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综述

2018-01-18邢素林马凡凡吴蔚君徐云连马友华

中国稻米 2018年3期
关键词:氮磷径流降雨

邢素林 马凡凡 吴蔚君 徐云连 马友华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230036;*

水稻是喜水植物,在整个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但各个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又是不同的。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节水灌溉不仅不会减少水稻产量,反而有利于提高产量,同时稻米的品质也会有所改善[1-3]。土壤养分是稻田氮磷流失的物质基础,而农田中的水分运动则是其动力和载体。我国氮肥利用率为30%~40%[4],磷肥的利用率更低,仅为8%~20%[5]。土壤中的养分大都以径流、淋溶等形式流失。此外,氮素还会以气体挥发流失。合理控制稻田灌溉水量、排水时间等田间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降雨利用效率,还能够减少农田氮磷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1 稻田灌溉的作用及基本原理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分为生态需水和生理需水两大类。稻田灌溉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来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不仅为水稻的生理代谢提供水分,同时还可以通过灌溉来调节稻田温度、以水调肥等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6]。水稻的生理需水还表现在不同的生育期有不同的需水要求,水稻生长的关键期缺水将对水稻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死亡,非关键期缺水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会更有利于高产稳产,这就为水稻节水灌溉提供了依据。节水灌溉就是根据当地供水、降雨和土壤水分等条件,以作物需水规律为基础,综合利用灌溉过程中可以减少灌溉水损失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在高效利用当地降雨的前提下,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种技术措施和制度的总称[7]。

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节水灌溉注重“薄、浅、湿、晒”等技术,目前在水稻生产研究中,主要研究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叶龄模式灌溉、旱育稀植以及覆膜旱作节水灌溉技术等[8-11]。国外关于节水灌溉的研究也较多,日本的将以“露”为主和地膜覆盖相结合技术;印度与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较为相似,多采用间歇灌溉技术[12];埃及则通过缩短水稻生长周期达到节水的目的[13]。在我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孟加拉、越南等推广使用干湿交替灌溉,并取得了明显的节水效果[14-15]。这些技术虽然各有不同之处,但都是根据水稻的需水特征,在水稻生长的各个时期进行节水灌溉。水稻实行节水灌溉可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减少渗漏量和蒸发量。通过控制灌溉量,即在水稻分蘖的中、后期建立稻田薄水层或者无水层,此时土壤的含水率偏低,土壤蓄水能力较大,稻田中多余的水分减少,从而可以大大提高降水利用率[16]。水稻实行节水灌溉,稻田中水分大大减少,在无水层或薄水层蒸发只是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强度明显减弱,植株蒸腾作用也明显减弱[17]。

传统的淹水漫灌模式,稻田通气条件较差,水稻根系呼吸生长受到抑制,会出现病虫害发生严重、植株早衰等现象,影响产量的提高[18-19]。此外,淹水漫灌耗水量大,水分利用率仅为 30%~40%,同时会因径流、渗漏和排水引发环境污染问题[19-20]。因此,发展节水灌溉,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减少因灌溉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有重要意义[21]。

2 水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水稻对水分条件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研究水稻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不同水分供应状况下的反应,是探讨水稻生育期实行节水灌溉的理论基础[22]。柯传勇等[23]研究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水稻进行水分胁迫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在钝感期内短期受旱,水稻对水分的缺失反应较迟钝,即使其生理机能受损也可较快的恢复正常的生长状况,因而对产量影响较小;若敏感期发生缺水,则较难恢复正常的生长状况,会导致小穗败育、穗粒数减少、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最终导致产量降低,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水稻的死亡。水稻全生育期中,分蘖期对水分反应迟钝、抗旱性强、节水潜力大,是晒田的适宜时期[24]。在水稻分蘖前期应用节水灌溉可以促进水稻分蘖旺盛,使分蘖提早、稻株分枝生长快。吕银斐等[21,25]研究表明,分蘖前期控制灌水可以加快水稻分蘖并最先达到分蘖高峰,分蘖高峰后茎蘖数减少较平稳。俞爱英[26-27]等研究表明,与传统灌溉相比,分蘖期适当的节水灌溉可以提高分蘖1~2叶,每增加1叶分蘖成穗率可提高27%,且每穗总粒数随分蘖带叶片数增加而增加,产量明显提高。孙艳玲等[28]研究表明,在分蘖末期严格控制水分,可以抑制水稻无效分蘖,使水稻生长后期产生补偿效应,增加有效分蘖,提高水稻成穗率。适当的节水管理能够增强植株根系活力,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29-30]。吕银斐等[21]通过研究常规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3种不同的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表明,干湿交替灌溉比常规灌溉和湿润灌溉干物质量分别提高9.15%和13.45%。

