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态”三题
2018-01-18毕泗建
毕泗建
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以生为本、和谐开放、互动生成、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生态课堂”有怎样的特征呢?一般说来,“智慧状态”“生命姿态”和“心灵百态”是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三个重要元素。
一、“生态”是牵引学生思维的智慧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自己的生命理想、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智慧,这便是语文教育智慧的生成建构。
真正的语文教育,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以此为起点,让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让能力发酵提炼成智慧。成就人生,成就未来,首先要成就智慧。拥有知识与拥有智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知识,让人受益一时;智慧,让人享受一生。只有智慧,才是人的发展所真正需要的。教师的教育目标,不在于塑造“知识人”,而在于培养“智慧人”。拥有智慧的人,才会更有魄力,更有实力,更有魅力。语文课堂应该让智慧伴知识共生成,充满智慧的挑战,以不断唤醒、开发、提升人性的自我意识。智慧生成的教育是一种创造意义下的教育,它是对知识化生成的超越,是对以分数为筹码的价值观的有力挑战,是新课程理念下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服务的崇高目標追求。智慧就是发展,智慧就是开拓,智慧就是创新。新课程呼唤智慧的教育,期盼生成教育的智慧。
二、“生态”是指向学生成长的生命姿态
语文教学应该以建构文本意义、完成自我理解为核心,强调教学的终极关怀,使生命个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启迪,师生双方都能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语文教学传递的是生命的声音,生命是它最终的价值指向。语文教学还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与情感体验,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富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在有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充实自我心灵、构建精神生命、彰显生命价值的一段精神探索旅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生命的差异,欣赏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让学生在对话中体悟生命的本质力量。语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凝固的、预设好的传授结论与接受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知识、被教师指示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真实有效、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的天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有效创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断生成精彩,学生的生命也不断获得提升。
三、“生态”是呵护学生成功的心灵百态
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无数种人格特质,活泼与文静,聪慧与迂缓,内向与外向,冒险与保守,等等,这些人格特质就如同无数根琴弦一样,构成了一个人美妙的心灵世界。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就如同一曲交响乐,每一根跳动的琴弦都会影响整个乐曲的韵律,如同一根根琴弦一样,一个个人格特质的差异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展现出不同的特色,而一根根不同的琴弦又那样和谐地融汇成一曲优美的心灵之歌。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会很轻易地在本该充满关怀、享受愉悦交往、体验智力挑战的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遭遇难堪,使学生脆弱的心灵不得不去承受本不该有的精神压抑、冷漠与放逐。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学生所想,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最纯朴、最敏锐、最温柔、最真诚的情怀。面对学生的成长,语文教师应该有耐心,不要太功利化,应该学会等待,等待学生完成内在成长,不要去打扰学生“破茧”的过程,不要拿成人标准随便“修剪”儿童,这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善于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善于小心地呵护学生的心灵,善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的勇气和信心,并能设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语文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尝试用学生的眼光设计教学,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真实感受,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少一份对学生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创造学生成长的宽松氛围。教师如果能够以一颗真诚的爱心与学生往来,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效能动机”,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意关系展现出来,引领学生为远大壮美的理想而奋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