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居城市”视角下城市开发策略研究
——以扬州三湾项目为例

2018-01-18刘凌雯沈丽君吕晓

项目管理技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三湾宜居城市扬州

刘凌雯 沈丽君 吕晓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0 引言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并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将“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2016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7.35%,意味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04%,城市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同样在2016年,上海、北京常住外来人口总量出现负增长,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人口外流,不再是工作与生活的最佳选择。这一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是交通拥挤、房价高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职住过度分离等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

1 国内“宜居城市”发展

1.1 国内宜居城市发展现状

宜居城市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是为了解决城市工业化带来的居住环境问题。我国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起源于吴良镛院士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国外先进理论对其进行扩充,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宜居城市理论基础。而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早在2005年的北京总体规划中就出现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如今宜居城市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规划目标。

2007年,建设部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指标评价的方式对城市的宜居性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满分100分,达到80分则可评为宜居城市。这一指标体系包含六大维度(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和27项具体评价指标。其中,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的权重为0.3,其他维度权重为0.1。该标准统一和规范了国内对宜居城市的认知,之后的宜居城市评价多以此为基准。如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所用的评价指标为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基本与《标准》一致。

以《标准》为参考,分析2005—2014年我国宜居城市排名,前10位中从未出现一线城市北上广的身影。而在2016年的榜单中,北京和广州更是排到了40个案例城市的倒数前3名。这些现象表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水平的飞跃同时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人们已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变为追求更为丰富的精神需求。回看“宜居城市”的发展命题,城市规划者似乎渐渐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初心”,即以人为本,为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幸福度的发展原则。

1.2 宜居城市开发的“初心”

“以人为本”是重要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正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一般的市民而言,最想要的无非是“一口新鲜空气、一间能睡觉的房子、一份安全的社会关系”。体现在宜居城市的发展要素上,就是健康的生活环境、完善的公共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3类环境共同构成“宜居城市”的发展核心。

1.2.1 健康的生活环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表达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思想。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双重含义:首先是“健康”,保证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基本需求,包括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其次是“美观”,是对生活环境的景观性需求,相比枯燥单调的环境,贴近自然、丰富多彩、饶有趣味的生态环境更能让人愉悦。

2016年,青岛成为我国最宜居城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环境维度。青岛的城市绿化覆盖率非常高,全市林木绿化达到4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9d,远高于北京198d;同年,南京位列宜居城市全国十强,最为人瞩目的是其治理生态环境的全面措施,形成治水、治土、治霾的水陆空立体治污体制,PM2.5年均浓度降低15.8%,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受到南京市民的好评。

1.2.2 完善的公共环境

公共服务设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配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生活品质、公平正义的主要体现。

上海的公共服务设施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满意度。2016年,上海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对交通、公共服务为主的公共设施进行了详细规划建议,强调服务半径的全覆盖,优化布局公共交通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无锡近年来在宜居城市排名上迅速蹿升,其在教育、医疗条件方面表现突出,加上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我国宜居城市之一。

1.2.3 和谐的人文环境

除了自然环境、公共环境,精神层面的人文环境也是构成人们幸福生活的主要条件。和谐的人文环境能够造就具有凝聚力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培养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丽。借助文化影响力,苏州每年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活动,加深了市民对苏州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文化是城市软环境的主要构成,物质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着精神人文环境,使苏州养成了有别于周边其他大城市的独特气质,城市节奏放慢,文化活动丰富,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市民归属感强。

图1 三湾在扬州的区位

2 扬州三湾“宜居城市”开发策略

扬州三湾项目位于扬州市区南部、古运河沿线三湾段,占地面积约2.25km2(如图1所示)。历史悠久的古运河南北穿越而过,历史文脉与自然生态的碰撞,造就了三湾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环境。根据规划,三湾地区将以“旅游度假区”为发展目标,布局市级公园、公共配套、生态社区等功能。

而原本的三湾,周边多为棚户区,湿地水质富营养化严重,运河沿岸垃圾堆积,周边居民叫苦不迭。如何恢复这片宝贵的湿地、如何打造旅游景观,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将三湾打造成为真正的宜居城市,是本次规划提出的主要命题。

2.1 把“青山绿水”还给市民

2.1.1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地形和原生植被

规划保留现有的大片湿地资源,不大肆盲目地进行推平重建。以“生长在湿地中的社区”作为建设目标,保留并改造现状的湿地、滩涂、河流等生态基底,让所有的建筑、道路、桥梁犹如生长在自然湿地中(如图2所示)。尽量减少在湿地中布置大型商业设施,将湿地休闲型商业,如休闲养生会馆、运动中心、文化商店、茶楼等以散点形式布置于公园内;针对湿地博物馆(如图3所示)、古运河博物馆等大型建筑,多以覆土建筑或改变标高的形式打造,与湿地环境融为一体,减小建设对湿地的破坏。

图2 规划平面图

图3 湿地博物馆效果图

2.1.2 提升自然——建立多层次城市绿化系统

规划通过打造核心公园、渗透绿地、社区绿地三级绿地系统(如图4所示),绿地面积多达60万m2(不含水系),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接近20m2,远高于国家规定的人均8m2的园林城市指标。

