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龙舟竞渡
2018-01-18汪文忠
汪文忠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群众性的水上体育运动。北宋梅尧臣《观拽龙舟怀裴宋韩李》说“春三月,轻服时,薄水殿,习水嬉”,还讲到龙舟竞渡“拽龙舟,过天池”,其势“惊鸿鹄,沉鱼龟”。帝王家此时有金明池龙舟竞渡,并有赐宴。朝廷有上巳御宴与观水戏的活动。蔡绦记载宋哲宗时上巳,“锡辅臣侍从宴”,并参观新造的龙舟。《宋史》礼志中亦言“上巳、端午观水嬉”,仁宗时,因宰相张知白逝,而罢上巳宴;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的上巳御宴也因故未能按时举行,不过这些均表明,宋朝上巳时,按惯例是有皇宫御宴的。
龙舟竞渡也是寒食节重要的民俗活动。李廌的诗《有怀都下寒食》,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寒食,天子在宝津楼与臣下观看龙舟竞渡的情形,“箫韶引风摇树羽,晴波飞影动宸旒。阑干仙人深雾縠,楼前彩缆系龙舟”,龙舟飞驰“锦標霞举夺日精,万楫竞渡驰蛟虬”,热闹非凡。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中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描绘了寒食时吴兴龙舟竞渡的盛况。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寒食时西湖“龙舟十余,彩旗叠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龙舟争竞,观者“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京城市长和富贵之家对竞渡获胜方均有丰厚赏赐。
宋代对端午龙舟竞渡的记载较多,由此可见端午龙舟竞渡在民间的规模与影响比此前节日里的龙舟竞渡更大。
端午佳节,朝廷亦有龙舟竞渡,北宋大臣王珪端午在御池陪帝王“争看兰舟竞渡人”,而北宋苏辙则明确指出“共传太液龙舟稳”,帝王所观竞渡之舟为龙舟,不过“不似南方竞渡喧”,没南方热闹。
北宋余靖在端午日见“龙舟争快楚江滨”(余靖诗《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北宋郑瀛亦在长江边看“龙舟两两争喧豗”“只作龙舟多竞渡”(郑瀛诗《官塘竞渡》),南宋何梦桂言天中节(即端午节)时“龙舟搥鼓飞洪波”,为的是“锦标夺得”(何梦桂诗《五月五日对雨有作》)。北宋黄裳“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直到“夺罢锦标方彻”(黄裳词《喜迁莺·端午泛湖》),由北宋入南宋的史浩亦道“龙舟竞夺,锦标方彻”(史浩词《花心动·端午》)。端午龙舟竞渡,气氛热烈,龙舟“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黄裳词《喜迁莺·端午泛湖》)。对夺标龙舟,士庶争赏。
另外二月时杭州有龙舟竞渡,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所载,二月初八是钱塘门外霍山路的一位神人(其名为祠山正祐圣烈昭徳昌福崇仁真君)的圣诞之节,以龙舟竞渡方式进行纪念与娱乐。六艘龙舟在西湖进行竞渡,舟上“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鬼、快行、锦体浪子、黄胖,杂以鲜色旗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划舟之人均“簪大花、卷脚帽子、红绿戏衫”。帅守亲自观战,“标竿于湖中,挂其锦彩、银球、官楮”,以犒赏夺标之舟,其他参赛龙舟亦可得到一些赏赐。由此可见,二月初八的龙舟竞渡,应只有西湖才有,因其是为庆祝其地方神生日而有。官府亦重视此龙舟竞渡活动,民间更以此为乐。南宋高斯得《西湖竞渡游人有蹂践之厄》诗中讲到二月初八杭州的西湖“处处笙歌发,行都士女出如云,骅骝塞路车联辖”,此时“龙舟竞渡数千艘,红旗绿棹纷相戛”,其场景“有似昆明水战时,石鲸秋风动鳞甲”,对获胜龙舟,“匝岸游人争赏设”而“抽钗脱钏解佩环”,与上巳、寒食、清明和端午的情形相似。游人往来如蚁,以致有踩踏之忧。