就水稻品质而言,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的垩白粒率、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都有影响。解文孝等[31]研究表明,在灌浆结实初期水分胁迫对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影响显著,不同时期水分胁迫都使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增加。Yang等[32-34]研究指出,在水稻结实期适当的节水灌溉能够改善稻米品质,提高酶活性和精米率,胶稠度变软。但也有研究表明,严重的水分胁迫会使稻米品质下降[35-36]。目前关于水分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较少,且结果也不一致。

3 水分管理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土壤养分或肥料是稻田氮磷流失的物质基础,而农田中水的运动则是其动力和载体[37]。传统的大水淹灌加剧了灌溉用水的日趋紧张,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农田过量施用化肥,除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外,大部分通过径流、淋溶、氨挥发、硝化-反硝化、土壤矿化等途径损失[38],造成土壤、大气、湖泊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39-41]。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灌溉和排水是必须的,而经稻田排水流失的氮磷流入江河会污染水体。

3.1 稻田氮磷损失的特征

氮素是水稻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42]。施肥是稻田氮素的主要来源,但降雨、灌溉、大气的干湿沉降带到稻田中的氮素含量也不容小觑。Jeon等[43]在试验中发现,稻田氮素含量的13%~33%都来自大气的干湿沉降以及农田灌溉。稻田中的氮肥除残留在土壤中和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一部分外,大部分都是通过氨挥发、径流淋溶和硝化-反硝化等途径损失[44-47]。朱兆良[48]对苏南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区的研究表明,稻田泡田弃水和地表径流损失的氮分别占施氮量的2.7%和5.7%。硝化-反硝化也是稻田氮素流失的途径之一,其产生的N2O进入大气会破坏大气环境[49-50]。

近年来,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农民持续大量施用磷肥,施入农田中的磷肥大部分未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滞留在表层土壤中,在水-土界面不会挥发[51]。尽管磷在土壤中较稳定,易被土壤颗粒和胶体吸附[52],扩散迁移能力较差,但多年研究证实,磷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54-55]。磷在土壤中较稳定,主要是通过径流和淋溶等途径损失[57],通过地表径流损失的磷可分为溶解态磷和颗粒态磷,通过降雨而流失的磷主要是可溶性磷,而颗粒态磷是土壤磷径流损失的主要形态[58-59]。研究表明,土壤磷素流失的峰值一般发生在施肥后的第1次农田径流[60]。李学平等[61]通过对紫色水稻土磷素流失潜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水稻移栽后1 d进行田间排水,磷素潜在流失负荷在928~3 284 g/hm2,总磷的潜在流失率在1.5%~2.5%之间。

3.2 田间水分管理对稻田氮磷损失的影响

3.2.1 降雨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降雨和施肥是影响耕地氮磷流失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施肥后不久的降雨。因此,在种植初期,改善养分和水的田间管理非常重要。管毓堂等[62]对稻田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的研究表明,施肥以及施肥后至降雨的时间间隔是影响降雨污染物浓度的重要因子。有研究显示,降雨和径流是土壤溶质迁移的动力,在侵蚀性降雨冲刷作用下,表层土壤中部分氮素、大部分磷素以颗粒态形式发生迁移和富集[63-65]。梁斐斐等[66]关于降雨强度对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主要形态影响的研究表明,雨越大径流量也越大,同时产生的径流中总N、总P浓度也越高,导致稻田氮磷流失越大。在我国南方地区水稻季与雨季同期,强降雨补充田面水,当水面高度超过田埂时会产生径流,造成稻田氮磷流失。周静雯等[67]通过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与降雨场次的关系,结果显示传统的深水灌溉在降雨量达到50 mm以上时,就会产生径流,造成氮磷流失,干湿交替模式降雨达到90 mm时仍未产生径流,表明干湿交替节水灌溉模式可以显著减少由降雨形成的径流,减少氮磷流失。雨前、雨后水体中氮含量有着明显的变化,说明降雨所带来的氮磷流失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68]。

