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小型产业园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

2018-01-18李礁沈利剑

教育界·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李礁+沈利剑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热点,受到各方广泛关注,相关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其中利益均衡机制缺失,资源配套不匹配等问题日益凸显。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中小型产业园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利益链为纽带,构建与试点工作相适应的服务和支持体系,是现代学徒制试点能真正落地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小型产业园区

一、中小型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

产业园区是区域产业集群的聚集体,是构建产业链环,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整合服务资源的综合体。产业园区肩负着推动产业集群形成,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促进人才与项目良性互动和高效融合,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是各产业园区的首要工作。

然而,多数中小型产业园区由于影响力不够,对企业的吸引力较小,招商引资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而将工作重心放在配套环境和政策打造上,意图通过优厚的条件吸引规模企业的入驻。完善的硬件配套和优厚的政策确实可以吸引对资源政策有迫切需求的初创企业,但难以吸引规模企业的眼球,因为规模企业更关注区域的人才聚集能力。对中小型产业园区而言,除了出台更有吸引力的引才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依托现有基础条件,更加切合实际地走人才培养、引进与共享并举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强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构筑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本地化人才培养的自我造血机制,为园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匮乏和流失问题。

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惑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把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根本任务,统筹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资源,协调好教育、人社、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现代学徒制源于发达制造业国家,国内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大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实践中大多参照国外学徒制成功案例。以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起点,也是最为重要环节——遴选合作企业为例。考虑到合作的稳定性,各院校一般会选择当地或在本地设点的知名企业,知名度和企业规模往往是遴选企业的核心条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确实对于学徒制试点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双导师队伍建设、规范化的教学与运行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以规模限定合作对象,忽视企业的合作意愿,忽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忽视试点工作服务和支持体系的重要性,又走入了过去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缺少利益链为纽带的困局。

纵观目前国内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开展状况,有的学校“一厢情愿”,学生到企业后得不到师傅有效的指导,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有的学校忽视服务和支持体系,在没有食宿保障的情况下,学生、教师频繁在学校与企业间来回奔波,身心俱疲,学校花费了大量的办学成本而收效甚微。因此,要把现代学徒制试点落到实处,不仅仅要把握好试点工作内涵,更要从区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充分考量在企业方开展办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才能真正地把试点工作落到實处,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三、基于中小型产业园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优势

地方政府规划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区,配套设施齐全,建有员工宿舍、饮食中心、运动场甚至健身房等,成熟的物业管理和安保设施并不逊色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再者,对中小型产业园区而言,因人才吸聚的弱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迫切,与学校探索试点现代学徒制,通过本地化人才培养,不仅解决了产业园区人才短板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联合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从根本上缓解了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与企业共同成长起来的学徒,逐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对企业和学校的强烈认同,反过来成为现代学徒制长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基于中小型产业园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施路径

(一)政府搭桥,多边参与,成果共享

中小型产业园区存在联合人才培养的潜在需求,学校可与地方政府充分接洽,校地共建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平台,试点现代学徒制。地方政府作为产业学院的主导者,应积极协调和动员园区企业参与。试点工作以园区1-2个相对成熟的企业为核心,多个企业协同,成立企业导师团队,与校方导师团队一起共同实施双导师人才培养。试点过程中,地方政府参与决策并给予政策支持,统筹调配园区资源,制定管理机构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各方协调中的导向作用、指导监管作用,增强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二)稳步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基于产业学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起步阶段,并不适宜快速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因为招生招工一体化的前提是企业有大量用人需求且对学校人才培养有足够信心。如果抛开企业顾虑,盲目求快,办学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只会导致企业信心受损,动摇校企合作根基。

学校可以分阶段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对高职学校而言,考虑到学生第一学年侧重于理论学习,因此教学可以安排在校本部,第二学年择优选拔进入产业学院。按此设计,产业学院培养期分为预备期、实习期和准员工期三个阶段。

预备期(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点班学生分组到企业轮训,各企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实践项目安排导师组负责学徒的实践工作。

实习期(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和学生双方意愿,双向选择确定就业和录用意向,企业按计件或计量的方式为学徒派发报酬。

准员工期(大学三年级):通过学校和企业综合考核,选拔准员工,按照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的意愿,签订准员工培养协议,推动定岗定薪定酬准员工机制。

对于合格的准员工,在学生毕业后,双方签订用工合同。此后学校对毕业的学徒进行跟踪调查,比较其在合作企业和非合作企业的职业发展,并据此调整学徒制培养的方式、内容等。endprint

(三)因地制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1.集中理论教学。各专业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就要求校方教师必须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但多数产业园区与学校距离较远,如何开展异地教学是试点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一般来说,根据距离的差异,市内外产业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市外产业园教学可采用集中教学时间的方式,将理论课教学集中在前半学期,后半学期到产业园实践;市内产业园可将理论课教学时间统一安排在上午,企业实践安排在下午,同时,尽量将一周内的一门理论课教学安排在同一天上午完成,方便教师返校处理其他教学工作。

2.校企双评价分统结合。制定学徒学业考核管理办法,分统结合,科学考评。一是对学徒理论学习考评,按课程性质沿用传统的多种考核方式。二是对学徒企业实践考评,由企业导师依据考核管理办法给定的分值权重,对照学徒在岗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给出评价。三是企业经营和生产任务繁重时,多数时间无法兼顾学徒培养,学徒大多赋闲在岗。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每学期设置一个完整的岗位实践任务,该任务由学徒自主完成,校企双方导师共同辅导和评价,评价可灵活采用项目展示、项目答辩等方式,考核小组构成要充分考虑企业主导作用。

3.多边协作的双导师队伍。中小型产业园区企业规模偏小,适合采用多边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即以中等規模企业为核心,联合多个小规模企业,共建导师团队,共同试点现代学徒制。学徒制试点指导委员会由校方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负责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协调和管理校企导师团队开展工作。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到各企业轮训,企业导师除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外,还需结合本企业实际对学生进行技能提升培养。

4.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针对学生在园期间公共课教学问题,校企可共建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录播系统,异地同步,通过互联网开展远距离互动教学,解决思政课、就业指导课等非专业课程异地教学困难问题。建设企业实践跟踪和管理系统,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学徒在企实践,包括考勤管理、日志管理、考评管理、师徒互动等功能模块。校企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取长补短,整合学科资源满足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和终生学习需求。

5.充分发挥文化熏陶和宣传凝聚作用。打造符合产业学院特色的教学环境,增强园区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从心理角度和能力角度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其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有效降低学生就业后的离岗率。利用园区公共空间,如楼栋大厅、门廊、饮食中心周边等,将举办作品展、成果展、教风学风展示等活动形成常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能了解产业学院建设成果,了解校园共建产业学院的能力和决心,从而坚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何礼果,李礁.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研究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7(03):43-47.

[2]王晓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1,31(05):54-57.

[3]王春旭,李衡,王龙,等.“院园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131-136.

[4]郑新,付文亭,陈海生.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印刷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教学实践与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6(10):72-75.

[5]刘家枢,王向东.现代学徒制度变革本质特点与建立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0):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