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简述

2018-01-18李玥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李玥

摘要:本文以笔者阅读的翻译资料与翻译研究丛书《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为基础,依照各个历史时代的划分,对书中阐述的翻译理论、学说进行评述。

关键词:按照年代;主要学说;代表人物;主要特点

一、书籍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是由文军教授主持编写的“翻译资料与翻译研究丛书”系列图书中的一册。书中共收录了1894年-2005年中国出版物中有关翻译理论论文相关信息两千五百余条,每条均按照:序号、作品名、作者、刊名、刊期/起止页码;摘要;关键词的顺序编写。特别适用于外语教师、研究生、翻译工作者以及对翻译研究感兴趣的人士使用。本书有三大显著特点:第一,本书按照大的年代归纳论文信息,这对整理各个年代的翻译理论有清晰的分界;第二,收录的每一篇论文,都会提供摘要和关键词,便于理解论文的主旨,提高索引效率;第三,论文按照出版时间顺序编排序号,便于数据整理。

二、各时代翻译理论评述

(一)十九世纪

该书共收录19世纪翻译理论论文3篇:分别是1894年马建忠先生的论文《拟设翻译书院议》(下称《拟》);1986年梁启超先生的论文《论译书》(下称《论》);以及1898年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的《天演论》(下称《天》)。三篇论文均是19世纪末出版的文章,清朝末年,国家动荡,内忧外患,为谋求救国图强的道路,爱国先驱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将西洋先进文化技术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其中,马建忠的《拟》首次提出了翻译标准的思想,即“善译”,指出“善译”的条件是具备“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的能力,阐述了“善译”的过程“一书到手,经营反复”。梁启超的《论》强调译书应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于忠实译入语,而丢失原文的意义;二是过于忠实原文,而造成译文生涩梗读。也就是翻译的“度”的问题。严复在《天》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及其相关问题。严复的“信达雅”思想至今对翻译标准讨论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上述三篇文章重点关注在“翻译标准”上,为进入二十世纪翻译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二十世纪上半叶

該书共收录二十世纪上半叶翻译理论文章53篇。其中约80﹪的文章对翻译本体、翻译标准、翻译方法而展开讨论的,余下20﹪的文章对文学翻译、诗经佛经翻译、人名地名及艺术相关翻译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一时期我国翻译事业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以五四运动为界,五四运动之前为文言翻译时期,五四运动之后为白话翻译时期。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五四之后关于白话文译文的一些讨论。1929年梁实秋发表论文《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就鲁迅翻译的《鲁纳卡尔斯基:文艺与批评》中的一些硬译句子,首次讨论了关于翻译中硬译的问题。几年间翟秋白与鲁迅的往来的公开信件中,不仅出现了翻译批评的思想,也在我国翻译理论界中首次提出关于译文“读者群”,即“受众”的概念。翻译理论界学术争鸣初见端倪。

(三)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是跌宕起伏的30年。该书共收录二十世纪50至70年代论文96篇。其中50年代论文78篇、60年代论文4篇、70年代论文14篇。

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举,一方面新中国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内政权,另一方面积极加快对外的邦交与联络,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50年代的78篇论文中有80﹪的论文是讨论翻译工作专业化、计划化,提高翻译工作者中文修养、广博杂学,不断积累经验,研磨翻译方法,以及如何培养青年翻译工作者等方面的论文。

60年代,是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学术运动,到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主导的文化大革命,广大知识分子遭到迫害的时期。书中收录的60年代4篇文章也是十分浅显地就翻译本身问题进行探讨。代表作为1969年余光中发表的论文《翻译和创作》,说明“真有灵感的(诗歌)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翻译和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70年代的14篇论文注重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重新对翻译标准、翻译方法进行深入讨论。其中1979年由哈利迪、麦金托什,斯特雷温斯,陆炳甫联合发表的论文《比较和翻译(上下)》,系统介绍了比较描写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比较的步骤,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转移比较、翻译行为的本质和过程等。为我国翻译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80年代我国的翻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书中共收录80年代出版论文285篇,涉及有科技翻译、口译翻译、文化与翻译、交际与翻译、语义分析与翻译、语际学语用学与翻译、翻译美学、翻译风格、翻译可译性等领域。其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是介绍“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等效翻译理论”以及讨论“开创翻译学”的文章。代表作有林书武论文《奈达的翻译理论简介》、吴新祥、李宏安合著论文《等值翻译初探》、金隄论文《论等效翻译》、郭建中论文《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等。“翻译学”方面的论文有高烈夫论文《“翻译”和“翻译学”》、谭载喜论文《论翻译学的途径》、《必须建立翻译学》、谭载喜论文《试论翻译学》、徐盛桓论文《关于翻译学的研究》、王德春论文《翻译学》等。80年代的论文体现了我国翻译界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理论思想的学术态度,也在多个新的领域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讨,十分可敬的。从80年代起,“翻译”逐渐朝着跨学科,跨领域的独立学科路线发展下去。

(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该书共收录90年代的论文757篇。主要包括:机械翻译、口译(同声传译)翻译、翻译与信息、翻译与语境、翻译与读者·译者、翻译与外宣、翻译与话语分析、翻译与符号学等。值得令人注意的是90年代关于翻译心理学方面的论文大量出现。代表文章有:李运兴论文《谈译者的形象性思维》、黄忠廉论文《抽象思维—翻译创造的根基》、吕航论文《谈翻译活动中的交际思维》等。这些文章体现了翻译界开始由纯理论研究转向翻译相关的多方位研究,同时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意识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重要性,关于翻译中译者及其心理因素、思维方式的研究为我国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扇新的窗户、并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了极其重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六)二十一世纪(2000年~2005年)

进入21世纪翻译事业的发展为迎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开启了新的旅程。书中收录2000年-2005年六年间的论文共计1320篇,比过去150年收录的论文总和还要多,可见新世纪翻译理论研究蓬勃发展气势庞大。不仅论文研究领域空前扩大,更有一部分论文是中外学者联合写作而成。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翻译领域相继出现了“语料库与翻译”、“信息处理与翻译”、“网络与翻译”、“外贸经济、法律与翻译”、“传播学与翻译”、“中西翻译理论比较”、“小语种翻译研究”、“中国名著外译研究”、“多译本比较研究”等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论坛,领略顶尖学术氛围,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中国迫切想要将“中国声音”传向世界,这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文军教授的《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对中国近百年翻译理论发展变迁做了较为详实、清晰的整理归纳。通过书中列举的数据和翻译文献事例可以窥见各个时代背景下翻译活动的特征。中国正身处空前壮阔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中”,中国翻译的发展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需要不断壮大,翻译理论也将会在多学科、多领域中获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文军.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2.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