,而根据这样具有思维思考写出来的议论文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议论文,而不是为了写议论文和写议论文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成语在高中议论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成语,就会在无形中要求学生去掌握和理解成语中的含义,也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素材、文化知识的积累。除此之外通过成语应用也能够对成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和使用成语,才能让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的丰富和充实起来,避免在时代长河中被逐渐湮没。
参考文献:
[1]靳新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 (3):258-258.
[2]莫彭龄.成语作文再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 (1):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