3.2.2 田间水分管理对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及径流流失量的影响

基于水稻需水规律、稻田水平衡规律和养分负荷规律的研究,可以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系统地对稻田小流域进行水分协调,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氮磷流失。张丽娟等[69]关于灌溉与施肥对稻田氮磷流失影响的研究表明,间歇灌溉条件下总氮、总磷径流流失量相对于传统灌溉分别降低22.99%和10.01%,这与黄东风等[7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传统灌溉相比,浅薄灌溉模式下,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降低47.6%~86.2%[71]。不仅是节水灌溉,控制田面水的排放时间也可以通过降低径流水中氮磷浓度来减少氮磷流失[72]。张荣社等[73]研究证明,污水在人工湿地中滞留3 h,总氮去除率可达85.6%。还有研究表明,稻田产生径流后在田间滞留2 h,氮损失可减少50%以上[74]。田间灌溉不仅要考虑到减少灌溉量,还要综合考虑施肥活动,尽量拉大施肥与排水的时间差,降低营养元素的流失[75]。

3.2.3 田间水分管理对稻田氨挥发和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全球氮肥施用中通过氨挥发损失占14%[76]。我国稻田氨挥发损失量占总施氮量的9%~60%,以气体形式损失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尤其以北方平原和太湖地区最多[77-78],且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7 d内。氨挥发发生在田面水与大气的界面处,所以说,如果稻田长时间保持蓄水状态则会大大增加氨挥发发生的机率。李菊梅等[79]研究表明,氨挥发速率与田面水铵离子浓度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田面水中氨态氮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氨挥发量的大小。有研究表明,受控灌溉与一般灌溉相比,稻田甲烷排放总量可减少80%以上。灌溉排水控制下氨态氮负荷下降了18.5%~54.5%,硝态氮负荷减少了16.8%~57.7%[80]。 氮肥损失中有30%是缘于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一个在嫌气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学过程,稻田长时间处于蓄水嫌气条件下,反硝化作用增强,加剧了氮的损失。在淹水条件下,反硝化是土壤硝态氮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反硝化作用不仅会造成肥料损失,还会形成各种含氮氧化物如NO2、NO、N2O和 N2等气体,这些气体进入大气会造成污染[81-82]。

4 展望

为了寻找最有利于水稻生长及减少氮磷流失的水分管理模式,实现稻田水分的最优控制,需要研究不同极限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的品质、产量状况,以及农田氮、磷流失,实现稻田水分的最优控制。研究田间水分管理中水稻田灌溉、降雨和稻田水分的流失规律以及稻田氮磷迁移转化规律,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稻田水分平衡和水稻所需的营养物质负荷模型,能够更精确的指导田间水分管理,减少水稻田氮磷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Yang J C,Zhang J H,Liu L j,et al.Carbon remobilization and grain filling in japonica/indica hybrid rice subjected to postanthesis water deficits[J].Agron J,2002(94):102-109.

[2]Yang J C,Zhang J H,Wang Z Q,et al.Activities of enzymes involved in sucrose to starch metabolism in rice grains subjected to water stress during filling[J].Field Crop Res,2003,81:69-81.

[3]Yang J C,Zhang J H,Wang Z Q,et al.Postanthesis water deficits enhance grain filling in two line hybrid rice[J].Crop Sci,2003,43(6):2099-2108.

[4]刘立军,徐伟,桑大志,等.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J].作物学报,2006,32(7):987-994.

[5]冯占和,王利民.提高磷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388.

[6]马淑芬,尹桂花,李勇.水稻需水特性及各生育期的水分管理技术[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9(1):64-66.

[7]楼豫红.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8]迟道才,林文华,朱庭芸,等.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垦殖与稻作,2003(5):39-41.

[9]张文渊.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模式及技术要点 [J].农村新技术,2004(8):4-6.

[10]俞双恩,张展羽.江苏省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6):30-34.

[11]王贺正,马均,李旭毅,等.水分胁迫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性状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12):1 892-1 897.

[12]许志方,孔祥元.亚洲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水稻灌溉的新认识[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2):1-4.

[13]杨利,范先鹏,余延丰,等.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9):2 271-2 274.

[14]Kukal S S,Aggarwal G C.Puddling depth and intensity effects in rice-wheat system on a sandy loam soil:I.Development of subsurface compaction[J].Soil Till Res,2003,72(1):1-8.

