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医热病学思想在神志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2018-01-18索南卓玛扎西东主
索南卓玛 扎西东主
(1.青海省藏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1; 2.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神志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公众对神志疾病的认知度低,如抑郁症患者病情加重时可出现自伤、自残及自杀的行为,当此类事件发生后才知道是因为抑郁症的发作而导致的,此外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在预防和治疗上还处于抵抗的情绪,因为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毒副作用大,而且具有药物依赖性,因此对此类疾病的防治和降低复发率带来严重的阻碍,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也为患者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心理精神疾病属于神志病(隆乃知热)的范畴,藏医认为一切疾病的根源是无明,因无明之故,烦恼和五毒随之而产生,从而又生贪、瞋、痴三毒,因贪、瞋、痴三毒,而产生隆、赤巴、培根三因,当体内三因平衡时,能帮助机体生长发育,并维持生命的各项机能。当体内三因受饮食、行为、邪气、时机等的影响使隆增盛或紊乱,从而引发宁隆、索隆、尼西欧病、尼耶巴等神志疾病。因此在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等方面藏医对神志疾病的诊治普遍存在以调和隆的功能为主的治疗原则进行诊治。虽然以此为为治疗总则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四部医典》中记载:
隆助热亦助寒,寒热双入,形成病邪。三因之隆是诱发一切疾病的主要原因,它既是一切疾病的前导,也是一切疾病的末尾,遍布周身,本性凶暴,扰乱旁系,并且激化许多疾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调和隆的功能,还要对热症进行辨症施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1 藏医热病学
藏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先辈们与大自然斗争,吸取和总结经验而得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民族医学。公元8世纪藏医鼻祖宇妥元丹贡布花费毕生心血,总结和创作了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四部医典》全书分为4部分,即根本医典、论述医典、秘诀医典、后续医典4部,论述医典中记载了藏医胚胎学、解剖学、疾病的病因病机、分类和藏药的种类及味性效等内容,其中对疾病的分类阐述详尽,疾病总分可分为408种,细分可分为千种甚至上万种,但总结起来归结到寒症与热症当中。因此治疗方法也以此类推细分可分很多种,但总的包括在18种治疗方法之中。在治疗疾病方面藏医以调和三因的整体观念进行身心同治、热症寒治、寒症热治的总的临床思维进行辨证施治,其中也有以热治热、以寒治寒、以毒治毒的治疗分则。《四部医典》之秘诀医典中以11个章节的内容对热病的诊断、分类及治疗进行记载,由此体现了藏医热性疾病诊治的重要性。
藏医热病的发病机制是当体内三因中的赤巴受到饮食、行为、邪气、时机等的影响使体内的赤巴增盛或紊乱,从而引发热症,因赤巴性热且锐利,如果偏盛或紊乱便会迅速危害人们健康的身体,甚至危及生命。热症按实际可分为6种即未熟热 、熟热、虚热、伏热、宿热、郁热等;按种类可分为扩散症、紊乱症、疫疬、毒症等4种。热症按实际、种类的分型不同,症状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热症的症状与临床上常见的神志疾病的症状有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因热症引发的失眠、神志恍惚、癫疯等比较常见。藏医对热症总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症治疗、不失实际掌握的秘诀治疗、针对热症本质的压服治疗等3种。如果治疗原理有误,则施治的药物便起不到作用,故对症治疗很重要。寒热尚被混淆,施治的药物便起不到作用,因此首先要分清寒热,然后疾病与施治的药物才能相合。如果热症溃散乱窜,施治的药物难以摄纳,此时首先应收敛扩散的疾病,然后针对疾病的本质,再予以制服。其次就是根据本质年龄进行辨证施治。