图4 三级绿地体系

核心公园即中心的湿地公园,为了扩大湿地的生态效应,增加其影响界面,规划从湿地公园向四面延伸出数条渗透绿地,包括湿地河道或绿带和通往社区及公共场地的集中绿地。在美化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完善了雨水径流系统,为实现“海绵城市”理念打下了基础。

2.1.3 整合自然——健全生态支撑体系

遵循“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设计理念:将生态理念从三湾湿地公园延续到三湾慢街、玉龙花园等小景观的打造中,又在这些小景观中体现海绵城市、扬州园林文化等精髓。

其中,“三湾慢街”严格遵循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做到“收水、蓄水、用水”一体化的循环,真正做到水的可持续发展(如图5、图6所示);“玉龙花园”及其扩建工程遵循扬州古典园林的特色,延续扬州园林“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特色,成为三湾公园内真正的扬州古典文化地标。

图5 三湾慢街规划平面图

图6 三湾慢街海绵体系图

2.2 便利安全的生活配套设施

2.2.1 出行的便捷性

通过梳理道路网,规划组织地块内的交通流,结合公共交通、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体系的打造,构建便捷的交通出行体系(如图7所示)。首先,减少328国道上的开口,将原来的4个路口减少到1个,解决混乱的交通对地块的影响及安全隐患;其次,适当调整东西向道路的线形,使其正对剪纸桥、湿地博物馆等主要公共设施,将城市道路与公园主要公共设施进行无缝对接,解决游玩与居住人流的交叉以及人流疏导问题;公园内布局自行车环线,环线上设置自行车换乘点。

图7 道路交通规划图

2.2.2 生活的方便性

在配套设施的打造上,规划设置三湾天堂、三湾天街、三湾天地三大配套中心,同时结合道路设置二级生活配套,形成5min步行生活网络;沿城市产业发展轴设置科研办公区,并与之配套白领公寓;利用现有的老厂房改造成为文化创意街区等,做到真正的产城共赢,让那些有能力在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人留下来,真正做到人的城镇化。

2.2.3 城市的安全性

城市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城市水环境的安全性和生活的安全性。一方面,构建水循环、水自净和防洪体系,延续“三湾慢”的生态脉络,在湿地的鸟类栖息地设置三湾“黑暗保护区”,禁止人流进入;另一方面,针对洪水、能源、火灾、交通等设置相应的监控和防护体系,实现“智慧城市”的智能化管理。

2.3 城市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活动

2.3.1 延续历史文脉

扬州的文化绚烂多彩,围绕着古运河就有说不完的故事。规划注重烘托扬州文化氛围,建设中处处体现扬州文化特色,如剪纸桥浓缩了扬州民间剪纸文化的精髓(如图8所示);广陵桥、锦瑟桥是扬州音律在建筑上最好的体现;由塔、桥、街、山、亭等共同形成的文化脉络勾起对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回忆,也铸就了扬州“城南慢生活”的文化序列。

2.3.2 重视人文关怀

“老有所居、少有所学”是当下社会老龄化日趋加速的大背景下人文关怀的最好体现。规划在湿地公园周边设置养老地产,配套田园农庄、医疗康体等养老设施;规划增加一所学校,考虑服务半径、土地价值、人流分流,将其布置于三湾西面多个社区之间,在完善居民教育需求的同时,周边房产也成为了学区房。

2.3.3 加强城市交往

充分利用商业周边、绿道、湿地斑块等用地的人流汇集功能,提供停留驻足的场地,增加公共交往空间;设置运河之星、三湾慢街、运动中心、摄影基地等商业和文化项目,丰富公共交往的内容;打造全时段的休闲旅游体验,结合扬州“月亮之城”的美誉,打造以月亮文化为主题的三湾夜景亮化工程(如图9所示),主要包括“花山映月”“月游星河”“丝竹胧月”“清风伴月”等夜景亮点,丰富了旅游体验,也使三湾成为周边市民夜间活动的热门去处。

图8 剪纸桥效果图

3 结语

目前,三湾公园内种植的花草树木总数达到21万棵,公园出水水质监测达到II类水标准,湿地已成为大量野生鸟类的栖息地。2016年4月,三湾公园核心区建成开放,原本无人问津的荒地华丽转身成为鸟语花香的生态休闲公园,往来休闲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湾公园的建设更带动了土地价格的升值,开园至今周边房地产价格上升了20%,大大带动了三湾地区的人气。

三湾项目的成功并非个案,其中的许多经验具有普适性,未来这类以“环境先行”的案例将会比比皆是。牢记“把绿水青山还给市民”的目标,秉承城市历史文脉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理念,坚持完善硬件基础与优化软件环境的举措,“宜居城市”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三湾项目仍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

[1]党云晓,周亚明.基于居民幸福感视角理解宜居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5):14-19

[2]张殿波,王双,冯宇.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4(10):106-109.

[3]周长城,邓海骏.国外宜居城市理论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62-67.

[4]张文忠.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J].地理研究,2016,35(2):205-213.

[5]陆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1):13-16.

[6]中国科学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R].2016.PMT

猜你喜欢

三湾宜居城市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宣扬“三湾改编”精神
宜春吟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三湾黄河湿地:一群大天鹅在湖面振翅起飞
扬州的秋日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三湾,转战千里来寻你(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