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2018-01-18卢鹏飞陈祥云
苏 朗 卢鹏飞 陈祥云
(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经由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也为我们解读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提供了指引。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质而言,并不是要把农村建设成城市,而是要逐渐提高农村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避免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分化与不平衡,最终使生活在乡村的广大农民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协调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
1 黑龙江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高建设成效,黑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于2011年11月颁布了 《黑龙江省新农村村庄建设标准(试行)》,《标准》中强调,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中心村,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增强其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逐步实现‘近郊村城市化,远郊村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目标。”
近年来,黑龙江西部地区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的村庄甚至提前实现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被誉为“龙江第一村”的兴十四村堪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并且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特例。兴十四村是上世纪50年代黑龙江省安置来自山东临沂地区移民而成立的移民新村,从70年代开始,在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开荒种地、兴办企业、引进人才、招商引资,经由四十多年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全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38%和57%。为了丰富村民的生活,兴十四村建有图书馆、文化馆、休闲广场、展览馆等;为了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制定了村规民约,多年来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刑事犯罪、无重大事故、无环境污染,堪称实现“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近年来在广大的黑龙江西部地区农村的建设中,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如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呼店镇土房子村在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内的主干道、供水设施等得到全面改善,还新建了沼气池,成立了农机合作社。2012年底,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的兴华村和前进村分别通过黑龙江省新农办的验收,晋级为四星级村。龙江县近年来在对全县14个乡镇158个村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后,有计划地确立建设重点,并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大力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提高农村宜居水平。为了解决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嫩江县积极创新投资融资机制,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黑龙江西部地区体现新农村建设实绩的案例很多,建设的成效也非常显著,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但针对黑龙江西部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2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街道的规划。街道规划是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重要问题。乡村街道的形成一般源于村落的早期规划,黑龙江西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所以村落的主干道大多比较平直,民居的分布也比较规则。但除主干道外的其他街道有的由于历史原因(如宅基地等)使得道路狭窄,这种情况是影响景观规划整体布局的一个主要因素。
2.2 民居的改造与重建。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农村民居改造与重建工作中有计划地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的危房、旧房数量越来越少,切实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但改造与重建的民居往往更多地体现实用性,而较少地体现民居的文化性,甚至照搬同一个模式,使得民居出现“千房一面”的状态。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曾路过几个村落,这几个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成效显著,给人的整体印象是街道整洁,房屋整齐,清一色的白色外墙和蓝色的彩钢瓦,民居之间只是位置不同、面积不同。这些民居更像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整齐划一而缺乏个性,也缺少民间文化的传承性。
2.3 休闲娱乐设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成为新时期农民的一大需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是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把休闲娱乐设施作为提升农民精神生活水平的一项举措。这项举措的一般做法都是在村部旁边的空地设置一个篮球场,以及安装一些健身器材,好一些的村庄也会由村民自发组织广场舞等活动。可以看出,农村的休闲娱乐设施仍比较单一,发展水平不高,有的设施甚至为了设置而设置。
3 黑龙江西部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策略
3.1 注重规划的整体性。每一个村落无论人口和民居数量的多少,都是一个完整的聚落,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规划的整体性问题。由于村落布局的历史性因素比较突出,街道和民居的分布一般比较固定,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街道的分布、宽窄等问题根据需要应积极与村民协商,通过合理渠道解决。并且,从长远的目光来看,整体性的规划与设计还要充分考虑街道绿植、排水设施的分布问题。
3.2 注重规划的文化性。黑龙江西部地区农村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在这一区域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在规划与设计中应该合理体现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从目前状况来看,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与改造普遍缺失文化性,这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能够满足居民物质需求的实用性,较少关注文化层面的内涵,这就造成很多村屯的规划往往套用一个模式,不但缺少个性化规划和设计,也缺少对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黑龙江西部地区虽然民族众多,但汉族的人口和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在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互相影响的背景下,一些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在民间淡化。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再现传统的契机,在新农村的规划设计中,追溯历史,注重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的建构,一方面会更加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地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3.3 注重规划的特色性。新农村景观规划还应该体现特色性。一方面在规划上必然要考虑到区域性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还要考虑到与当地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如何才能突出特色?首先要充分认识“新农村”的内涵,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乡村居民的发展需求,既要顾及居民的物质需求,也要顾及居民的精神需求。在规划设计上,既可以做到一村一特色,也可以将几个自然村作为一个整体形成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农村的“美丽”建设目标必然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度和平衡发展,新农村景观的特色性规划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
3.4 避免“过度”规划。新农村的景观规划需要突出整体性、文化性、特色性,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投入,也需要乡村居民的积极自建,政府投入与村民自建相结合才是一个更为合理的模式,其中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所以在规划中既要有长远的眼光,又要避免“过度”规划。“过度”规划会伤及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根本,既不利于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如休闲娱乐广场的规模、基础设施的实用性等都属于这一类的问题。
4 结语
黑龙江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举措,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提高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水平,有利于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也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