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人物传记片《孟河医派》的艺术特色

2018-01-18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201203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4期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201203)

江南流传“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医派贯吴中”的说法,但多数人对于孟河医学背后的故事可能所知不多。电视人物传记片《孟河医派》,以介绍常州武进孟河费、马、巢、丁四大家族名医为主题,于2016年4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首播,引起了较大关注。全片分“名医名镇”、“务存精要”、“仁心仁术”、“薪火相传”、“古义新知”5集,每集约39分钟。摄制组历时两年辗转数十省采访百余人完成拍摄,主要讲述孟河各家的高超医术、高尚医德及各派的传承脉络,重点叙述清末民初时期费伯雄接诊翁同龢叔侄、马培之进京诊治慈禧太后、丁甘仁沪上创办中医专门学校等事件。影片采用情景再现、动画特技等表现形式,使近代医林人物在观众面前得以清晰呈现。2017年4月,《孟河医派》获得中国国际微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悬念故事与艺术审美

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娱乐综艺节目,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题材相对严肃,故适当采用具有悬念的情节来讲述故事,既能引起观众好奇心又可增强影片的趣味性。第1集《名镇名医》伊始,旁白:“翁同龢与其侄子翁曾源轻装简从,由常熟虞山之麓的翁家巷彩衣堂出发,分乘雇来的两艘民船,晓行夜宿,向西而去……他们为何如此行色匆匆呢?”以此设置悬念,随着情节推进,谜底揭晓:“他们是为了赶往常州西北名镇孟河,请名医费伯雄看病。”首集结束时,又运用民间津津乐道的“悬丝诊脉”(宫廷中为皇后、公主等女眷诊病时,用丝线一端系于病家手腕,凭借细微颤动,御医从丝线另端感获脉象),再次引发悬疑。第2集名医马培之进京为慈禧太后诊病,是否也采用了悬丝诊脉?纪录片以《纪恩录》为依据,再现场景,破除了这一传言。慈禧太后前设小几,几上置两小枕,垂黄纱帘幔;太医膝行至几前,启帘请脉,奏报脉象,临了一句:“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训示。”[1]就这样利用悬念,将一个个零散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

本片的艺术审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视觉美,《孟河医派》为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药题材,故运用五色系中居中正之位的黄色为主色调,且片头以水墨画为背景,加入望闻问切、中药、推拿、针灸等元素,与主题丝丝入扣。再者,故事发生在史称“千古龙飞地,两朝帝王乡”的齐梁故里孟河,山清水秀的江南美景与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孟河府宅,让观众产生良好的视觉感受。其二,叙事美,影片运用动画特技实现了双时空(现实时空、历史时空)交替呈现的荧屏叙事方式,如讲述孟河名医巢沛三选用“金匮肾气丸”改汤剂治疗全身疮疡患者、巢渭芳运用“火针疗法”治疗深部溃疡等经典案例时,都利用动画特技模拟情景重现,清晰营造故事发生的场景,使观众如临其境。其三,结构美,拍摄者在历史原貌和典型意义概括之间寻找到契合点,将创作思想、意识和情感隐藏在真实画面之间,让观众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孟河医派》跨越数百年,人物关系复杂,涉及事件繁多,编剧选取代表医家的典型事件及通过家族、师门分支图谱的表现方法,使观众在短时间内能对整个医派的谱系、传承有所了解。

客观纪实与专业述评

真实性、客观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所在。真实美是纪录片的审美基础[2]。《孟河医派》通过日记、医籍、病案等诸多详实的历史资料,使观众可以明晰孟河医派绵延300余年的薪火相传之路。以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为例,两代帝师翁同龢在日记载录其为翁氏叔侄诊病的全过程并感叹:“嗟乎,倘人海中有此医,则无误药之病矣!”[3]清末国学大师王先谦作序《留云山馆文钞》,盛赞费伯雄:“心其行善之心,又才识闳远[4]。”马培之亦撰有《纪恩录》、《务存精要》、《外科传薪集》、《马培之外科医案》、《青囊秘传》等10余部著作,都为后世了解孟河医学提供了绝好物证。

该片又一特色是大量运用访谈形式对人物事件做专业述评。访谈即请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是历史问题的权威研究人士讲述或评述历史事实。由于这些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他们的谈话通常能够使影片对历史的介绍和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5]。目前不少纪录片都采用专家访谈形式,但由于《孟河医派》涉及抽象医药理论、复杂人物关系,故制作组动用了34人的庞大解说团队做了百余人次评论。其中包括各家族的后裔门人、知名学者教授、中医中药专家等。如颜亦鲁之子颜德馨、费伯雄六世孙费季翔、贺季衡曾孙女贺玥、邹云翔之孙邹伟俊、屠揆先之女屠婷等,这些嫡传中医名家介绍前辈们的逸闻轶事、家规祖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李经纬、余瀛鳌、胡晓峰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陈涤平、黄煌、陈仁寿教授,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张云鹏、杨杏林主任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林乾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施杞、黄吉赓、张如青教授等,讲述孟河医派学术特色及各医家的背后故事;常州齐梁文化研究会郭重威研究员讲述“永嘉南渡”、“兰陵萧氏”等孟河历史;常州市中医医院周玉祥主任医师解释虚实病变之别、上海市中医医院王羲明主任医师讲解肝硬化病案等中医药理论。客观介绍与专业评述,共同构建出纪录片《孟河医派》真实之美。

