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呐喊者的心

2018-01-18徐钱晨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灵魂鲁迅

徐钱晨

印象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

他是直立的短发和紧锁的剑眉;是读不懂却要分析妙处的佳句;是大段拗口要背诵的课文。总是副严肃悲愤的神情,唱“封建礼教吃人”的独角戏,他是个伟大的斗士,拥有不屈的灵魂。

那真实的鲁迅是什么样的?

也许只有他自己知晓了,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绝不像我们这辈学生脑海中的课本插画那般“横眉冷对”。我想在他为人所熟知的坚硬顽强的形象背后,跳动着一颗温热柔软的心。

或许有人会将毛泽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来评价概括鲁迅的种种,想必他们那时脑中定没有回味“那一夜再也不会有的好戏”,也没有长妈妈夏天睡觉时摆开“大”字的身影,更没有寿老读书的“将头拗过去”,“仰起摇晃”的模样。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他的笑声爽朗,也会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懂得美术鉴赏和收藏,也会对朋友的穿着评头论足。他是一位慈爱温和的父亲,是一位耐心尽责的好导师。

而正是这样细腻真实的鲁迅,目睹了太多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经历了太过黑暗陈腐的封建生活。于是他毅然执笔,“衰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无法容忍“吃人”的封建礼教;“救救孩子!”-------他对民族的命运痛心而担忧。轻松风趣的言语掩盖了背后的沉重辛酸,冷峻讽刺的笔调下隐藏着对这世间最为沉重的悲悯。

所以我不免要生出许多想象了,当他在纸上写下那些故乡旧事的文字时,他的姿态应该是恬静的,嘴角的笑容是溫情的,心中的思念是惘怅而悠远的。也许他的眼角甚至有些湿润,因为昔日不可重来,童年的故乡已成记忆的碎片,他只能在缱绻的回忆中吸一口烟,缓缓吐出,继而拿起笔,奋力营救这个命途多舛的国。

他别无选择,在那样混乱麻目的时代,他的心志、性格、为人处事的原则,无一不是顽强坚硬的,他需要以那样的姿态唤醒沉睡中的人们,发出内心深处的呐喊,而将自己灵魂的另一面-------那种被故乡浸润出的柔软与温情,留在了文字中,刻在心里。

这便是他令我叹服思索之处,灵魂的坚硬与柔软并存,却也分得明白,看得清楚,然而我们这一代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该勇敢质疑时,嗫嚅着退进思想牢笼;在该倾泄情感时露出麻目的面孔,有时冷漠得近乎无情,有时却又多情得无病呻吟。不知从何时起,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为“原则”打上薄雾,“看客”心理的出现及扩展,则在我们与心灵最柔软处的间隙中,磨上一层厚厚的老茧。

也难怪教科书中总要出现鲁迅的文章了。他深沉地呐喊激励我们成为“真的勇士”,而他闲时的杂文则提醒我们不要忘却心中的一丝温存。文辞风格不断切换,我们也在成长中逐渐明了:懂得处理灵魂的柔软与坚硬关系的人生,才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先生的灵柩终是被埋在浅土中了,然而他的内心世界仍能被我们感知。而今“看客”现象仍在,敢于质疑反抗的呐喊者也不多。正因如此,我们这一辈才更应效鲁迅先生,以笔为利器,化柔情为力量,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精神成为有气魄的精神,让中国成为有力量的中国。一个人的呐喊将是千万人的呐喊,千万人的呐喊将成为民族的呐喊,我们在先生所希冀的那条路上,奋然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灵魂鲁迅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孔乙己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灵魂树 等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阿迅一族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