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说
2018-01-18周伟苠
周伟苠
老友胡红栓兄不仅诗文了得,著作等身,近年来潜心于诗书画艺术紫砂的研究及应用也是风生水起。他策划撰稿的“壶说八道”,和刘书民、周彦生、陈永正、苏华、王岳川等书画大家合作,在紫砂艺术界颇具影响。
打开手机微信,每天能读到红栓兄关于诗书画艺术紫砂的图文,也是因了红栓兄在微圈的狂轰滥炸和有点阳春白雪的“壶说八道”,我认识了岭南知名书法家、陶刻艺术家陈显伦和青年陶艺家郭剑林。
在此之前,我对紫砂的制作和收藏一窍不通,还曾闹过不少笑话。十多年前,我甚至把宜兴紫砂传人亲手制作的几把茶壶在暑假请朋友读中学的孩子们吃饭时作为纪念品送掉。去无锡和宜兴时朋友带我拜访几位高级工艺师、工艺师,在他们的作坊和工作室带回的紫砂壶也被扔在车库一角,积满了灰尘。
直到受红栓兄“壶说八道”的影响,开始关注陈显伦、郭剑林的陶刻艺术紫砂,才对这一独特的艺术品有了一些感觉,竟然觉得也有话要说,也来“壶说八道”凑个热闹。
先从一则新闻说起。日前,由郭剑林、陈显伦创作的《紫砂壶·飞翔》在“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2017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同期,由陈显伦等创作的《书画紫砂艺术·书法陶刻·四方壶》在2017年“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金奖。短时间内能够连续获得全国行业协会的权威金奖,这绝对值得勾起像我一样对艺术有着别样情愫的人们关注。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只要对一种艺术形式有了感觉,你就能换个角度去感知、去欣赏、去体味这一艺术样式的美妙。就如我对书画、摄影一样,虽是门外汉或称“票友”,但也可道出一二,还能有自己的见解,甚至一不小心,还能披挂上阵凑个热闹,弄本小册子玩玩。
但紫砂艺术是有门槛的,不像书画和摄影,有支秃笔就可涂鸦,有个相机甚至端只手机就可随意创作了。紫砂和陶刻艺术首先要有紫砂泥料和原矿石,还要有烧制和加工的场所,更不要说设计功底和传统工艺技法和对美学的追求了。
也因此,紫砂和陶刻艺术于外人来说常常只是看个热闹,难有门道可寻。而身为梅州客家人的才女郭剑林在东北艺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后,却没有从事设计工作,而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来到紫砂陶刻之乡江苏宜兴“追梦”,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宜兴紫砂壶制作大师李碧芳、陈岩母子为师,进入了紫砂艺术圈,以她的勤奋和悟性成长为优秀的陶艺家。而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的广东红海湾人陈显伦,是岭南中青代书法家,擅隶书,喜收藏,10年前已开始活跃于书坛,并引起收藏界注意。近年来致力于钻研在宜兴紫砂和广西钦州红坭等传统四大名陶上表现书法艺术,颇受藏家关注。
他们的合作,将书画陶名家作品打通,郭剑林制壶,陈显伦以刀为笔,将诗书画大家的作品“原汁原味”地镌刻在壶体,使壶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提高。他们不仅在艺术上碰撞出火花,其作品也在圈内引起广泛关注并屡获行业大奖。
如何打破传统器形的局限,做出具有现代特点和富含艺术价值的紫砂壶?是郭剑林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几年前,郭剑林开始寻求更宽广的突破,为了让紫砂壶更有文化张力,更能承载丰富的文化元素。她开始尝试与诗书画名家合作,把诗书画刻印在壶上,追求“诗书画壶”的合一。
在郭剑林看来,品茶赏壶可以品出人生百味。茶文化体现的正是万物生长之道,紫砂壶作为连接人与茶的纽带,它正是承载这种文化的重要环节。“我希望我所创作的紫砂壶,不光是器形上、设计审美上的追求,更多的应该是文化的承载,为人处世的体现。”
在位于珠江新城的“显林斋”里,摆放着数百把各式各样的紫砂壶,这都是郭剑林从事紫砂壶创作十多年来的得意之作。虽然看起来目不暇接,但郭剑林介绍起来却如数家珍。“每一把壶都有它的生命,每一处流线均彰显着它的气韵。”如同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理论家谢赫把“气韵”放在其品评绘画标准的“六法”中第一位一样,在交谈中,郭剑林强调最多的正是“气韵”。
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直线与曲线的交替运用成了郭剑林制壶的基本元素。通过曲线能表现韧性与张力,而方形直线则是一种力度与气度。“一个壶形,该直的地方要直,该弯则弯。否则要不就是缺乏精神,要不容易僵硬。从壶的流线可以体会人生处世,直线与直角,体现的是人生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的做事品格,而曲线体现的缓慢,则是遇事有条不紊、从容淡定。我们在品茶、赏壶的过程中,应该品出人生百味。”郭剑林谈壶,风趣中富含哲理,与她的作品一样刚柔相济,婉约而有内涵。
紫砂壶制作与文化名人合作,也有成功的例子,一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在自己的紫砂壶上,刻上了书画名家唐云画的花鸟,将制壶技法和书画艺术交相汇融,深得藏家好评。
而郭剑抹、陈显伦的合作,将诗书画与紫砂壶结合,将文艺和陶艺两种艺术糅合,使诗书画 、篆刻与紫砂艺术相融合,更一改以往紫砂刻写中的匠人之气,使得壶身书法和绘画更加接近原作本身。而诗书画和壶的这种合一,更体现了紫砂壶的文化张力,将壶的气韵和艺术升华了。
艺术永无止境。期待陈显伦、郭剑林在诗书画与壶的融合、创新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