由此可见,宋朝时全国普遍在上巳、寒食、清明和端午举行龙舟竞渡活动,而杭州在二月初八亦有龙舟竞渡。宋时参加竞渡的舟是否均为龙舟呢?答案是否定的。南宋金盈之记载上巳节开金明池,有以舟作玩具出售者,“龙船为最多。大率仿御座龙船及竞渡龙虎头船”,可见竞渡之舟尚有虎头舟。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讲到竞渡之舟有名曰“飞凫”,或叫“水军”“水马”。则竞渡之舟绝非龙舟一种,但可以肯定的是参加竞渡的舟,龙舟居多,且较受欢迎。
龙非现实生活中所有,是国人想象出来的一种祥瑞动物,其形体是鹿、蛇、鱼、鹰、虎等动物的复合体,也是多种图腾、多种吉祥物的综合体。在河南濮阳,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贝壳堆塑的龙,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比较早期的龙的形象。长沙战国墓出土的帛画中有男子御龙,龙的形象更加鲜明。1980年四川新都县出土的画像砖上有龙车,麦积山第133窟壁画有仙人乘龙。龙可上天入水,人可乘骑。有龙车,便有龙舟。而男子御龙图中,龙身下有鱼,是否表明此龙在水中呢?若是,是否可言这是可见的最早龙舟呢?不能肯定,存疑。中国人特别重视香火的延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后人,更是“望子成龙”。把“子”与“龙”并列,可见“龙”之受欢迎程度。龙的形象为百姓所喜,自古及今,故竞渡之舟以大众所喜的龙首形象为多,不独宋时如此,至今依然。
延续至今,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龙舟竞渡的节日便只有端午节了。而清明节(寒食、清明为两个节日,但均有祭祀祖先及扫墓内容,后渐合二为一,仅在清明祭扫)早已没有龙舟竞渡之事;西湖的二月初八龙舟竞渡亦成过往。
端午节遗风至今,端午龙舟竞渡之俗亦能保留至今,是习俗自我选择的结果。上巳龙舟竞渡有招魂之意;寒食与清明的龙舟竞渡则为水嬉,娱乐大众;端午龙舟竞渡非为招魂,亦非纯粹的娱乐,其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国民心愿在焉。
端午节龙舟竞渡,今人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为纪念屈子,其实东汉人邯郸淳《曹娥碑》中言是为纪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而《越地传》记载起于越王勾践,因越国习水好战故。而端午节龙舟竞渡为屈原的记载可见于南朝梁时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因屈原投汨罗江,故以舟救之。这个节日的龙舟为何舍伍子胥和越王勾践而青睐屈原呢?伍子胥虽也值得赞扬同情,但其本为楚人,入吴助吴攻楚,把已亡的楚平王掘出,鞭尸复仇,虽快意恩仇,但国人很是忌讳挖人坟茔,更何况是父母之邦的君主(虽然伍子胥有挖的正当理由)。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于雪耻大败吴国,但成功后却赐死忠心耿耿的文种。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便是说的勾践。再则勾践在吴国时竟尝吴王夫差的大便,这固然可以视作大丈夫可屈可伸,但这一行为本身却不会让人觉得有多必要与高大。而屈原不似伍子胥离开父母之邦,也不似勾践“忍辱”如许,他“清以廉洁”“竭忠诚以事君”,即使被贬,却不为己多虑,而“所怨者,君昏国危”,胸怀天下。闻楚都为秦所破,“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万般无奈之下,屈原以身殉国。这是一个没有瑕疵的爱国者。虽然悲剧结局,但千年以来,民众并不以成败论英雄,甚至往往更加赞赏失败的英雄。端午日,以龙舟竞渡提醒君王亲贤臣,如王珪与皇帝同观龙舟竞渡而感叹“应是君王好忠直,至今犹为吊孤臣”(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诗)。屈原投水,龙舟竞渡于水,似争救其于急流之中。
宋朝的龙舟竞渡发展到今天,唯有端午的龙舟竞渡仍长盛不衰。这是一份对爱国者的深切怀念,对国家忠贤之臣的渴慕,亦饱含梦想着龙舟可于万顷波涛之中救护屈原的美好愿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