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一懂两爱”工作队伍研究

2018-01-18

甘肃农业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三农队伍农民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安徽 宿州 23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导致农村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农业发展面临从传统的农、地组合,向农、地、人、技、信息等组合的巨大转型,“三农”工作由传统的经验管理、人脉管理转向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管理、技术管理等。因此,新时代锻造一支“三农”工作队伍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系统工程来抓。

一、乡村振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 “三农”工作队伍

(一)“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世纪之初,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万言书,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由此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中共中央连续出台多个一号文件,其主题鲜明,坚持“多与少取放活”方针,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由“汲取型”向“反哺型”转变,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新时代我国“三农”领域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实施乡村振兴是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战略谋划,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想认识、指导方针的一次升华,将贯穿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乡村振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习总书记就“三农”问题多次调研、讲话:“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培育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使之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是事关中国未来农业发展后备军的问题,更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代锻造“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现实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大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这也是新时代及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村庄凋敝从农民工跨地区流动以后开始显现,随着农二代成为流动主力,这个群体呈现出离土、出村、不回村的特征,人走、资本不回,村庄的衰败加剧。[1]从整体上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相比,我国“三农”工作队伍还较薄弱,农村青壮劳动力资源外流,引发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高学历人才留乡意愿不高,农村很多产业、产品的科技水平、文化含量难以提升,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难以在农村普及应用,影响着农业的结构转型升级;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缓慢,农村人力资本开发薄弱,农民分化严重,乡村治理乏力,乡村振兴缺乏人才支撑。

究其原因在于长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人才单向流入城市;农业的投资回报率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农村市场发育不成熟,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事业空间小、机会少,再加上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产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很难吸引人、留住人;农村出现富人治村、家族势力等现象,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二、深刻理解“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科学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仅要解决多年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问题,还要克服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一懂两爱”更好地诠释了当前“三农”人才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三农”干部队伍的殷切期望,也是乡村振兴主体和依靠力量。

懂农业,就要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这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三农”工作队伍是党的“三农”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懂农业、关心农业是“三农”事业的基础和支撑。因此要熟悉党关于“三农”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深刻深悟十九大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乡村振兴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既要有政策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农业农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验与创新相融汇,针对“三农”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拿出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

爱农村,就要增加农村归属感,为乡村谋振兴。振兴乡村涉及农村建设、环境整治、村民团结、文化引导等难题,只有爱农村,才能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意识,将农村的建设、发展作为自身使命和责任,主动融入农村、深入基层,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聚集乡村的人气和活力。

爱农民,就要树爱民情怀,增加农民亲近感,为农民谋幸福。“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三农”工作队伍直接面向农民,与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爱农民,才能带着感情做“三农”工作,把农民当亲人,多关心农民疾苦,多帮助农民增收,多向农民学习,多从农民角度研究问题。爱农民,才能坐得下百姓炕头,听得进农民心声,接地气、有底气,把群众的困难讲给党听,把党的政策说给群众听,用真情换民心。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九个字完整地构成了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的基本能力素养,农业专家陈锡文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乡村振兴不仅要有懂农业、建设农村的行家里手,更需要爱农村、爱农民的高尚情怀塑造,需要乡村振兴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的培养,只有爱农村、爱农民的使命担当和爱民情怀,才能扎根农村、建设农村,服务农村,“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

三、新时代抓好培育“一懂两爱”队伍建设

治国兴邦,人才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是第一驱动力。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革,必然要求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好人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支撑作用。

(一)强化“人才先行”在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的定位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的振兴,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牵动全局、事关根本。当前,我们要把“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通盘考虑,锻造一支攻坚队、战斗队来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进一步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意识,落实“管行业就要管行业人才”的理念,把培养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通盘考虑,做到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2]切实发挥人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精准扶贫中的第一驱动力作用,促进形成人才队伍建设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好局面。

(二)创新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懂两爱”队伍涵盖范围很广,并且要长期服务农村,而不是候鸟式的短期停留,因此要有完整的制度安排,包括培养、配备、管理、使用,确保后继有人。首先,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因为乡土人才熟悉当地农村实际,有浓厚的乡情和建设家乡的意愿。形成地方基层政府牵头,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新青年下乡”等工作,鼓励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将新技术、新知识带到农村,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思路、新活力;要配齐配强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村级干部吸引力衰退是影响村级后备干部建设的关键,农村优秀青年匮乏,造成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源头不畅,要建立乡镇人才信息库。

其次,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3]

再次,在管理上,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促进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健康发展;探索建立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2017年1月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总量超过2 000万人”。通过教育培训和有针对性地扶持政策,使这部分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在农业中创业、致富和发展,不仅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将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基础,实现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化。[4]

(三)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创造生态宜居的发展环境

绿水青山、生态宜居,才能使乡村让人们更向往。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围绕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均衡配置城乡村公共资源,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诸如道路、电力、通讯、饮用水安全、环境整治等。深化系统性、整体性改革,完善各项制度,如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各要素城乡自由流动,使真正致力于乡村建设的人才招得来、留得住,沉得下,为乡村振兴提供最核心的人才动力资源。

(四)繁荣乡村文化,增强乡村吸引力和活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要使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爱村、爱民情怀,就要发挥乡村文化、乡村传统、乡村精神等人类文明的传承作用,唤醒人们对乡村的历史记忆,文化兴,人才兴。一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5]挖掘乡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使乡村的文化繁荣、经济增长、社会和谐、政治认同协调发展。二要完善乡村文化娱乐设施,以县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纽带,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三级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广泛、持久开展送文化下乡、农家书屋、乡村多功能室建设。三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增强村民的凝聚力。着力展现美丽乡村文化气息,再现历史文化、宗祠文化、农耕文化等历史,推介乡土风情和民俗习惯,用乡村文化品牌来增强村民集体荣誉感。四要立足当地实际,健全村规民约,努力在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

(五)重视乡村治理、夯实基层人才基础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夯实人才基础是乡村治理的保障。一要强化村“两委”班子队伍,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复员退伍 、回乡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参加“村两委”选举,让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其凝聚力和执行力。二要培养农民主动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文明理性的参与行为,鼓励和倡导城市各行业的退休或离职人员自愿下乡,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提升乡村振兴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三要创新基层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从优秀村党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探索出一条能扎根农村的人才培育新路径。四要切实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增强村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乡村安定和谐,乡风文明,才能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中来。[6]

猜你喜欢

三农队伍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