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18-01-18田嵩燕

紫光阁 2018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特色建设

田嵩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根本遵循。

文化的繁荣兴盛支撑伟大复兴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一个国家的成长兴盛都既要依靠军事、经济、政治等硬实力的长足发展,也要依靠文化软实力为大国的崛起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的最新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九大报告的这段论述清晰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发展的三大来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和源头;20世纪以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基石和主体;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土壤和养分。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十九大报告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什么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为意识形态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前途命运,也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立场和发展方向。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新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要加强互联网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上网,用法治的力量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要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切实履行好各级党委(党组)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确保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贯穿于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重要源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同志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要在全社会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开展近现代史、党史、国情、改革开放成就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要支持和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组织,健全完善褒奖激励等制度,以制度化建设促进志愿服务的经常化和持久化。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文化服务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要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蕴藏于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评价文艺作品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繁荣文艺创作,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创作生产全过程。在文艺创作中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文化精神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切实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文化单位和个人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应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在对外传播中,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