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人间至情的讴歌
2018-01-18朱秋华
朱秋华
摘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其反应人民的劳动、爱情、婚姻、战争、压迫等等丰富的内容被称为是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是个,但即使历来诸如《毛诗》《诗集传》等等《诗经》注解评论著作都偏向于将其内容向讽时刺世的方向靠拢,也不能否认《诗经》中所有具有的人间人情,父母之爱、男女之情、友人之义……这些一样是《诗经》学习中需要品味的内容。
关键词:诗经;亲情;爱情;友情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人必读的“四书五经”之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古人更喜欢从“政治”和“君子”的视角切入去分析《诗经》,如今的大学生以品味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再读《诗经》,自然会更加重视《诗经》本身所具有的美与情。
一、人间至情之哀哀父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实“孝”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力推崇的人的行为品德,“举孝廉”的制度也充分说明了古代社会对“孝”的重视,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人们对“孝”的认知是从社会对人的硬性要求角度来考虑的却不是从感情角度来考虑,所以,这个时代的学习抛弃那些“三纲五常”,《小雅·蓼莪》中的亲情就呈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古代社会的一个读书人或者是有身份的人,将自己的仕途、生命与真实的感情做对比,你觉得哪个更能让你去为‘孝?”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仕途、声名有时反而会成为人的“负担”,让人在其中沉浮却忽略了最初的感情,《蓼莪》却用并不算短的文字借助诗歌重章复踏的形式一唱三叹,将对父母的感恩与自己不能奉养父母的悲痛都表达的淋漓尽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阅读的过程中,当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那一定能“看到”一个满含热泪、捶胸顿足的人在歌唱,学生也许还未体会到失去父母的痛苦,但能从诗歌的学习中体会到自己对父母的依赖,珍惜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时光,那学习就不是无用功。
二、人间至情之既见君子
围绕在一个人的身边毫无血缘关系却关系极为密切的有两种身份的人,其中之一就是伴侣,而不管是成为夫妻之后还是最初心动的阶段,男女之间的美好的爱情都是让人向往的。
《诗经》中从不缺乏有关爱情的描述,虽然有许多类似于《氓》这样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同样也有很多男女之间美感的感情,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都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但笔者带领学生感受《诗经》中的爱情时却在《关雎》与《蒹葭》这两首名篇之外,以学生所熟知的《神雕侠侶》中程英见杨过时的那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引,进行《郑风·风雨》一篇的解读。
离开了高中阶段的学生追求爱情成了“合法”的行为,他们其中也许有的有感情经历,有的在期盼着美好的爱情,《风雨》就以极为单纯的诗境,在哀景与乐情的对比下写出了爱情带给人的那种刹那间的情绪冲击,“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不管是实写还是虚写,至少这个“主人公”的情绪并不好,这个时候她一定是期待自己心里的那个人出现的,“他”出现了,所以一切都不再重要。这里没有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但那种刹那间心绪的安定与欢喜却还原了爱情最本真的样子,这是否是对爱情的讴歌也许读者都不需要再在意,那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情感才是真正能从阅读与品味中所得到的东西。
三、人间至情之与子同袍
在伴侣之外,另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感情就是友情,能成为朋友的人或有相同的志趣,或有患难的经历,《秦风·无衣》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当笔者将这首诗谱曲之后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中播放时,那低沉的音调、厚重的旋律就已经创设了战场中肃杀的氛围,但对这篇作品的情感理解并不仅限于此,因为“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的英雄气概之外,还有“与子同袍”并肩偕行的战友之情。在自由交流中学生提到,在如今的校园生活中,友情之于他们就是“作伴”,不管是单纯的游玩聚会还是正式的处理一些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朋友所求的就是一个“伴”,这看似很普通,其实却是友情最真的部分,因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人能陪伴你、支持你那这种感情就是无价的,更何况是战场上面临生死时的“与子同袍”“与子偕行”呢?
对《无衣》赏析感受到的是激昂慷慨的情绪,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可以不用去考虑这首诗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也不需要去分析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到底是什么,需要体会的只是那溶于语言文字之中的深情厚谊。
综上所述,不管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古人将《诗经》做了怎样的解释,《诗经》的本源还是先前时期人民大众表情达意的歌谣,文字呈现最初的动力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因此学习《诗经》在理解之外还需要有感受,只有能读出感情,体悟也才会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张运娇.《诗经》家庭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7.
[2]杨雪梅.探讨古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以《诗经》为例[J].语文建设,2015 (3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