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文化思考

2018-01-18李余盈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关键词:严歌苓

李余盈

摘要:本文以第五代移民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对其文学作品研究的基础之上,探寻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对立、沟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严歌苓;新移民小说;文化对比

近些年来,海外华人作家的新移民小说逐渐成为国内进行文学研究的热点,而严歌苓作为从中国大陆移民美国的新移民作家的代表,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之中,对于中西双重文化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一、东方西方:不同种族文化思考与文化冲突

新移民作家身处跨文化的环境之中往往难以迅速的适应当地的文化,既不能够对移民地的文化进行全盘接受,同时也难以真正受到其所移民国家的主流文化的接受。对于自身的母国文化,移民作家往往怀着一种复杂的文化情感去审视和了解,一方面移民作家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与母国文化存在着隔阂和距离,但是在异国他乡的漂泊过程中,在孤独迷失的处境之中,又会忍不住的对母国的文化进行依靠和留恋[1]。在这种复杂的文化心理的影响之下,作为第五代移民作家的严歌苓以及其作品之中的人物们总是具有一种沉重的双重身份,既难以真正的融入到西方文化之中,又已经不属于东方,正是在这种文化处境之中,作者得以对中西文化进行更为深刻的剖析和批评,对于双方的冲突描写的更为深刻。

(一)对中西文化的审视

在小说《无出路咖啡馆》中,“我”刚来到美国时和朋友一起出门遇到了汽车抛锚的问题,美国青年安德烈主动帮助“我”和朋友修了车,还要求“我们”吃饭。二人在不断的相处之下,逐渐产生了恋情,美国青年安德烈指导了“我”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文革,并表现出了对以“我”为代表的一代人的同情和遗憾,为了弥补“我”缺失的同年做了一些在“我”看来十分好笑的事情,在感动之余“我”更为深刻的感受到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文化对于自身的怜悯,在对其人道主义称颂的同时,作家十分敏锐的感受到了西方文明中的虚伪、冷漠和强权特色;在对母国文化进行追溯剖析的过程中,作家认识到以伦理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中,妓女之间互相扶持,男人间情深义重,但是这种无条件的人情至上反而导致了不必要的暴力和死伤。

(二)对文化冲突的审视

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之中在对中西文化进行审视的同时,也关注中西文化的冲突。小说《橙血》中的阿贤十四岁来到美国,因为自身心灵手巧而受到美国工厂主女儿玛丽的喜欢,她亲自教导阿贤读书,阿贤在这种环境之下所接受的是纯正的西方教育,并用西方科技挽救了玛丽的橙树庄园。作为一个中国移民,阿贤甚至没有去过唐人街,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看似和故土已经完全没有联系的移民,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强烈的痛苦。阿贤听说中国革命剃了辫子,也想要剪掉辫子,但是玛丽却坚决不允许他这么做,玛丽认为阿賢的辫子是一种古典情怀、然而在阿贤想要和中国水果商谈生意的时候,玛丽却直接拒绝了同他们进行贸易。同时,中国水果商也说阿贤“看似是中国人,原来不是”,中国女工阿银也用“你们”“我们”进行区别,在这种一次次的文化冲突面前,阿贤最终走向了毁灭的结局[2]。

二、强与弱:强势文化的压迫和弱势文化的生存

严歌苓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同样注重从种族角度考虑不同的文化差异,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强弱对比。虽然文化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客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强弱之分。同时在同一种文化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强弱、主流和边缘的差别。占据强势地位的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把持着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话语权,而弱势文化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想要被压迫就只能顺应强势文化本身制定的规则,在这种局面之下需求发展。严歌苓小说中的强势文化就是欧美的西方文化,而弱势文化一般是中国文化。

(一)从《女房东》看弱势文化的生存

小说《女房东》中的主人公老柴和楼上的女房东之间的生活俨然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强弱对比。老柴居住的小楼中木楼梯成为了其不能够逾越的鸿沟,因为其象征着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的差距,老柴在自己的小房间内能够享受进出房门的方便就感觉“受宠若惊”,认为这是女房东对于自己的施舍。而在女房东的蛮横的男朋友将汽车停在大道上反而怪罪老柴挡道的时候,老柴也只能够小心翼翼的进行解释。这种强势文化占据话语权,即使自身缺乏相应的合理性也要对弱势文化进行压迫和盘剥,而弱势文化想要继续存留和发展就只能够转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小心翼翼的进行自己的坚持。

