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阳日报社近年来副刊重点作品评述

2018-01-18宋长丰

北方文学 2018年35期

宋长丰

摘要:近年来,绵阳日报社旗下《绵阳日报》《绵阳晚报》的多篇副刊作品,在一年一度的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奖活动中,出类拔萃,屡获佳绩。本文就近三年(2015-2017)来,报社部分副刊作品略微评述。

关键词:绵阳日报社;报纸副刊;转型与坚守

绵阳日报高级记者王晓阳的文艺评论《报纸副刊,坚守与改变》获2017年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这篇文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阐述义理引人入胜。从副刊百年历史开篇,起源、兴盛、衰落、转折等面面俱到。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借用佛家“生住异灭”四相评说思潮流转之“启蒙、全盛、蜕分、衰落”,此说用来一观报纸副刊的流变,同样适当。所以,文章认为“以文化精英为主、纯文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报纸副刊的黄金期逐渐结束。”这无疑是深思熟虑后的清醒之论。在面对新的挑战下,副刊是固步自封还是偃旗息鼓?文章就新形势下,副刊的坚守和存在必要性给出了结论。首先,便是副刊自有其承继历史而来的现实使命,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完成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职责使命的重要阵地。其次,是副刊自有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给读者传达信息的同时,还传递着一种思想熏陶和审美情趣,并注重新闻性和时效性,对社会热点还能有一番深挖和剖析。文章认为,副刊需要转型。这种转型,是从副刊的内容、形式、格调、创作主体、接受美学等等方面。窃以为,最后一个方面至关重要。作者、作品、读者是三个环环相扣且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黄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编史究竟是强调解释为先,还是主张客观为重,学术界实际上还存在不同看法。”我们知道,一切作品,只要是经作者写作,无论他如何强调这是“本事实录”,都无可避免会印上作者的痕迹。这一点,哪怕是史学巨匠司马迁也不能幸免。虽然他说“不虚美、不隐恶”,但毕竟《史记》是有司马迁深深标签的《史记》。黄霖所说的“解释”或“客观”,正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种尽力达到的效果。对于报纸来说,“客观”是相当重要的。报纸副刊也应当坚守“客观”,于是,重点便落在了读者上,读者愿不愿意读,有没兴趣读,便是检验作品的一个尺寸。举例而言,同样的新闻,报纸的标题以抓住客观事实取胜,新媒体的标题则以吸引读者获得关注为主。王先生的文章说副刊转型“要从自我欣赏陶醉走到与众狂欢、反映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文章认为,好的副刊作品,应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真实体验。这便是抓住了读者,也就是接受群体这一关键所在。

绵阳晚报资深文化记者张登军的特稿《传统村落还能留住多少乡愁》获得2015年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这篇文章,从一次文化沙龙切入,以传统村落保护这一热门话题为主题,从实地探访、文化认同、经济功能、发展活力等方面多角度、全景式的展开论述。传统村落的现状,既有因钢筋水泥湮没传统的气息,也有新增的独特美感和历史沧桑。喜忧参半,但更多的却是忧虑,忧虑的是民俗文化正在消失,整理、记录、保护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保护呢?文章采访了数位相关人士,给出了他们的看法。如其中一位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是人及民居的保护,要留住人,则需要“文化认同感”。仅有这点还不够,另一位专业人士又提出了“經济的功能”,要让村民发现经济价值,那么文化认同感也就有了。文章的核心也呼之欲出:通过延续经济功能的方式保护传统村落,应该杜绝没有灵性的建筑复制,这样的保护才有意义,才能真正留住乡愁。如何用经济功能留住人,这便是让人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一课题背后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如传统村落的现状和有关资料整理。这篇文章有现场、有镜头、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读者特别是传统文化爱好者,自会从中感受到魅力,引起思考。

绵阳日报记者彭雪的特稿《中国土司制度的“奇葩”》,从平武土司制度的渊源、演变、盛行、没落几个方面撰写,为读者展现出了平武土司兴亡始末。记者郑金容、田明霞合写的专栏《三线建设记忆》,郑金容写的《潘德贵:40万颗粮食写成道德经》,用功甚勤,写作扎实,皆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整体而言,绵阳日报社的副刊作品,正呈现欣欣向荣,渐入佳境的状态。在2017年8月召开的“绵阳日报副刊座谈会”上,一批老专家、作者、读者争相发言,谈感受,说未来。座谈会对副刊今后的发展作了规划,影响巨大。今年5月,2017年度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揭晓,绵阳日报社27件获省副刊好作品奖,获奖档次和比例创近年新高,居全省地市党报前列,省副刊好作品获奖件数创历史最好成绩。当然,好作品的出炉,背后还有编辑的功劳。李永斌、程志坚、佘小玉、孙兴伟、朱捷等编辑,量体裁衣,按头制帽,既有从字词句方面的细致推敲,也有从整篇文章方面的通盘考虑。这正是宋人黄庭坚所谓“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