[15]Feng L P,Bouman B A M,Tuong T P,et al.Exploring options to grow rice using less water in northern China using a modelling approach-I.Field experiments and model evaluation[J].Agr Water Manage,2007,88:1-3.

[16]马龙华.水稻不同灌概措施对面源污染影响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17]吴玉柏.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叶龄模式进行“深—浅—晒—间—润”合理灌溉[J].灌溉排水,1990,9(3):10-16.

[18]李阳生,李绍清,李达模,等.杂交稻与常规稻对涝渍环境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1):46-52.

[19]程建平,曹凑贵,蔡明历,等.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0):1 859-1 865.

[20]彭世彰,徐俊增,黄乾,等.水稻控制灌溉模式及其环境多功能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5):443-445.

[21]吕银斐,任艳芳,刘冬,等.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106-110.

[22]杨生龙,王兴盛,强爱玲,等.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0,16(1):49-51.

[23]柯传勇.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4]丁友苗,黄文江,王纪华,等.水稻旱作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4):50-54.

[25]季飞,付强,王克全,等.不同水分条件对水稻需水量及产量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5):82-85.

[26]俞爱英,林贤青,曾孝元,等.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分蘖成穗规律及产量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1):66-68.

[27]郑成鑫,高宇航,罗会永,等.苏北平原沙土区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10):29-31.

[28]孙艳玲.水稻控灌条件下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29]张荣萍,马均,王贺正,等.不同灌水方式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3):486-495.

[30]朱士江,孙爱华,张忠学,等.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分蘖、株高及产量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3(12):16-19.

[31]解文孝,张文忠,史鸿儒,等.不同时期土壤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食味品质影响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7(2):30-33.

[32]Yang J,Zhang J,Wang Z,et al.Activities of enzymes involved in sucrose-to-starch metabolism in rice grains subjected to water stress during filling[J].Field Crop Res,2003,81(1):69-81.

[33]郑传举,李松.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7,23(1):43-45.

[34]刘立军,王康君,卞金龙,等.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转基因水稻的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中国水稻科学,2014,28(4):384-390

[35]陈亮,汪本福,江元元,等.孕穗期干旱及复水对水稻叶片生理生化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6,22(1):59-64.

[36]何进宇,田军仓.不同水分条件对膜下滴灌旱作水稻稻谷品质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5(8):8-10.

[37]Haygarth P M,Jarvis S C.Transfer of phosphorus from agricultural soil[J].Adv Agron,1999,66:195-249.

[38]剧成欣,张耗,王志琴,等.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3,19(1):16-21.

[39]朱兆良,范晓晖,孙永红,等.太湖地区水稻土上稻季氮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J].作物研究,2004,18(4):187-191.

[40]宋勇生,范晓晖,林德喜,等.太湖地区稻田氨挥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4,41(2):265-269.

[41]朱兆良.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 [J].土壤与环境,2000,9(1):1-6.

[42]张晓果,王丹英,计成林,等.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5,21(5):13-19.

[43]Jeon J H,Yoon C G,Ham J H,et al.Model development for nutrient loading estimate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in Korea[J].J Environ Sci Health B,2004,39(5-6):845-860.

[44]Soares J R,Cantarella H,Menegale M L D C.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es from surface-applied urea with urease an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J].Soil Biol Biochem,2012,52:82-89.

[45]田玉华,尹斌,贺发云,等.太湖地区水稻季氮肥的作物回收和损失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55-61.

[46]Xu J,Peng S,Yang S,et al.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es from a rice paddy with different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managements[J].Agr Water Manage,2012,104:184-192.

[47]Wang J,Wang D,Zhang G,et al.Effect of wheat straw application o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from urea applied to a paddy field[J].Nutr Cycl Agroecosys,2012,94(1):73-84.

[48]朱兆良.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 [J].土壤与环境,2000,9(1):1-6.

[49]Morse J L,Bernhardt E S.Using 15N tracers to estimate N2O and N2 emissions from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coastal plain wetlands under contrasting land-uses[J].Soil Biol Biochem,2013,57:635-643.

[50]刘秋丽,马娟娟,孙西欢,等.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因素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2011,1(4):79-83.

[51]王慎强,赵旭,邢光熹,等.太湖流域典型地区水稻土磷库现状及科学施磷初探[J].土壤,2012,44(1):158-162.

