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构建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的设想

2018-01-18张建华卿列平

中国蚕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蚕桑丝绸生态圈

王 谢 张建华 卿列平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66; 2农业部西南山地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0066;3四川自修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蚕桑产业是我国的特色农业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1]。就四川省的蚕桑产业而言,在决策上,四川省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了把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为“朝阳产业”的重要指示[2];在基层工作上,诸多市(县、区)把蚕桑产业作为地区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在生产水平上,四川省的蚕茧产量和茧丝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突出。但随着蚕桑产业在四川省定位的提升和桑树多元化利用的发展和转变,如何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客观上成为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日益提升,重塑产业链、优化生态圈的必要性、紧迫性变得越来越突出,打造与时俱进的新兴产业链、构建共生共赢的和谐生态圈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共同面临的深层次问题[3]。蚕桑产业是四川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是涉农产业链最长,可利用少量耕地安排就业人口较多,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创造产值较大[4]的产业,但也面临着发展速度下降,行业规模徘徊不前的困境[5]。

因此,本文依据《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2]和《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5],以产业生态圈理论为引导,提出构建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的设想,以期为四川省蚕桑产业中长期的供给管理提供新的思路,预防产业经济的持续下行和产业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为四川省发展成为全国蚕桑产业强省、打造千亿产业规模、全面实现“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建设”和构筑全国现代蚕桑产业新高地提供理论指导。

1 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的概念

1.1 产业生态圈

新兴产业生态圈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产业链的一维线性关系,而正在全面向着广、深、密的三维交叉方向发展[3];并且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产业上中下游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种链条集合交叉,最终形成具有复杂关系的产业生态系统。而产业生态圈就是指某种(些)产业在某个(些)地域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某(些)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6]。这个多维网络体系主要包括生产维、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相关的基础设施维、公共维或政府维[6]。

1.2 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

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是在蚕桑产业带上,通过优化土地、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生态要素的科学配置,而形成的以特色产业带为空间载体,以多元化经营主体为基础,拥有区域优势蚕桑丝绸产品,实现产业配套齐整、有机集聚、协同发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完备的现代蚕桑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具有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带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四川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和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由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转型发展,全省已建成“万亩蚕桑核心示范区”40个,初步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7]。

1.3 构建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的重大意义

1.3.1 有利于提升蚕桑产业竞争力 向仲怀院士曾多次在不同层面上提到的蚕桑产业发展的“四个融入”,即蚕业科学发展的大方向是融入大科学、蚕桑产业发展的开放方向是融入大农业、突破丝绸的发展瓶颈是融入大纺织、蚕桑产品研发的大方向是融入大民生[8],明确地指出了蚕桑产业将要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需求。而以产业生态圈优势为核心,通过网络连接撬动其它参与者,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聚集,强化彼此间的联动性、共赢性和整体发展的持续性,可加速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推进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等多功能一体的需求转变。

1.3.2 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省在66个国家级贫困县、88个“四大片区”贫困县、67个少数民族县中,已经分别建设有6个、12个和10个蚕桑基地县[5]。未来通过构建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各蚕桑基地县,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接二连三”(指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蚕桑全产业链,可加快优化蚕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蚕桑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让农民更多地分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良好局面,加速推进乡村振兴。

2 四川省构建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的基础优势和主要短板

2.1 基础优势

2.1.1 产业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 整个四川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三城、三带、十园区”的产业总体布局[5]。其中,“三城”分别指“锦城”——成都市、“绸都”——南充市和“茧都”——凉山彝族自治州这3个“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并且它们在功能上还分别发挥着四川省的丝绸高档精品展示、蚕桑丝绸产品集散交易和茧丝交易的平台作用[5]。“三带”是指四川省桑、蚕生产能力整体布局在攀西、川南、川中北3个产业带上的40个基地县[5]。“十园区”是指“十三五”期间将以成都、南充、凉山、绵阳、宜宾、内江、资阳、广安、自贡、眉山市(州)为重点,聚集建设的10个优质丝绸、服装、家纺及蚕桑资源新兴产业工业园区[5]。由此不难看出,四川省蚕桑产业正持续向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产业带聚集,生产集中度和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

2.1.2 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断突出 “中国茧丝之都”——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国丝绸之乡”——西充县、“中国蚕桑之乡”——宁南县、“中国果桑之乡”——德昌县和盐边县的大区域品牌凸显了各蚕桑产业发展带上的特色和亮点,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已经取得了5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产品、3家中国高档丝绸标志授牌企业、2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2个四川省名牌产品和5个中华老字号或四川老字号产品[5]。如今,四川省不仅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凉山桑蚕茧”,四川省著名商标品牌产品宁南县的“南丝路”牌蚕茧,还有自主品牌产品“智溢”牌丝绵被、“天虹”牌蚕茧、“僰人”牌蚕茧、“雪舒”牌蚕茧、“白雀”牌手工蚕丝被等等知名产品[9],以及“南丝路”“依格尔”“六合”等地域品牌[9],区域特色突出,主导产业明确。

2.1.3 新型的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四川省大力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公司+共育户+农户”的“涪城模式”[10]、“基地乡镇+专业村社+大户+6215”的“宁南模式”[11]、“果叶兼用”的“攀西模式”[12]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机制与模式。

