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句心里话

2018-01-18马汉民

苏州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常德村官创作

马汉民

写长诗《常德盛》,我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我生在农村,参加过农村组织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粮食统购统销,亲自去参加农业生产三年。1967年后,奔波于农村,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间作业,辅导各地山歌阵地,始终是零距离。

1996年春夏之交,时为市委秘书的汪长根同志,向我讲述了常德盛在农业改革中创造了许多奇迹,故事很动人,当时我就感慨:好,我去看看。时隔不久,市委党校的周子云副校长,就陪我去了蒋巷村,老常很忙,还是挤出一整天时间,几乎不停顿地讲述这个村20多年来的变迁历程。我震惊、激动,眼前一片欣欣向荣的村貌,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树木郁郁葱葱,村民们脸上不一样的笑容,都使我觉得,这里活生生的的生活状态,比我们一直宣传的“苏联”农民、农村好上不知多少倍。

创作冲动、灵感不断涌动,孕育期是艰难的。农业问题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党中央每年所发的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的,国家为推动农业发展,把连续几千年、历朝历代都征收的农业税一下子免征了,还不断出台政策呵护农业,促进农业的大发展。我意识到,假如能打开蒋巷农村的这扇窗户,世人就能看到,农村改革经过认真的实践,连续五千年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也能转型升级,获得历史性的大转折,这是一个大主题,也是全国人民最关心的主题。

我冠名《常德盛》,是实名,不写成报告文学,是回避“报告文学”有“双面绣”的弊端,所谓文学存有夸张和添油加醋的可能性。常德盛了得的胸怀、智慧、铁的自信,改变自然、改变一群人的生活观,是常德盛的精神思想源泉。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探索常德盛的精神品质,我希望读者从看“蒋巷”的现象中,能看到常德盛的心灵,能与常德盛心灵相通,这一核心主题确立后,就是写作形式。我是从事歌谣工作的,中国是诗歌大国,苏州是山歌之乡,诗言志,是抒情的载体,作品是写给农民和村官读的,要通俗,语言要朴实无华,流畅,故事要引人入胜,要精准地站在时代潮流的面前,为农村改革中获得辉煌成果的常德盛讴歌,为改革中的中国农村,传播一个信息:常德盛成功了。对这一艰巨的创作任务,不仅以责任担当的态度,更以时不我待的速度投入创作,一边写,一边去歌乡,读给歌手们听,试读期间,有些段子,有人泪流满面;有的地方,却又哈哈大笑。13000多行,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其间府培生(时任常熟市委书记)我的老师黄岳州教授给予了不少帮助。

我有初衷,将《常德盛》写成中国村官的典型人物,是蒋巷村史、中国农村转型升级史、农村精神史。本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依然缺失知识储备,思想底蕴不够,这些教训,在即将启动的《常德盛》续集创作中给予修正,使作品更完美,更能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魅力!

热忱地希望与会的朋友们,对拙作多多指正。

猜你喜欢

常德村官创作
唱村官
《扶琴》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清溪雅集》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法及其在常德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