人文精神与医药传薪

1.淡泊名利,秘方开诚布公

片中第一集,费氏嫡传费季翔教授强调祖训:“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末费伯雄两度应召入宫,为皇太后治疗肺痈效果显著,御赐匾额“是活国手”;为道光帝诊治失音,效如桴鼓,又御赐大红冷金对联一幅,“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6]。处之泰然,费氏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同样,马培之进京治愈慈禧,赐得匾额“务存精要”。清宫希望医术精妙的马氏留任御医,他仍坚持回乡治病百姓,甘为一介布衣。旁白:“络绎不绝的求医者来到孟河,看到的马培之依旧是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医术高超的长者。”孟河又一典范丁甘仁,悬壶沪上名声显赫,致力于办学、建立医院。1925年,他又与夏应堂合作创立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女校对于贫困学生分文不收且提供食宿,确保顺利毕业。1926年始,丁氏将每月初一、十五所得诊费,全部资助广益中医院。孟河医家不仅医术卓越,更为后世留下博施济众的美德。

开诚布公家传秘方是孟河医派又一大特点。《医略存真》记载,“一妇人被火焚遍身几无完肤,两臂发黑,呼号不已,医治罔效”[7]。马培之投二剂“雷真君逐火丹”而愈,外治以麻油扫于患处,以陈小粉拍之即止痛生肌。秘方“雷真君逐火丹”处方组成、剂量一一记录。应手而愈的汤火伤方,丝毫不予私藏,对于好学的门人皆倾囊相授,故孟河弟子及再传弟子名家辈出,绵延至今。又如费绳甫(费伯雄之孙)曾治愈了一名早晚梳妆卸妆时咳嗽千余声,平时一声不咳的徐姓女患者[8]。对所用甘淡养胃之方同样毫无保留,将组方、药理公之于众。这便是孟河医派的胸怀,薪火传承的奥秘。

2.兼收并蓄,不囿门户之见

费伯雄曾言:“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9]孟河医家收徒方面,打破“传男不传女”、“只传己姓不传他姓”等老旧观念。正如常州市中医医院张琪院长在片中所讲:“孟河医派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在传承上很开放,并非只传自己家人,而是广开门户。”如孟河名医巢崇山除传授子侄巢凤初、巢松亭外,还教授出一大批外姓弟子,日后都成为妙手仁心的医林翘楚。故孟河虽称费、马、巢、丁四大家,也成就了贺季衡、张泽生、邹云翔、颜亦鲁、屠揆先、朱良春、许济群、孟景春等诸多中医大家,携手将孟河医学发扬光大。

在医道、医理学习上,孟河医学一贯重视家学传统。如费伯雄“对先辈的医德医道至为珍惜,珍藏家传处方《云庵公手泽》,并为此‘昭示子孙,奉为家宝’”[10]。再者,孟河医学兼收各家之长。如费绳甫秉承家学,又兼取金元时期李东垣、朱丹溪二家所擅,每有独到之处。第3集“仁心仁术”讲到丁甘仁“寒温合一”理论时,黄煌教授点评道:“孟河医派主张融合,费伯雄和马培之都是这个思路。丁甘仁更是在寒温合一,即伤寒派与温病派融合方面很有成就。”丁氏全面继承费、马、巢三大前辈的学术思想,成为孟河医派集大成者。同时,他广交医界朋友,切磋医道,互敬互勉。正是因为兼收并蓄,博古今之奥、汇中西之通,故而孟河医派在临床各科皆有所长,传承300余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3.和衷共济,中医走向世界

事实上,丁甘仁1890年到申城之初,社会认知度并不高,诊所冷落。孟河前辈巢崇山及时伸出援手,推荐丁氏来到上海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仁济善堂坐诊,以此为平台锤炼医技、磨砺医术。1896年,“烂喉痧”肆虐,丁甘仁多管齐下取得疗效,从此声震沪上,为他之后筹办学校、医院奠定良好信誉和经济基础。丁甘仁创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之初,聘请同乡谢利恒为校长,丁、谢二位任职纯粹义务,其他担任教职的诸位名医,薪津也仅为象征性。每月收入与诊室治病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诸位名医众志成城,为中医人才培养不计得失。

各级各类中医学校、诊所等在沪上如火如荼兴办,孟河医家的眼界则更为长远、广阔。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丁氏弟子秦伯未出版期刊《中医世界》,在封面印制地球图片,并配题词“化中医为世界医”[11]。以丁氏后裔丁仲英、丁济万、丁景源等为代表的孟河传人,相继前往港台、欧美等地开设诊所、兴办中医学院,并促成当地中医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中医中药走出国门,在国际上产生影响。1995年,来自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德籍学者蒋熙德(Volker Scheid),对中医药产生浓厚兴趣,前往我国学习,开始了孟河医派30余年的深入研究,一路上总能得到孟河传人的无私相助。中日友好医院史载祥主任医师不仅传授其中医中药,并将蒋氏引荐给自己授业恩师朱良春国医大师。丁一谔(丁甘仁曾孙)主任医师、孟河医派研究会会长李夏亭主任医师等更是热心当向导,多次帮助蒋氏踏访孟河镇,让其真切感受催生孟河医派的学术环境和文化生态。正是由于海内外学人齐心协力,中医药越来越受到我国民众欢迎,并逐渐走向全球引起世界瞩目。

一部纪录片以记录人的生存、命运为目的,这目的便具有普遍、深刻、重要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孟河医派300余年的发展历史,将世家传统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见证了中国社会从清末到民国、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变革历程。一部纪录片自然无法完全展现孟河医家的方方面面和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但电视人物传记片《孟河医派》为大众了解中医、熟悉孟河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进一步引发观众对于孟河医家、传统中医药的广泛兴趣。