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18-01-18秦莹李峰
秦莹+李峰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伴随着这场春风乘势而上,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与责难后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和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语文教学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但农村初中生所处的家庭氛围缺少文学的熏陶,接触到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渴望得到文学的沐浴,但是手边资料缺乏;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缺少一种文学氛围,对语文提不起兴趣。因此,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任就落在语文教师肩上,落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上。
一、教师要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
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课本教材与课外阅读如同鸟儿的双翼,缺失哪一个方面,鸟儿也不会在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选择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特别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在中考时已经不再涉及课内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本联系紧密的文章。比如,在讲到初一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通过文中宋妈、兰姨娘等人的介绍为学生适当讲解《城南旧事》中的其他小故事,只讲每个故事中的高潮部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堂中把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这一举措延伸出去,从而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石。
二、培养读书兴趣,为学生创设读书途径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为学生寻找适合阅读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可利用课前五到十分钟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对所讲作品的兴趣。这样,一部分学生在课下就会产生对文学作品的渴慕,积极寻找作品来读,此举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要求教师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面对初一学生,挑选曹文轩的一系列圖书,抓住其中的几个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部分学生就会在课下追问这是哪本书上的故事,下周的教室中可能就会出现这本书在全班传阅的景象。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有助于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文学书籍缺乏这一现状。对于大部分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中很少涉及到文学阅读,缺少阅读氛围的情况普遍存在,家中的文学书籍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使学生更远离文学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塑造文学氛围的责任,教师都是经过四年甚至更长的文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师有责任把文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课外读物较少,教师可通过电子白板为学生搜集短篇文章,如,诗歌、散文以及短篇小说等,让学生在课堂中完善资料不足这一缺点。比如,在学习流沙河的《理想》时,为学生展示当代诗人席慕容的散文诗;在学习《胆小鬼》时,为学生叙述三毛的故事,流浪的生活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再展示三毛的其他作品,让学生领略三毛作品的魅力。
四、善用影音工具,拓宽学生视野
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文字可能引发不了他们积极的兴趣,在课堂中如果重视影音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无疑会更有吸引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所选择的课文更注重经典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有很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者电视剧。有一些小说,教材只是摘选了一部分,但是作品中的其他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整个电影的熏陶。在学习课文后,为学生播放视频,整个电影故事情节推动学生去更多了解作品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后,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由于《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整部小说集的最后部分,因此学生在观看时会发出“这个人是谁”“这是不是兰姨娘”“这是不是蹲在草丛中的人”这些疑问,教师在观看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产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向学生传达自由想象的书籍比电影更精彩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农村初中学生受视野条件、物质条件的限制,缺乏文学氛围的熏陶,导致他们只能在学校语文课堂中沐浴文学的阳光。因此,语文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承担起塑造文学氛围、培养学生文学兴趣的责任,探索多种途径,在课堂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