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2018-01-18张春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0期
关键词:补阳后遗症体征

张春城

中风, 中医病名, 有外风和内风之分, 外风因感受外邪所致, 在《伤寒论》名曰中风;内风属内伤病证, 又称脑卒中、卒中等[1]。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 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具有起病急、变化快, 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 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率和致死率疾病[2]。因此, 治疗中风后遗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文为进一步探究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采取补阳还五汤进行研究,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32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均符合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且已排除脑肿瘤者、精神异常者、阿兹海默氏症者、帕金森者。实验组男19例, 女13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0.28±4.67)岁, 病程3~22个月,平均病程(12.40±4.83)个月, 发病情况:首次发病30例, 数次发病2例, 病症:脑出血10例, 脑梗死12例, 脑血栓者10例;伴发症:冠心病8例, 高血压13例, 糖尿病7例,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7例, 言语不利6例, 口眼歪斜4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4例, 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60.37±2.54)岁,病程2~21个月, 平均病程(12.51±4.08)个月, 发病情况:首次发病31例, 数次发病1例, 病症:脑出血10例, 脑梗死13例,脑血栓9例;伴发症:冠心病8例, 高血压14例, 糖尿病6例,主要症状:半身不遂8例, 言语不利5例, 口眼歪斜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中风后常规治疗。即确保体温正常,控制血压及血糖,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持续吸氧、抗凝、溶栓、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为:生黄芪60 g、葛根30 g、当归15 g、川牛膝15 g、丹参15 g、地龙10 g、桃仁10 g、赤芍10 g、川穹10 g。注意事项:保持清淡饮食, 忌食辛辣、油腻、过咸食物, 同时确保心理状态良好,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脉搏、呼吸、体温、心率、血压)及精神状态, 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加减治疗。针对伴有上肢感觉运动障碍的患者, 以通络温经为主, 可加桑枝15 g、桂枝10 g、姜黄10 g;针对伴有下肢感觉障碍的患者, 以强骨益肝肾为主, 加桑寄生15 g、川续断15 g、木瓜10 g;针对伴有言语不利的患者,以化痰通脑为主, 加远志15 g、石菖蒲10 g;针对伴有高血压的患者, 以降低血压为主, 加杜仲15 g、夏枯草15 g、钩藤12 g;针对伴有便秘的患者, 以润肠通便为主, 加火麻仁12 g、郁李仁12 g、苦杏仁10 g。以水煎至300 ml, 1剂/d,早晚各1次, 温服。15 d为1个疗程, 6个疗程为1个治疗期。

1.3 疗效判定标准[3]基本痊愈:生活能够自理, 言语表达清晰, 临床症状基本消除, 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及部分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基本痊愈5例, 显效18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 显效14例, 有效12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4.38%。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4-6]。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 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也就是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血液淤滞等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直冲犯脑,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诱发本病[7]。从病性上看,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 其本为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王清任, 王氏将人体阳气比做十成,“分布周身, 左右各得其半”[8]。若亏五成还剩五成, 十去其五则气亏, 归并一侧则半身不遂, 故创作本方, 使气足、血行、瘀去、络通而“还五”, 气行周身则“十全”, 故方名为“补阳还五汤”[9]。该方为理血剂,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采用该方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其方中的重点为黄芪的大剂量使用, 黄芪可大补元气, 使血行气旺、周流全身, 作用在于补阳益气;川穹、赤芍、当归可养血行血, 起到引经、强化压力作用;地龙有逐瘀通血之功效, 可畅通血脉[10]。通过黄芪大剂量的补气在行血通络、补阳益气的同时, 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对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进而将药效发挥至最大。本文通过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药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凸显中药特色的同时, 显著提高了疗效,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补阳后遗症体征
春天的“后遗症”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梗塞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