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浅议

2018-01-18

甘肃农业 2018年20期
关键词:跟踪服务培育农民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近年来,各地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总体部署,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项目实施成效显著,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在初步形成。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突破1 500万人。根据《“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要超过2 000万人。按照“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的要求,三个途径都离不开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而培训质量是整个培育工作的关键。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好,提高培训效果,保质保量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培育对象遴选不精准

遴选有意愿、有需求,长期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参加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前提。培育工程要求培训对象必须是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其中,要求粮油种植大户、蔬菜种植大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为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粮油种植类面积80亩以上,设施农业栽培面积在10亩以上,露地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在40亩以上),农资经销员为本县范围内长期从事农资经销店的相关负责人。但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培育对象不精准现象较为普遍。

(二)培育内容和方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目标,按照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依岗位开展培训。要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农民学习规律,主要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但在日常培训过程中,大多数培训仍然逃不出过去那种单纯培训的老套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培训需求的深入调研。培训机构没有完全掌握农民对培训内容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实践中,培训机构安排的内容往往脱离农民的生产实际,对农民来说,有的内容属“高大上”,让农民可望不可及,有的内容则“水土不服”,无法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内容多,实际操作少,是培训内容安排上的另一弊端。大多数农民的文化层次低,理解能力有限,农民对传统的课堂培训和理论教学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而那些直观性、可视性强,场景式、互动式,易理解、好掌握,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却少之又少。

(三)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不到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付出更多的努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不是一两次简单的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培训环节的设计上,要求围绕农业生产周期开展全过程培训,使农民受训过程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但在培训实践中,许多培训机构把本该多次进行的培训过程,压缩成一次培训,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实际,因此难以收到应有效果。另外,培育计划要求培训机构要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做好跟踪服务指导工作。

二、对策与建议

(一)要在选准选优培育对象上下功夫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关键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要办好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培训效果,首先要解决长期存在的“要我学”与“我要学”的问题,即培育对象的遴选。要把那些扎根农村、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产业基础、有培训意愿和需求的农民请进培训课题使其参加培训。切忌生拉硬套、滥竽充数,杜绝为完成任务而培训。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要扎实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田园农舍,真心与农民交朋友交朋友拉家常,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农民的需求。充分了解农民的基本信息、产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技能服务和社会服务情况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详细了解本地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结构状况,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选出来,从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备学员库。

(二)要在做优做实培训模式上下功夫

农民培训具有鲜明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针对农民学习的特点,认真规划教学方案,科学设计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模式。教学形式上,要善于把深奥的科学理论,提炼成浅显的技术要领,善于把生硬的科学术语转化成农民易懂易记的“顺口溜”,最终达到深入浅出的神奇效果,这才是农民欢迎的教育培训形式。培训内容上,要善于把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根据农事季节、农业生产安排教学内容,让农民干什么就学什么,啥时候干就啥时候学,学了干,干中学,做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链接和有机结合。切忌那种所谓的“冬春大培训”“农闲大培训”,以及“大水漫灌式”“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的培训。要善于根据农民成人思维特点,选择安排浅显易懂,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尽量适应农民知识和能力多元化的需要。以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到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实践教学交替进行,顺应农民学习规律,适应农民居住分散、学习与生产兼顾的实际。

(三)要在跟踪服务技术指导上下功夫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举行一两次培训就能完成,需要将农民兄弟“扶上马再送一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还要通过“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等多个后续环节才能完成培育全过程。笔者认为“跟踪服务”既是培育过程的延续,也是培训本身的延伸和继续。因此,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是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的必要步骤。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要把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作为培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一如既往抓紧抓好。要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工作,要保持和受训农民的日常联系不间断、技术指导不间断、跟踪服务不间断。通过QQ群、微信群、手机APP、短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保持和农民朋友的交流和联系,把培训工作的有形任务融入无形的日常交往之中,使培训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猜你喜欢

跟踪服务培育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琐议房产监察档案管理信息跟踪服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放长线、钓大鱼”的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河南平顶山湛河区:远程教育“跟踪服务”助力流动党员返乡创业
高层次人才储备与跟踪管理服务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