2 藏医热病学在神志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2.1 藏医热病学在神志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在临床上遇到焦虑、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症等神志疾病的患者时通常会问及发病原因如精神受到刺激、亲人离世、生活变故、离异等生活事件、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史、相关躯体疾病等时有一部分的患者有明确的发病原因,但有一部分患者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此时就要详细询问有无感冒、发热、过度劳累等与热病的发病原因有关的病因。《四部医典》记载:“仅有病源不能生成疾病,当病源遇到发病条件时方成疾病”,因此在诊断神志疾病的过程中询问病因非常重要。《四部医典》记载:“引发热病的病因有远因和近因,近因是赤巴,当赤巴在发病条件时机如春季、秋季易发热病;邪气如病毒感染;饮食如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行为如突然的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作用下使体内赤巴增盛引发热病”。赤巴的性相具有锐、热、轻浮、臭、泄泻、扩散等特性。当体内赤巴增盛或紊乱时,使人体七精华、三秽物被灼烧,从而危及生命,因此热病的早期诊治尤为重要。热病发病时常见的症状有脉象洪、数而紧实;尿色赤黄、泡沫小而易消散、杂质较多;舌白,舌苔厚腻,口有酸苦味;躯体有头痛、目赤、身体发热、鼻孔发干、疼痛集于一处,夜不能寐,昼难入睡,食物消化时疼痛加剧等症状。热病中的未熟热具有眠差、多梦、心悸烦乱突然出汗等症状;熟热降于心脉时出现嗜睡、神志恍惚、口舌干燥、舌中变黑、癫疯等症状。虚热降于心脉时有眼睛发红、心悸吁气、神志恍惚、盗汗、失眠不寐、突然躲闪或抓住身旁的人等怪异行为;伏热有乏力、反应迟钝、突然出汗、夜间眠差、白天嗜睡、身体消瘦等症状;宿热具有口舌干燥、皮肤暗沉、容易疲劳、下肢沉重感、中午及下午全身疼痛、易出汗、嗜睡等症状。以上症状在焦虑症、抑郁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分裂症等神志疾病中较常见,《四部医典》曰:“辨病在于辨症”, 因此在神志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要充分应用藏医热病学思想及其理论,辨证施治,从而体现藏医药诊断神志疾病的特色优势,避免误诊和漏诊。
2.2 藏医热病学在神志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志疾病在藏医中属于隆病的范畴,当体内三因受饮食、行为、邪气、时机等的影响使体内的三因增盛或紊乱,尤其是隆的功能紊乱时可引发宁隆病、索隆病、尼西欧、癫狂、不寐等病症,隆具有轻、浮、糙、凉、细微等的特性因此从这些常见神志疾病的病因及症状等方面进行辨证,临床上大多数医师好用寒症热治的临床思维调和隆的功能,进行诊治神志疾病。由于隆病具有助热亦助寒,寒热双入的特性,因此在治疗宁隆、索隆、尼西欧、尼耶巴等神志疾病时,在调和隆的功能的同时要将热病学中热病的分期、分型及其治疗原则应用到神志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如有些患者以焦虑、失眠、口舌干燥、癫疯等症状为主时,要通过藏医三诊即望诊、触诊、问诊进行辨证,同时要考虑到由于热病的不同分期和并发零星疾病中也有焦虑、失眠、口舌干燥、神志恍惚,甚至癫疯等症状,因此在治疗上以放血疗法、涂擦按摩及口服凉性药物为主进行治疗,可缓解以上症状;又如此时患者所并发的热病为未熟热,则以未熟热的治则进行行为、饮食、药物、外治疗法进行治疗。反之以惯有的临床思维诊断为隆型病证,治疗上以寒症热治的原则给予艾灸、热敷及口服热性药物,则患者病情越来越重。因此在对神志疾病的治疗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并应用隆助热亦助寒,寒热双入的特征,进行辨症施治,将藏医热病学思想充分应用到神志疾病的治疗中,从而体现藏医药辨证施治的特色优势,提高藏医治疗神志疾病的临床诊疗效果。
3 结语
藏医药学以五源学说、三因学说、寒热学说等为基础理论,应用古代朴素唯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将构成宇宙物质的一些元素和物理现象的相互生克、演变、发展关系进行抽象、归类来解释医学的内涵,指导诊病治疗,拓宽了人们的医学认识,提高了疾病的诊治效果,纯天然的生物药物和物理疗法的应用,不但保证了疗效,而且减少了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在疑难杂症和西医乏术的一些疾病中显示出独到效果,尤其在神志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将藏医热病学思想应用到神志疾病的诊治中具有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