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高档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01-18刘龙生郑丽华
刘龙生,张 明,郑丽华
(1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衡阳 421101;2衡南县农业局,湖南衡南 421100)
水稻是衡阳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500 khm2以上[1]。近年来,衡阳市高档优质稻生产发展迅速,面积逐年扩大,精细化生产基地达到160 khm2。但是,高档优质稻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特别是优质稻米消费市场滞后。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高档优质稻生产,加速其产业化开发是现阶段的一项紧迫任务[2]。为此,笔者实地调查分析了衡阳市高档优质稻生产及产业化开发现状,研究了高档优质稻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促进衡阳市高档优质稻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加快水稻传统产业转变为优势产业、推进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进程提供理论参考。
1 高档优质稻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农民种植高档优质稻意识不强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农村的中老年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速度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敏感,其发展和种植高档优质稻意识不强。首先,表现在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小,优质稻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次,生产过程中不按优质水稻生产的技术规程操作,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诸方面操作不规范[3]。再次,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应,水稻“插花”栽培现象严重,造成品种相互串粉,严重影响了优质稻的品质。如某企业2017年在衡东县大浦镇堰桥村订单生产湘晚籼13号,该村水田面积80 hm2,实际种植湘晚籼13号71 hm2,另“插花”种植金优207、H优518、五优308等10个品种9 hm2。此外,有部分农户在水稻收获时没有按照“单打单收、单独交售”的要求操作,而是将高档优质稻与普通稻混收,严重影响了稻米质量,降低了商品稻米的档次。
1.2 高档优质稻品种产量偏低
2016~2017年调查衡阳县、衡南县大面积种植的高档优质稻生产情况,结果表明高档优质稻湘晚籼13号、玉针香等品种产量一般都在5250 kg/hm2左右,低产田块仅4500 kg/hm2。造成低产的原因在于部分农户田间管理粗放,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高档优质稻在各地的产量水平差别大,严重影响农民种植高档优质稻的积极性。
1.3 高档优质稻种植比较效益低
虽然企业与农民签订了高档优质稻生产合同,对优质稻实行加价收购,但是在收购入库时,普通稻随行就市,而高档优质稻收购受合同约束,价格难以提高,因此,种植高档优质稻的农民增收并不明显。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种粮农民进行多项补贴,出台了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但是农资价格的逐年上涨和工价的日益提高冲抵了农民的部分收入和国家补贴[4]。据2017年调查,高档优质稻的收购价3~3.4元/kg,比普通稻高出10%~20%,但其产量比普通稻低2250 kg/hm2,扣除较高的物化成本和机械费用,实际收入并不高。与外出务工相比,种植优质稻的比较效益低。
1.4 高档优质稻种植与加工未形成产业链
农技推广部门主要根据农民的喜好来推广品种,对高档优质稻的推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种粮农民选择品种首要条件是高产。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民的喜好”的重视及农民对“高产”的偏好制约了优质品种的推广。同时,衡阳市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少或者缺乏,主打高档优质稻品种的生产和加工未能形成产业化,制约了高档优质稻的大规模发展[2]。
2 高档优质稻产业发展对策及成效
2.1 多方统筹,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高档优质稻发展现状,衡阳市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粮食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全力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成立了粮食生产暨高档优质稻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粮食生产和高档优质稻产业开发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二是明晰责任。出台了《衡阳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意见》《衡阳市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工作措施,细化工作责任。衡阳市辖区各县(市、区)政府与衡阳市政府签订了《发展高档优质稻生产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责任书》,压实工作责任。三是开展督查调度。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档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工作。各县市区政府督查室组织专门督查组,定期督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的工作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
2.2 协会带动,提升高档优质稻生产能力
以优质稻产业协会为平台,积极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实现高档优质稻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发展格局,取得了可喜成绩。
(1)生产基地稳步增加。各县市成立了优质稻产业协会,吸引种粮大户加入协会。在协会的带动引领下,全市2 hm2以上种粮大户达到38 654户,新增家庭农场573家、合作组织318个,全市流转水田106 khm2,建设“早加晚优”绿色示范基地87 khm2。
(2)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以协会为桥梁纽带,培育规模以上粮食企业29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市级21家,龙头企业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起到领军示范作用。如角山米业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粮油精深加工基地,被誉为“中国大米工厂典范”,“角山”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3)协会功能日益凸显。发挥协会对接市场、对接社会化服务组织、对接金融部门、对接农业部门及科研机构、对接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对接基层人才库、对接国家政策的“七个对接”作用。
2.3 服务优化,增强高档优质稻生产后劲
按照优质安全稻米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行订单化生产,推广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粮效益。
一是推行订单化生产,实行“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订单化生产。角山米业等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统一生产标准,明确高档优质稻加价幅度至少10%以上,农民增收2025元/hm2以上。
二是推行社会化服务。在全市建设50个集供育秧、耕作、防治、烘干、托管于一体的高标准全程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每个中心为周边2~3个乡镇提供专业化育秧、绿色防控、机械作业等服务,服务区每公顷减少用工30个以上,节约成本2250元以上。
三是全面推广良种良法。大力推广桃优香占、泰优390等高档优质稻品种,集成推广密室叠盘快速催芽齐苗等节种、节肥、节药、节水新技术[3],发展稻田绿肥85 khm2,推行测土配方施肥198 khm2、秸秆还田98 khm2、病虫害专业化绿色防控153 khm2,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高档优质稻面积增加了 86 khm2,产量提高到 6150 kg/hm2,稻米品质不断改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四是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大力推广优质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减肥减药技术。2015~2017年,在衡南县三塘镇优质稻示范基地通过绿色防控和双减增效等技术的集成与示范,达到了减施化肥10%、减施农药35%、增产8%、增收2250元/hm2的“双减双增”目标[3]。
2.4 政策扶持,提高高档优质稻产业化水平
严格执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政策的同时,政府出台惠农强农办法,从建设用地、涉农项目、财政、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高档优质稻产业建设[3]。
一是投入逐年加大。近年来各涉农部门整合项目资金4.5亿多元用于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在全市403个村实施田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有效改善灌溉面积75 khm2,完成62 khm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金融服务联动有效。结合产业扶贫,按照“政府牵线搭桥、整合扶贫资金、企业自主经营、农户入股分红”原则,充分发挥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联动作用,由龙头企业向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抵押,贫困户将“小额信贷”资金1万~5万元入股企业,企业连续3年按10%分红给贫困户,实现“企业增效,贫困户脱贫”目标。
三是财政奖励补贴政策到位。2015~2017年,衡阳市安排粮食生产发展资金1.26亿元,用于高档优质稻产业培育和产业园创建。对全市高档优质稻实行生产性补贴,对核心乡镇双季优质稻示范区3 hm2以上的大户奖励2250元/hm2,对其他乡镇规划区种植双季优质稻3 hm2以上的大户奖励1800元/hm2,面上2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奖励600元/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