[52]Eid J,Fehr A,Gray J,et al.Real-time DNA sequencing from single polymerase molecules[J].Science,2010,472(5910):431-455.

[53]Callon M,Méadel C,Rabeharisoa V.品质经济 [J].经济与社会,2002,31(2):194-217.

[54]Xie X J,Ran W,Shen Q R,et al.Field studies on 32P movement and Pleaching from flooded paddy soils in the region of Taihu Lake,China[J].Environ Geochem Health,2004,26(2):237-243.

[55]Schelske C L.Eutrophication:focus on phosphorus[J].Science,2009,324(5928):722-722.

[56]叶玉适,梁新强,李亮,等.不同水肥管理对太湖流域稻田磷素径流和渗漏损失的影响 [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4):1 125-1 135.

[57]Lu R K.The phosphorus level of soi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water body[J].Phosphate and Compound Fertilizer,2003,18(1):4-8.

[58]Wei Q,Zhu G,Wu P,et al.Distributions of typical contaminant species in urban short-term storm runoff and their fates during rain events:A case of Xiamen City[J].J Environ Sci,2010,22(4):533-539.

[59]Cox F R,Hendricks S E.Soil test phosphorus and clay content effects on runoff water quality[J].J Environ Qual,2000,29(5):1 582-1 586.

[60]Smith D R,Owens P R,Leytem A B,et al.Nutrient losses from manur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as impacted by time to first runoff event[J].Environ Pollut,2007,147(1):131-137.

[61]李学平,石孝均,邹美玲.紫色土稻田磷素流失潜能及其水分管理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2):160-164.

[62]管毓堂,苏保林,黄宁波,等.苏州相城区望庭镇水稻田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496-502.

[63]张兴昌,邵明安.水蚀条件下不同土壤氮素和有机质流失规律[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31-234.

[64]李其林,魏朝富,曾祥燕,等.自然降雨对紫色土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0,29(2):76-80.

[65]黄丽,丁树文,董舟,等.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9-14.

[66]梁斐斐,蒋先军,袁俊吉,等.降雨强度对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主要形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4):81-85.

[67]周静雯,苏保林,黄宁波,等.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田径流污染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2016,37(3):963-969.

[68]傅涛,倪九派,魏朝富,等.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1):71-74.

[69]张丽娟,马友华,石英尧,等.灌溉与施肥对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6):7-12.

[70]黄东风,李卫华,王利民,等.水肥管理措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2):62-66.

[71]郑世宗,陈雪,张志剑.水稻薄露灌溉对水体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3):7-8.

[72]郭相平,张展羽,殷国玺.稻田控制排水对减少氮磷损失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6,24(3):307-310.

[73]张荣社,周琪,张建,等.潜流构造湿地去除农田排水中氮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3,24(1):113-116.

[74]殷国玺,张展羽,郭相平,等.地表控制排水对氮质量浓度和排放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21-24.

[75]Zhang Z J,Zhu Y M,Guo P Y,et al.Potential loss of phosphorus from a rice field in Taihu Lake Basin[J].J Environ Qual,2004,33(4):1 403-1 412.

[76]Ferm M.Atmospheric ammonia and ammonium transport in Europe and critical loads:a review[J].Nutr Cycl Agroecosys,1998,51(1):5-17.

[77]宋勇生,范晓晖.稻田氨挥发研究进展 [J].生态环境,2003,12(2):240-244.

[78]Zhang Y,Luan S,Chen L,et al.Estimating the volatilization of ammonia from synthetic nitrogenous fertilizers used in China[J].J Environ Manage,2011,92(3):480-493.

[79]李菊梅,徐明岗,秦道珠,等.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1):51-56.

[80]Peng S Z,Yang S H,Xu J Z,et al.Field experimen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from rice paddy with efficient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management[J].Sci China Technol Sci,2011,54(6):1 581-1 587.

[81]张绍林,朱兆良,徐银华.黄泛区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去向[J].核农学报,1989,3(1):9-15.

[82]赵广才,张保明,王崇义.应用15N研究小麦各部位氮素分配利用及施肥效应[J].作物学报,1998,26(6):854-858.

猜你喜欢

氮磷径流降雨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玻利维亚拟建新的氮磷钾肥料工厂
常规施肥与氮磷钾施肥对CX-80雪茄烟品质的影响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龙王降雨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泥石流
淤泥土水稻“3414”氮磷互作肥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