(二)从《扶桑》看弱势文化的生存

小说《扶桑》之中对于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之中如何进行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也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讨,即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压迫之下为什么没有灭绝,它到底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生存下来的,这是一位移民作家思考的问题。在小说《扶桑》之中,作者逐步进行探寻,并认为弱势文化之所以没有消亡,正是因为其拥有自身的力量。扶桑是弱势文化之中底层弱者,但是放在扶桑的一生之中无论是颠沛流离的命运还是困苦的生活,以及他人残酷的凌虐都不曾真正的让扶桑垮掉,扶桑本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弱势文化的一种化身和体现。作者通过扶桑的命运揭示了弱势文化想要在强势文化主导的世界之中生存,必须保持自身的文化底线,保持自身文化发展之中的生存力量,它并非高喊着“反抗”的激进文化主义者,那种形式无异于以卵击石,弱势文化想要发展就要在沉默和忍耐之中秉持着自己的底线,正如余华《活着》所体现出的那种精神,即“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三、走向理解: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连接点

在对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强弱文化对比下的弱势文化的生存进行讨论之后,在阅读作家的作品过程中,也能够发现作家多篇新移民小说虽然表面上讨论的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看,严歌苓关注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能否真正的互相理解和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是否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和融合。严歌苓一边进行新移民小说的创作,一边对这些问题不断的进行追索和发问,试图寻找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文化与文化之间打破隔阂的方法。严歌苓的丈夫是美国人,自身经历了跨文化的婚姻,这一段经历成为了小说《无出路咖啡馆》的原型,而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其对于跨文化的爱情描写屡见不鲜。

以小说《扶桑》为例,少年白人克里斯和底层妓女扶桑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整个小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虽然两位主人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在相处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中国的冲突和困惑,但是这并未成为阻碍双方产生爱情的障碍,《扶桑》中白人少年克里斯本身是出于猎奇心理观察扶桑,并逐渐的迷恋上双方的文化差异,在渴望了解与帮助扶桑的过程中甚至强奸了扶桑,这也成为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凌虐的一种表征,但是他的罪恶却被扶桑宽恕。虽然两人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但是克里斯本人带着对于扶桑和东方文化的愧疚与悔恨最终成为了汉学家,并为中国移民的福祉奋斗了一生。

严歌苓虽然自身的婚姻美满,但是其笔下的跨文化爱情大都以悲剧收场,恋人们最终无法得到善终的原因除了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差距,追溯其根源,最为关键的原因仍然是因为其在文化之上的差异。在这种跨文化的爱情之中探讨两种文化之间共存的可能性和连接点是作家进行创作的主要原因,以《扶桑》中的克里斯和扶桑为例,最终二人的爱情以悲剧告终,但是作者通过两人的故事说明的是不同文化之间需求共通和连接点就是对双方之间存在的差异表示欣赏,对彼此理解抱有渴望,对于罪恶进行忏悔,对于迫害者进行宽恕。即使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构成文化本身的元素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只要文化本质的内核一致,双方最终能够互相完成沟通。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严歌苓作为第五代移民作家,对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关系与生存,以及在激烈的文化冲突和矛盾怎样寻求文化之间的连接点和共通点,从而进行更为平等的交流进行了讨论。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之下,在文化融合进程逐渐加快的背景之下,严歌苓新移民小说对中西文化审视和探求双方沟通是值得关注的,也能够带给人们现实生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吴敏.跨文化书写: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常慧.全球化背景下严歌苓跨文化写作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严歌苓
我要做一个正常人
武 装
武装
严歌苓:我是在安徽的小巷里长大的姑娘
《芳华》:严歌苓的自传
严歌苓:写作是自讨苦吃,但不写我会死
严歌苓的异国恋情
严歌苓四入赌城
“边缘人”严歌苓
严歌苓:用“纪律”保鲜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