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01-18裴绣萍
裴绣萍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及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常规组不满意12例, 比较满意18例, 非常满意10例, 护理满意度为70%;实验组不满意4例, 比较满意14例,非常满意22例, 护理满意度为90%;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住院时间为(20.33±4.74)d, 实验组住院时间为(10.86±2.01)d, 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常规组SAS评分为(48.53±5.96)分、SDS评分为(45.21±4.93)分, 实验组SAS评分为(38.17±4.91)分、SDS评分为(37.38±4.22)分, 治疗后实验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 效果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
心理干预;肝硬化;护理;应用效果
在临床上, 一种常见慢性肝病即肝硬化, 肝硬化不仅影响患者身体的健康, 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 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本文作了相关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常规组女18例, 男22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7.63±10.44)岁;20例为病毒性肝硬化, 20例为酒精性肝硬化。实验组女21例,男 19例 , 年龄 42~68岁 , 平均年龄 (59.46±11.35)岁 ;17例为病毒性肝硬化, 23例为酒精性肝硬化。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实施常规护理。
1.2.2 实验组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①当患者入院之后, 医护人员需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 淡化患者的陌生感[1], 避免患者因不适应环境而出现过激的反应。②医护人员要给患者创建温馨且舒适的病房环境, 控制好湿度和温度, 同时可对一些小型的绿色植物进行种植, 并定期消毒病毒, 而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感染情况出来, 要实时地更换患者的被褥和床单。③展开健康宣教, 在进行临床护理时[2], 由于很多患者不大了解自身病情以及相关的疾病知识, 所以医护人员要对其展开健康宣教, 将肝硬化的发病原因和疾病进程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告知给患者, 打消患者对疾病的顾虑。④患病之后很多患者极易产生悲观和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 而这对其治疗和康复极其不利, 所以医护人员要给患者足够的关心和鼓励, 强化同其的沟通, 了解其心理发生的变化, 并采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3], 同时要缓解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 耐心地解答患者所提的任何问题, 尽可能地满足患者提出的要求。⑤要让患者认识到疾病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病情, 助于其树立抵抗疾病的自信心, 采取多种方法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 这样更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4-6]。⑥医护人员应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 对任何人来讲, 家人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医护人员应让患者家属抽取时间给予患者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让患者感到更多的关爱以及温暖,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的治疗和护理[7-10]。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及治疗后SAS、SDS评分。满意度评定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常规组不满意12例, 比较满意18例, 非常满意10例, 护理满意度为70%;实验组不满意4例, 比较满意14例, 非常满意 22例, 护理满意度为 90%;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常规组住院时间为(20.33±4.74)d,实验组住院时间为(10.86±2.01)d, 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后, 常规组SAS评分为(48.53± 5.96)分、SDS评分为(45.21±4.93)分, 实验组SAS评分为(38.17±4.91)分、SDS评分为(37.38±4.22)分,治疗后实验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硬化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 一般无法彻底治愈, 极易反复性的发作, 有着极长的病程, 因此很多患者都会存在担心和恐惧的心理, 严重影响其生活, 所以十分有必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在进行心理护理时, 医护人员需结合患者的心理情况展开护理, 帮助患者树立起自信心, 消除其负面情绪, 同时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 让其更正面地认识自身的病情, 了解同疾病相关的知识, 这样不仅能够保障临床效果, 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还能够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在研究中, 选取8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 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从研究结果可知, 经过护理之后, 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为70%,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0%。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对医患关系的建立极其有利。同时,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要比常规组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助于患者尽早康复。此外, 实验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的采用, 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患者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病情。
总之, 心理护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 可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 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1] 翟永贞, 岳阳阳, 丁德平, 等 .血清前白蛋白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7, 25(7):151.
[2] 唐文博, 焦子育, 穆晨, 等 .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及脾脏弹性指数的影响.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5):374-376.
[3] 郑丰平, 黎嘉妍, 郭云蔚, 等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作为肝硬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镇静剂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6):311-315.
[4] 黄小平, 王艳, 孙蔚, 等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水平对感染的预测价值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36(7):992-995.
[5] 纪文静, 阿里木江·阿不都热合曼, 阿孜古力·阿不来提, 等.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26(11):81-84.
[6] 贾文燕.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3):198-199.
[7] 韩立燕.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5, 3(11):236-237.
[8] 吕秀梅.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有效性研究与体会.大家健康旬刊, 2014(4):335.
[9] 许美兰.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24(5):2720-2721.
[10] 彭云.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体会.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1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