2.1.4 产业的多元化功能不断拓展 四川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蚕业等新业态,着力催生与蚕业有关的农旅、果桑、饮品、食品、保健品、桑叶饲料等产业。一方面,在桑叶和桑椹的开发利用上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果叶兼用桑基地突破6 667 hm2,桑椹年产量达6万 t,成为全国最大的桑椹生产基地,所开发的桑茶、桑椹饮料、桑椹酒、桑椹醋、桑枝食用菌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成为发展蚕桑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5]。另一方面,四川省正着力建设丝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并开发相应的丝绸文化旅游商品。各地区依托独有的“蜀锦”“蜀绣”“嫘祖”“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等丝绸文化品牌资源,相继建成了四川丝绸博物馆、成都锦门丝绸旅游小镇、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锦绣工场、蜀绣文化产业园、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千鹤桑田·天虹园现代蚕业体验园、成都蓉锦蜀绣三道堰基地等,以开展茧丝绸业生产、销售和旅游活动;与此同时,盐边县、德昌县、乐山市等地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桑椹采摘节[5]。

2.1.5 产业的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普及和宣传以及适度规模化经营和集团化的发展,四川省养蚕大户的土地承包面积逐渐增加,聚集效应明显,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而且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充分对外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型企业,如宜宾市智溢酒业有限公司、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加之,当前大量的扶贫资金和稳固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近一段时期内可基本满足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需求,为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主要短板

2.2.1 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川地区,受限于产业链短和附加值低等因素的制约,与蚕桑产业紧密联系的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程度不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多数蚕桑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只限于收茧,缺乏向服务业和加工业的延伸;二是丝绸工业企业仅以生产生丝或坯绸等原料性产品为主,缺乏向深加工、精加工及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延伸;三是营销模式对产业支撑带动能力不足,缺乏销售创新。

2.2.2 缺乏持续发展动力 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缺少长效机制和平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和更新换代明显滞后。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产品的生产、高端技术的研发和高端品牌的打造都亟待加强。更为严峻的是产业管理及技术人才紧缺,蚕桑丝绸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产品设计、营销策划等多个环节,出现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甚至断层的现象,严重影响行业的创新能力。

2.2.3 缺乏要素集聚能力 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区内的农村情况千差万别,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尚处于改革初期,蚕桑产业各类相关要素也未充分激活,有待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围绕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出台一系列改革意见和政策措施。

3 四川省构建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的对策建议

3.1 延伸产业链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条。着力强化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补齐精加工和深加工环节的短板,大力发展特色蚕桑产业,扩大良种推广覆盖面,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拓展现代蚕桑产业的多功能性,增强蚕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激发创新链 强化产业发展动力

推进产业管理模式改革,大力培育创新精神。着力强化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支持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科技团队体系化发展现代蚕桑产业,配套发展相关成果孵化转化、金融创投、外包服务等关联产业,鼓励大胆尝试、开拓进取,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与创新成果,多加强合作而少进行过度的低层次竞争[13],重点弥补技术装备研发的短板,大力开发有特色的蚕桑产品,快速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引导生产、流通促进消费的作用,建设有影响力的行业品牌。

3.3 集成供应链 优化各种要素供给

着力鼓励农民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创新方式自主参与到现代蚕桑产业园区的建设之中,完善产业培训体系,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推广特色产业保险,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全产业链服务。推动多元主体发展,集成供应链,优化技术、人才、信息、资本、服务等要素的供给。

3.4 布局产业圈 带动全省产业发展

纵观整个四川省的蚕桑产业,绵阳市的涪城区、南充市的嘉陵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宁南县和德昌县、攀枝花市的盐边县在空间形态上已经形成了产业的密集区,基本形成了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的雏形,因此建议优先考虑在这些地区构建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通过制定初步的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规划,加强产业内和产业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维密切联系,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多维空间的流动,实现产业内和产业间复杂联系的自适应和自调节的生态功能,以推进产业向着功能一体的现代蚕桑产业生态圈演变,全面带动四川省蚕桑产业的绿色协调发展。

[1] 陈南生.广东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抉择与任务及措施[J].广东蚕业,2016,50(1):1-3.

[2] 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的通知[EB/OL].宜宾农业信息网,(2013-06-17).http://www.ybnyj.gov.cn/pages/xwzxq/5529_2.html.

[3] 徐浩然,许箫迪,王子龙.产业生态圈构建中的政府角色诊断[J].中国行政管理,2009(8):83-87.

[4] 张晴,刘洋,高明杰,等.我国蚕桑业生产格局及比较优势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9):46-50.

[5] 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四川丝绸网,(2016-12-22).http://www.scsilk.com/announcements/2016-12-22/13772.html.

[6] 袁政.产业生态圈理论论纲[J].学术探索,2004(3):36-37.

[7] 潘海平.大力推进四川省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J].四川蚕业,2014,42(4):1-4.

[8] 代方银.延伸的路流淌的河——领略向仲怀院士引领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革新思路[J].蚕学通讯,2017,37(1):1-12.

[9] 陈祥平,范小敏,康建国,等.四川省茧丝绸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纺织科技进展,2012(2):1-6.

[10] 汪勇,颜永生.培育龙头 创新机制 发展现代蚕桑产业[J].四川蚕业,2017,45(3):5-7.

[11] 李建琴,李兴盛.“宁南模式”的成就与思考[J].中国蚕业,2017,38(3):52-58.

[12] 周兴能,赵大明.发展果叶兼用桑培育蚕桑新业态[J].四川蚕业,2016,44(2):11-12.

[13] 蔡翔.创新、创新族群、创新链及其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6):35-39.

猜你喜欢

蚕桑丝绸生态圈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遥望“丝绸路”
新区制造生态圈
丝绸情调
跑步生态圈
“中国创造”首开裸眼3D 超多维SuperD携梦工厂建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