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思想性与兴趣性结合的探究
2018-01-18廖振龙
摘要: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如何将思想性与中学生的爱好、兴趣有机结合;如何再现历史,让历史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自觉性。本文试图展现笔者在教学中的片断,论述教学过程的探究,以此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想性;兴趣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显然,“它是师生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确定的课程,运用相应的教材,实现教学任务的手段。”如何将思想性与兴趣性有机结合是必须探索的一个问题。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笔者认为:要让历史有灵魂,必须让学生有了解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教法、学法上要一定的创新,让历史课堂充满活泼、生动的气氛,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本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片断,进行具体的探讨,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
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历史学科特点决定教学中更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什么是爱国主义呢?列宁曾作精辟论述:“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绝好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国格和人格,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历史上,每当国家面临兴衰存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挑起抗击外敌入侵的重担,激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史诗画篇。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为极好之素材,林则徐为挽救国家的危难,毅然奋起,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入侵,虽最后被罢官流放,但其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通过教师饱含激情的讲述,必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操。
在教学中还可用革命歌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适时应用,是能取得独特效果的。在讲授“九·一八”事变时,学生对日本的侵略可谓是痛恨之极,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更是感到由衷的悲愤,这时教者便播放了那首表达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而又渴望回到故乡的《松花江上》,学生在歌声中受到震撼,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定位教学目标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置于突出位置,以切实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本质功能。“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二
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變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身心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根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指出:“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笔者想谈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的几点做法:
(一) 注重学生的参与,开展探究性活动,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想象作文或导游词等,增强学生探求历史的兴趣,寓思想性于活动之中。
1. 注重搭建辩论舞台,发挥集体的力量,鼓励同学们大胆设问质疑,大胆讨论。辩论会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和谐的探究氛围、良好的合作机制是辩论会取得成功的保证。如,对中外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分析及历史现象的评价,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教材的定性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如评价拿破仑;洋务运动是利大还是弊大;如何全面看待李鸿章;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问题。教者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得到表现机会,非常踊跃,学生探究能力也大提高。当然,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画龙点睛,做出点评和总结。
2. 采用历史知识竞赛形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历史知识竞赛其实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有竞争,才有动力,才有活力。竞争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发挥学生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者作如下程序规则设计: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同学举手抢答;答对一题该组获10分,答错一题该组扣10分;统计得分情况;最后宣布获胜组。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举手抢答,踊跃积极,回答准确。可见,知识抢答竞赛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课堂实效。
3. 新课标要求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他们从不同层次看问题,可以尝试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或导游词。比如,在讲《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这一课时,教者就让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北京人的一天》;在讲完《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这课后,教者就让学生写一篇导游词,介绍半坡原始居民或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情况。通过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或导游词,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和想象能力。
(二) 引入对联、漫画、故事、情景再现还原历史等艺术形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1. 巧用对联,可使抽象的事件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兴趣性。“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对联作为一种文学性、艺术性独特的文学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将讽刺对联应用于教学中,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二十余年间,出卖大片国土,而慈禧太后死后,尊号更是长达十六个字,即“慈禧端佑康颐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可以引用一副对联:“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进行概括,这副对联对慈禧的丑恶行径和虚伪面目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使学生更加了解到清朝统治的腐败无能。endprint
2. 教学中,穿插讲述或让学生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或让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往往会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欲望。在讲授《血肉筑长城》这一课时,让学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由于学生看过、听过相当多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因而,在课堂上,学生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通过讲故事,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徐特立曾说“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长汀是红军的故乡,是长征出发地之一。在讲解学习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教者就让学生搜集与闽西红军相关的湘江血战、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课堂上让学生讲述。这样,提高了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为家乡有杨成武(长汀人,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这样英雄人物面倍感自豪。
3. 通过情景再现还原历史,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就可以让学生体验过去的历史,再现当时情景。“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讲解中国古代“杯酒释兵权”这一目时,教师让学生看课文,然后让几位同学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余幾位同学扮演石宋守信等朝中大将,把课文小字部分内容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游戏。此时,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历史教学必须双管齐下,做到思想性和兴趣性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一方面应灌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历史有灵魂;另一方面,应摒弃历史教学的呆板、乏味,采用讨论会、辩论会、知识竞赛、想象作文或导游词等探究性活动,并引入对联、漫画、故事、情景再现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当然,本文仅是笔者的一点拙见,不足之处,还望同仁们指正。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4-24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四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9、135.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附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3、254.
[4]蒋敦杰等.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第四章)[M].海南出版社,2004:66.
[5]冯长远等.高中历史课程教师读本(第四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5.
作者简介:廖振龙,福建省龙岩市,长汀第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