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研究进展*
2018-01-18韩韦姣
韩韦姣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三区,河南 郑州 45000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临床主要表现有两大类症状,即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非运动症状表现为感觉障碍(嗅觉减退、肢体麻木、疼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多汗、溢脂性皮炎、性功能障碍、排尿障碍或体位性低血压)、精神障碍(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痴呆及幻觉)。有报道[1]显示:PD非运动症状的出现要早于运动症状,并且与PD的预后密切相关。非运动症状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下降的主要原因,贯穿疾病始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诸多困扰。
1 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
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幻觉、认知障碍等,对于伴有精神障碍的PD患者,首先需要甄别精神障碍是由药物引起,还是疾病本身导致,若是前者则需要依次停用抗PD药物,若是药物调整效果不理想,则需要考虑后者因素,对于伴随严重幻觉和妄想者,可选用抗精神病药物,然而其毒副作用又会加重PD患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中医药却弥补了西药的不足,疗效显著,临床上以抑郁、焦虑、痴呆最常见。
1.1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
抑郁症是帕金森病精神障碍中常见的症状,属中医学“郁证”范畴,是由情志不疏、气机郁滞所致。抑郁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意大利PRIAMO[2]发现:PD患者伴抑郁者占22.5%。德国的Oliver Reeded等研究[3]显示:PD患者抑郁的发病率为23.8%。我国4大城市的综合医院抑郁症发病率为24.1%[4]。患者治疗常首选西药,然而随着病程延长,治疗效果减退,满意度降低,且毒副作用日益显著。近年来,中医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马云枝认为:PD的发病脏腑在肝肾,基本病机是肝肾亏虚,抑郁症是在肝肾不足的基础上并发肝气郁结,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疏肝解郁,常选杞菊地黄汤加减[5]。刘霞[6]采用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提高,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杨满菊[7]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帕金森病的抑郁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能减轻不良反应发生。钱卓磊等[8]采用止颤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出现。
1.2 帕金森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
有证据[9]证明:P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使PD人群痴呆的发病风险显著增高。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病位主要在脑,与肾关系密切。由于该病目前尚无明确的临床分型,故各医家治法各具特色,临床上均有明显的疗效。马云枝认为:颤证合并痴呆的根本病机为肝肾亏虚为发病之本,毒聚络损为发病之标,脾虚失运贯穿始终[10]。颜江[11]观察补肾活血通络方剂治疗帕金森病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脑脊液IL-6、IL-1β、TNF-α、INF-γ水平的影响,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郑卫莉等[12]认为:气虚血瘀是主要矛盾,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曹玉笈等[13]采用化痰通窍法,自拟化痰复智汤治疗本病,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苏志伟等[14]采用益肾通督法(艾条熏烤结合七星针叩刺穴位)治疗本病,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然而中医药却不能治愈PD合并痴呆患者的认知障碍,但可以延缓病程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帕金森病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较常见,并伴随于PD患者整个病变过程,包括便秘、多汗、溢脂性皮炎(油脂面)等,吞咽活动减少导致流涎,疾病后期也可出现性功能减退、排尿障碍或体位性低血压。目前,西医学对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中医药的运用在控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李春丽等[15]观察补益肝肾通络方联合左旋多巴片治疗帕金森病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云帆等[16]观察健脾益气补血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魏巍[17]认为:帕金森合并便秘,观察益气养阴增液法治疗便秘的疗效,结果显示:中医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功能性便秘在临床上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高志虹等[18]治疗帕金森病伴功能性便秘患者,取中脘、天枢、神阙等穴,治疗76例均有明显改善。对帕金森病伴排尿障碍,中医学常采用针刺、艾灸治疗,疗效显著。黄嘉等[19]运用艾灸气海、关元的方法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日排尿次数、夜排尿次数等方面疗效确切。对于PD患者伴随不同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医辨证施治,疗效显著,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睡眠障碍可以发生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可由疾病本身发展而来,也可由药物的副作用引起,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霍青等[20]研究水木和宁方对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中药自拟方较西药有显著临床意义。任浩等[21]采用治本之法,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程爽等[22]运用加味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及白天嗜睡的患者。潘卫东等[23]对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的患者服用西药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均获得满意的疗效。黄娜等[24]研究显示:美多芭合方氏头针治疗PD失眠对患者整体治疗,疗效突出。马晶晶等[25]研究指出:在PD基础治疗上,并配合按摩、“一三五七”步行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
3 帕金森病合并感觉障碍
帕金森病合并的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疼痛、嗅觉减退、肢体麻木等。帕金森病疼痛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和肌肉骨骼性疼痛为主,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加抗帕金森药物治疗、止痛药、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并不理想,给帕金森病治疗造成障碍。戈盾[26]运用止颤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帕金森病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西药用量滴定不变,治疗组在基础用药上加用止颤汤合芍药甘草汤,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总分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止颤汤合芍药甘草汤对改善帕金森病疼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4 小 结
帕金森病属中医学“颤证”范畴,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器关系密切。本病是由于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致气血阴津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瘀血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27]。目前,中医学对PD症状分型尚不明确,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参差不齐。当前针对PD治疗药物主要是左旋多巴,然而随着左旋多巴用药时间延长,疗效减退,毒副作用也日益显著,而且会加重非运动症状障碍,大剂量运用左旋多巴制剂也会导致失眠或诱导睡眠障碍发作[28],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近几年,中医学对非运动症状治疗效果越来越突出,其中针灸及运动疗法(太极、瑜伽、舞蹈、气功)深受人们欢迎,且无毒副作用,经济负担小,对PD二大症状有一定疗效,与西药联用,可减少西药用量,增加其治疗PD的敏感性,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延缓病程进展。陈枫等[29]采用针刺“颅底七穴”法治法PD患者,结果显示:针刺治疗明显优于纯西药治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UANG WY等[30]将150例PD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4组,针药并用A组、针刺组(B组)、中药组(C组)和西药组(D组),结果显示:针药并用治疗PD的疗效较好。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临床医师经验水平参差不齐,辨证施治方法不同,每个人对中药的反应也不一样,导致疗效层次不齐。随着中医药发展的进步,医师对帕金森病诊疗技术的成熟,治疗效果越来越显著,但缺乏统一的辨证论治,且中医学只能对症治疗,不能治愈和阻止病情发展。因此,临床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综合治疗,将中药、针灸、运动疗法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并研究出高效的治疗方案和规范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